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学报编辑部,北京100089)
2013 年11 月,在教育部第三批名刊中期检查汇报会上,《政法论坛》的负责人谈到加强名刊建设的措施时特别强调:一些人指责我们自发率偏高,入选名刊后我们逐渐增大了外稿①外稿是指来自刊物主办单位之外的作者的稿件,在此指该学报主办高校校外作者的稿件。比例。在随后的讨论中,《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负责人却表示:“我们对内外稿的比例并不在意,不管内稿外稿,只要是好稿件就行,有时我们一期杂志中超过一半的文章都是内稿。”实际上,内外稿的关系如何平衡一直是困扰高校学报的一个重要问题,被认为是高校学报当前发展面临的“十个两难选择”[1]或“三个矛盾”[2]之一,在期刊界和社会上颇受关注和争议。例如,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各法学院校和学者的论文发表情况时专门列明了他发文章数(在非本单位主办的法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认为他发的文章更有分量;该网站还对各法学期刊的自发率进行盘点,一些自发率较高的刊物如《政法论坛》在网友中引起激烈争论:许多人认为这些期刊“不够大气”,质疑稿子是怎么发出来的,甚至有人把它们与“自甘堕落,期刊腐败”联系起来;也有人认为自发率与一个刊物的质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中国政法大学本校的师生想在《政法论坛》发表文章也是非常难的”。
而在理论界,学者们普遍认为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报的内稿不如外稿,内稿过多影响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有学者认为,内稿为主容易衍生学术不端;高校学报长期以来坚持为本校科研教学服务的定位和内向性的办刊机制,导致内稿作者往往降低自我要求,编辑也会降低内稿的准入条件,由此最终导致刊物质量的走低[3]。也有学者认为,许多高校鼓励本校教师把科研成果发表在校外更高级别的刊物上,高校教师在投稿时也希望自己的成果刊发在校外刊物上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水平,由此形成校内优秀稿件大量外流的局面,投给自己学报的多是外刊退稿或是求情要发的“职称稿”,这既影响了学报的质量,又刺激了校内大量劣质稿件的产生,因此,刊用外稿对提高学报质量是大有好处的[4]。此外,少数学者还对高校学报的外稿比例与期刊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例如,有学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研究后认为,期刊载文外稿比例越高,其基金产文率和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从单个指标表明其学术质量呈提高的趋势;由此认为只有提高外稿的比例,才能提高高校学报的质量①参见陈银洲:《高校学报外稿比例与期刊质量的关系》,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 年第5 期。需要说明的是,该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科技期刊。另外,该文分析了不同刊物之间的外稿比例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方法不够科学——《清华大学学报》即使全部都是内稿,其影响因子也极可能比一家全是外稿的二本院校学报的影响因子要高。。而有学者对我国17 家农业高校学报1991 -2000 年间的外稿比率和基金论文比率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外稿的基金论文比率低于内稿,说明外稿的总体质量仍不及内稿,尤其是非重点大学学报的外稿[5]。
在高校文科学报中,内稿与外稿相比质量究竟是好还是差,内稿的多少与期刊的整体质量到底有无关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本文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3 批名刊为对象进行实证量化分析,以期为正确处理内外稿的关系、提高高校学报的质量提供参考。
教育部第3 批名刊共有12 家学报,本文选择其中的8 家学报,即2011 -2012 年内稿比最低的3 家学报(《社会》《经济学家》《史学月刊》)、居中的2 家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最高的3 家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②为简便起见,本文以下提及刊名时不再注明版别。,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对基金论文比、篇均被引频次和web 下载率的统计分析来对比内外稿的质量。考虑到这些刊物是2011 年入选名刊工程的,同时文献发表后被引用和在网络上被下载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本文以各刊2011 年和2012 年刊发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除了可被引文献量来自历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研制)外,其他统计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截止时间为2014 年5 月31 日。内稿的认定采用以下办法:在中国知网检索“刊名”为某学报并且“单位”为该学报主办高校(包括使用校名简称如“南京师大”和英文校名的情况)的文献,检索结果中的可被引文献视为内稿。
