吕 品 曹静雅 林 瑛
根据教育部教高[2012]9号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物流类从工商管理类划分出来,成为管理学下属一级学科,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其中物流工程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从历年被批复的高校授予的学位上看,自2001年设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以来,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有80所高校被批复可招收物流工程本科生,在2011年前被批复的高校来看几乎都为工学(除华南理工大学外),而从2012年被批复的9所高校来看,其中6所为管理学学士学位,占2/3,虽然这不能说是一个发展趋势,但至少证明已有高校认识到大力发展管理类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制定的总体定位的框架下,根据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构建。
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定位呈现为“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先导、以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的层次结构”[1],呈金字塔结构。如图1所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处于我国人才培养的顶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位于中层,技能型及其他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位于低层。
图1 人才培养模式层次结构图
对于授予管理学学士的物流工程专业,在设置人才培养定位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要明确三个问题,第一、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的区别;第二、工学类与管理类物流工程之间的区别;第三、管理类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之间的区别。只有界定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的对人才培养定位进行总体描述,而对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总体定位可以理解为懂物流技术的管理人才。
在充分结合学校定位,专业特点之后,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才趋于合理,对于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并且凝练出专业的培养特色。即解决学生通过四年学习会什么、毕业后做什么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就业为导向[2],强调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而就业能力是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则要求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强调多方面的素质培养,为此围绕着应用型本科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人才培养内容包括如下:
1.建立“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3],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该围绕着一个导向、两个核心来构建课程体系。
一个导向即以就业为导向,同时符合本科教育的要求,建立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二个核心是指突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技能。在职业核心能力上突出体现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沟通能力,在职业核心技能上,围绕着物流七大子系统,根据各高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针对性的选择1-2个方向,突出培养学生这一专业领域的职业核心技能。
在整体框架结构设计上,应该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根据需要可以围绕着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以及素质拓展课六大体系来进行构建,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生源特点对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开展分层教学。为了更好的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设置上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专业方向,同时设置素质拓展课和选修课以帮助学生掌握多项技能。管理类物流工程在选修课上应强调理工科为主。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首先应该明确物流工程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应该要体现出机械类、电子类、交通运输类以及管理类的课程。切不可因为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而将管理类物流工程办成了物流管理专业。
在课程排列的逻辑顺序上,按照某一企业物流活动过程来构建课程进程,亦可按照学生对物流的认知来实施课程进程设计。
2.制定完善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实施建议等内容,因此它是有效完成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人才培养内容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切忌以教材章节结构来编排内容,同时应结合专业整体培养目标来实施课程标准的设计,原则上采用“学科带头人统筹、骨干教师编写、专业老师参与”,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
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应该借助于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企业岗位标准来进行设计。同时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应不定期的进行课程标准的修订。
在完成课程标准制定后,应装订成册,以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严格执行。
3.开发符合目标需要的教材
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还是结合了原学科体系来构建的教材,近几年来,随着大力提倡应用型本科,相对应的教材也逐渐进入市场,但不难发现,市场上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其实还是在原有的学科体系基础之上,进行简单的组合,同时物流行业在快速发展,物流的技术装备也在不断更新,对应的内容却很难快速的在教学中有所体现,这一系列问题都决定着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尝试着开发“能用、顶用、好用”的教材。
4.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单元,是人才培养内容中实质的环节,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教学条件的配套都属于课程建设中的内容。
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该门课程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什么技能?学习完成以后学生提高了什么?会什么?这些内容虽然在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的描述,但如何将这些描述的文字内容最终转化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高标准、严要求,我国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以及校级层面都在推定精品课程建设,并且都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而这一系列的指标都是在指导高校实施高水平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落脚点,各高校完全可以参照对应标准执行。
5.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实现的基本保障,也是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迫切需要。对于“双师型”队伍建设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构建物流工程教学团队。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各自为战的现状,在教学团队中选好一位领导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大力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引进一批“德艺双磬”的兼职教师。
(2)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对新入职的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拔教学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从师德师风、教学文件学习、教学水平提高等诸多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3)加强教师教学交流。每年可以安排教师参加教育部、省厅或其他相关部门组织的学习、交流,同时安排教师参加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组织的产学研会议、中国物流学会年会、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
(4)推动教师企业顶岗实习。“双师型”队伍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安排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这需要高校给予相关政策上的扶持。
在人才培养手段上,采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社团协会建设和专业导师制四种方式相结合。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环节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突出实践环节,设计实践内容,保证实践过程能够层层递进,并且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具体包括:
(1)制定实训材料。在教学之前,设计好实践内容,并根据实践内容设计好实训材料,如实训指导书、操作手册、实训报告等,把实践内容跟职业标准、行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解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学习场所,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应该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资金不是非常充裕的情况下,建议根据就业方向,建设2-3项能提升学生实际就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应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不追求大而全。
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应该要有相关制度,要突出专业对口,最好能够跟专业培养目标能够有效结合。
(3)实施“多证书”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鼓励学生报考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的助理物流师或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师证书的同时,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的方向推行专项技能证书的考试,如仓管员、报关员等。
(4)以赛促训、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全国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物流设计大赛为主要竞赛,结合各省组织的物流大赛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以及高校组织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等。构建一个国、省、校三级竞赛体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院系竞赛。
(5)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技能需求、就业等问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以及企业人才梯队建设问题。校企合作思路如图2:
图2 校企合作思路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课程改革试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一般设置了纯理论课、纯实践课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
针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如纯理论课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授课;纯实践课则安排在实验室进行,通过教师课前短时间的分工,要求学生完成实训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也放到实验室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软件控制课堂纪律,讲授完成后让学生进行实践。
3.推动社团协会建设
学生社团协会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一种组织,学生社团协会能够有效的组织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学生社团协会在充分沟通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即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沟通能力。
在推动社团协会建设过程中应该要有教师对社团协会进行指导,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社团协会的力量,在物流领域开展物流讲座、物流实践活动,甚至推动快递业务的实施。
4.推动本科专业导师制
专业导师制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的英国,本科专业导师制在我国经历过两个时期,其一是民国时期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第二阶段则是2002年以北京大学为代表。本科专业导师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达成毕业意愿,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相关制度,采取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推动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围绕着人才培养构建合理、可行、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能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上包括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师资培养制度、校外实训基地遴选制度等。只有在制度建设上能够完善,才能有效的保障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人才培养评价是强化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措施,在人才培养评价上应该采用多维度、多种方式相结合。可以从社会、企业、高校和学生四个角度进行评价。社会评价是指社会对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认可程度。企业评价来自于人才使用单位对毕业生的普遍反映,其中企业评价要求高校对毕业生应该采取跟踪,而不是仅对部分学生进行样本调查。高校层面则体现在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之间进行的评价。学生评价则主要检验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学到了知识,满意度高。
组织保障。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团队,实施以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明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任务目标,分工负责,有序可控推进人才培养。
专家指导。成立校内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加强对专业改革和建设的过程指导;成立校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对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实施指导和建言献策作用;成立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以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指导小组,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论证和效果的评估。
经费保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在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在经费保障上做到编制各阶段项目投入预算计划,确保经费投入发挥更大效益,建立严格的项目经费评估审核制度和经费使用审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制度建设。制订和完善招生就业、运行管理、师资保障、条件建设、质量评价等相关政策制度,并形成系列标准。
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不多,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是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各种保障,才能有效的实施应用性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1]孙德林.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28-29.
[2]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16.
[3]邓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分析[D].西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