根据统计,第3 批名刊12 家学报2011 -2012 年的内稿比分别是《社会》6.4%、《经济学家》7.96%、《史学月刊》10.89%、《外语教学与研究》13.89%、《政法论坛》23.25%、《清华大学学报》29.38%、《兰州大学学报》30.56%、《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31.67%、《南京师大学报》32.2%、《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8.73%、《中山大学学报》55.08%、《四川大学学报》62.66%。可见,各刊的内稿比差别很大,最高者超过六成的文章都是内稿,其内稿比接近最低者的10 倍;总体上,专业性学报的内稿比低于综合性学报的内稿比。另外,2007 -2012 年的统计显示,12 家刊物的内稿比平均值除了2007 年为31.78%之外,之后5 年一直在27.7% -29.9%之间徘徊,既无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也无显著的波动;但是,部分学报的内稿比6 年间变化较大,如《社会》2007 年内稿比为29.23%,是2011 年(6.35%)的4.6 倍。
表1 8 家学报内外稿的基金论文比
从表1 可以看出,内稿比最低的3 家学报两年里内稿的基金论文比均低于外稿的基金论文比;在内稿比最高和居中的5 家学报中,除了2012 年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和2011 年的《清华大学学报》之外,其他学报或年份内稿的基金论文比都比外稿的要高。因此,从基金论文比这个指标来看,总体上8 家学报的内稿和外稿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内稿少的学报其内稿的质量反而不如外稿;内稿比最高和居中的5 家学报的数据表明,内稿并不会降低甚至反而有助于提升刊物的整体质量,对于综合性学报来说尤其如此。
表2 8 家学报内外稿的篇均被引频次
如表2 所示,从总体上看,8 家学报两年共16 卷文献中,11 卷(占68.75%)的内稿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外稿;而内稿篇均被引频次低于外稿的情况80%出现在内稿比最低的3 家学报中,换言之,内稿比最低的3 家学报的6 卷文献中,4 卷(占66.6%)的内稿比外稿的篇均被引频次低;而在内稿比居中和最高的5 家学报中,除了2011 年的《清华大学学报》外,内稿的篇均被引频次都比外稿的要高,而且在这5 家学报中,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随着内稿比的增加,外稿与内稿的篇均被引频次的差距在缩小。可见,内稿的多少与刊物的整体质量没有直接的关系。
表3 8 家学报内外稿的Web 下载率
表3 对8 家学报的Web 下载率进行了统计。16 卷文献中,11 卷(占68.75%)的内稿的Web 下载率高于外稿;在内稿比最高的3 家学报中,内稿都比外稿的Web 下载率高;内稿的Web 下载率低于外稿的情况反而全都出现在内稿比最低和居中的5 家学报中,占这些学报10卷文献的50%。这与表2 篇均被引频次的统计结果相同。另外,在表1 和表2 中,《经济学家》2011 年和《清华大学学报》2011 年内稿的指标都低于外稿,但在表3 中,它们的Web 下载率却比外稿的要高;除了《社会》2011 年内稿的Web 下载率明显低于外稿,其他学报和年份的内稿的Web 下载率或者高于外稿,或者两者相差不多。
已有的研究和经验让我们往往以为高校学报的内稿比外稿的质量要低,这也是高校学报界和主管部门提出开门办刊①例如,2003 年印发的《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名刊“积极吸引刊发国内外知名学者优秀论文……特别是特色栏目的校外稿件要占有相当的比例”,“实行开门办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本文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与人们的这种印象和观念相悖的结论:高校学报内稿的总体质量高于外稿,不能简单地认为内稿多了会导致学报质量下降;具体而言,专业性学报的外稿略优于内稿,而综合性学报的内稿比外稿的质量好得多。从以上的统计对比中可以看到,8 家学报没有任何一家出现2011 年和2012 年两年的内稿3 项指标都低于外稿的情况;8 家学报两年共出版16 卷文献,其中11 卷(占68.75%)的内稿至少有两项指标高于外稿。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外稿而言,内稿比更高的学报其内稿质量反而更高。
当然,这些统计和分析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样本数量有限,结论可能以偏概全。不过笔者还统计了12 家名刊2007 -2012 年6 年的内稿比,选择其中内稿比波动最大的4 家学报,比较它们6 年间内稿比最高的一年和最低的一年内稿和外稿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上述两年间内稿与外稿的质量差别亦不明显。这种对比使用另外一种分析进路,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对此拟另文予以研究。二是专业性学报与综合性学报在作者群的分布上差别较大,前者比后者的校外作者要多得多,因此把这两种刊物放在一起对比内外稿的质量不够严谨。三是名刊的主办单位都是综合实力雄厚或在行业里实力突出的高校,不能完全代表所有高校的情况。有学者认为,对于一些本校科研实力不很突出的高校而言,学报刊发的外稿比例越大,学报质量越高[6]。
尽管如此,本文的量化分析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学报内稿的整体质量不比外稿差,甚至好于外稿的质量。这个结论可以从以下角度获得合理的解释。
首先,从学术期刊稿源的一般情况来看,一家学术期刊刊发的学术成果的整体质量很难超越其主办单位的科研水平。高校学报通常以主办高校为名,校外作者对高校学报的了解和评价难以脱离对其主办高校的了解和评价,而社会对一所高校的评价又与该校的学术科研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主办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制约着其学报外来稿件的质量,进而制约着学报的整体质量,一家学报要想获得质量高于内稿的大量外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有学者认为,“一般地说,学校的科研水平与学报的水平相一致,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报的学术质量。校内没有优势学科,即使编辑再努力,发挥编辑的主动性,积极约组外稿,除对本校科研有所激励和促进作用外,恐怕短期内难以成就本校的强势学科和栏目特色”[7]。也正因为如此,学者们提出高校学报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学报的“开放性不能脱离内向性,拓展外稿仍要依托内稿构建自己的特色,否则难以吸引优秀的外稿……在开拓校外优质稿源的同时,还要着力培育校内稿源,稳内拓外,才是学报的现实选择”[8]。
其次,从高校学报的定位来看,一方面,我国高校学报在2002 年之前一直被视为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承担着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任①教育部2002 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虽不再强调学报“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但仍指出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和塑造学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窗口说”在今天依然影响甚广,这种办刊理念导致高校学报长期以来刊发的文章主要来自本校作者,进而使“外稿不能享受与内稿相同的待遇,导致外面的作者对刊物缺乏信任和信心,既不会关注这些刊物,更不愿意将自己优秀之作相交付”[9],由此也使得校外作者只能并且更愿意向开放程度更高的专业性期刊投稿――专业性期刊受其专业限制,内稿稿源有限,必须更多地采用外稿,而且刊物名称更容易突显其特色和吸引校外本专业作者的关注。因此,综合性学报刊发的外稿大多是人情稿、关系稿,校外来稿的总体质量较低;而那些内稿越多的学报,对外稿的吸引力越低,外稿的质量也就越差。另一方面,名刊的主办高校的科研实力都比较强大,其中的综合性学报不仅内稿稿源充足,而且内稿质量也相对较高。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综合性学报的内稿尽管质量可能并不高,其大多数指标却仍然优于外稿,因此与其说是这些学报的内稿质量高,不如更确切地说是外稿的质量一般;专业性学报与综合性学报相比,内稿有更多的指标不如外稿,但这并不能说明前者的内稿劣于后者的内稿,而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前者的外稿好于后者的外稿。
基于此,可以说本文的统计和结论基本上是能够反映高校学报的整体情况的,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无论是受“窗口说”办刊理念的影响,还是完全实行匿名审稿、基于稿件质量来择稿,办刊者在实践中都会更多地采用内稿,由此将会产生内稿对外稿的“挤出”效应和马太效应,不断强化高校学报的内向性,最终形成内稿越来越多、刊物质量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为了改变高校学报的内向性、实现开门办刊,不少学报开始更多地采用外稿,但这只是对开门办刊的一种表面理解,是对之前封闭办刊想当然式地纠正,因为在现有办刊机制下简单、直接地减少内稿和增加外稿,反而可能降低学报的质量。走专业化的道路似乎是破解这个难题、提高刊物质量的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如前所述,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受制于主办高校的科研实力;而且一定时期内我国社科界的研究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因此让综合性学术期刊转型成为专业性期刊并不能改变全国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状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待将来进一步探讨。
[1][9]朱 剑:《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4 期。
[2]余三定:《处理好高校学报的三个矛盾》,载《学术界》,2005 年第6 期。
[3]王 颖:《论学报“内向性”与“外向性”的路径选择》,载《现代交际》,2013 年第10 期。
[4][5][8]杨锦莲 李 京等:《17 家农业高校学报刊用外稿实证分析》,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 年第6 期。
[6]陈银洲:《高校学报外稿比例与期刊质量的关系》,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 年第5 期。
[7]苏 剑 刘 东:《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创办基础》,载《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