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恩兰 宋丽萍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基础部,山东 济南250200;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科研处,北京100089)
我国老龄化的脚步越来越快,面对“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双重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养老金改革的原则,顶层设计方案日渐明确,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重要、最需要的,一是高品质养老服务的普及,二是专业人才的培养。西方国家在较早的老龄化进程中已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之相比,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日渐增长的市场需求。本文将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高职教育层面进行创新思考,以期对解决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专业人才稀缺难求的问题有所帮助。
发达国家在老龄化进程中已进行了比较科学的教育准备。美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早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学就开设了各种类型的老年学课程,有本科阶段的,也有研究生阶段的。“据1976 年美国高等教育老年学学会调查,开设老年学课程的学校已达到1 275所,其中27%是大学,29%是四年制的学院,33%是社区大专学院,其余的由函授或职业学校开设。80 年代以后开设老年学课程的学校又大大增加。在近一半的美国社区学院中开设一门或数门老年学课程。”[1]因老龄化发展快,日本在老年护理福利的教育方面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日本有四百多所护理福利专门学校,大多数的短期大学都设有护理、社会福利专业。同时“老年学”已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设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老年学”的相关课程,只要愿意继续深造,完全可以读到硕士或博士[2]。这些成熟的培养经验值得我们在分析我国老龄化特征的基础上实施科学的“拿来主义”策略。
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才培养落后于老龄社会发展的速度,系统的教育、专业化的系科设置、院校设置均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文革”之后,诸多院校相继恢复了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教育专业,但老年学作为一个学科起步要晚得多。2001 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人才培养,为老龄事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2003 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设立老年学专业,一些高校也相继在本科阶段开设与老年工作相关的课程。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开设“老年心理学”,社会学系开设“老年社会工作”;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疗系开设“老年医学”等[3]。但为老年人服务是综合性、相关性极强的工作,仅仅学习一门课程是不够的,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规范的专业技能。
把老年服务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最早是在职业教育领域。1999 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国内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性专业。之后长沙民政学院等十几所院校开设同类专业。2007 年山东淄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录取首批学生,引起了民政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广泛关注,学生的职业认同度也在同步提升。2010 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作为“领头羊”,依托开设的特色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建立了“中国养老服务教育联盟”,2012 年该院又受民政部委托筹建全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并于2013 年11 月召开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标志着专业人才培养开始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近几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在山东、天津、湖北等地又有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几所职业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2012 年7 月,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正式成立老年事业服务与管理系。8 月,山东英才学院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以“老年服务与管理”命名的二级学院。可见,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和国家政策的不断激励,职业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老龄社会。据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测算(见下页表):中国将以世界最快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同期在2035 -2040 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4]。与许多国家的养老社会化进程相比,我国还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日益加剧的趋势。作为老年人口第一大省的山东问题更严峻:山东于1994 年就进入老龄化。截至2012 年底,80 岁以上老人182.16 万,预计到2015 年将达到308 万;空巢老人692 万,占老年人总数的49%,预计到2015 年将突破1000 万,空巢率超过70%;到2015 年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预计将达到375 万①以上数据来自山东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人口老龄化与山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研究》(山东省统计局委托课题),2012 年7 月。。
毋庸置疑,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养老市场。据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最新测算(2014 年),我国未来老龄产业发展需要1 200 万个老年护理岗位,3 000 万-4 000 万个养老服务岗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的年招生数约2 500 人。可见,供需矛盾很大。以山东为例,目前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数量仅有5 万人,只能满足10%的社会需求,缺口达40 万-50 万。到2020 年需求数量将达到645 万人①数据来自山东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2008 -2020 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对策研究》,2009 年12 月。。
世界老龄化进度时间表
根据民政部的调查,养老服务业在岗人员多以企业四五十岁的下岗职工、临时工和农民工为主,学历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处于较低层次,无法满足老年人在生活、医护、精神等方面的综合需要,无法提供高品质的专业化服务。据统计,全国具有老年护理员资格证的从业人员不足100 万,养老护理员的持证率不到50%,民办养老机构更低[5]。更加严峻的是,未来老龄产业发展缺乏高素质的团队管理人才,如中高端养老机构的院长、运营经理等。市场上已投入试运营的中高档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的投资者普遍最纠结的问题是项目找不到合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老年服务是一个朝阳专业,但从市场需求看,我国的人才培养非常滞后。首先是培养数量少、质量偏低。目前我国老年服务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多是中职或高职。这些学校普遍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多数院校面临“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的困境。其次是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专业设置单一,集中体现在生活照料的基本需求上,如老年护理、康复、家政服务等。能满足老人精神高层次需求的,如老年心理、老年休闲等方向几乎是空白。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刚起步,领先的专业研究机构更是稀缺。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专业人才短缺是发展的瓶颈。人才需求不仅数量大而且多层次、多领域,急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高等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分别在“研究型、管理型、服务型”人才培养方面各尽其责,全面改善养老服务业的人才状况[6]。对为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要找到学校发展、学生就业与为老服务的契合点。
当下,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的相关专业在政策上得到了大力支持。国发〔2013〕35 号文件规定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贯彻中央精神,许多省、市都相继发布文件强调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并明确给予各类资金支持。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结合原有的专业群,设置有特色的专业。以旅游类高职院校为例,重点专业多是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营养烹饪、休闲服务等。依托这些专业群,可逐步开设老年营养与保健、老年休闲与服务、老年用品开发与销售等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人才和中、高层管理人才,比如大型城市养老机构、中高端养老服务中心、连锁老年服务集团的运作与管理人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老龄产业相关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岗位人员等。第二,选择最优的人才培养方式。养老服务人才虽然需求大,但现状是招生难、招工难、就业留存率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有社会观念层面的,也有政策体制层面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学校要在专业论证、设置、招生时就协调好这种矛盾。当下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激励(包括学费、就业、薪酬补贴),走政校合作(民政部门)或校企合作(大型的养老机构)之路,先做“订单班”,在环境变好和影响加大时,再稳步扩大规模。第三,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教材开发等工作。
高职院校可以成立“老年服务与研发中心”,构建“产学研”平台,实现政府、学校、行业的合作,进行理论研究、运营养老机构。以旅游类高职院校为例,该类学校在服务行业的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众多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的合作伙伴,这些都可以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开发新的合作领域。比如星级酒店管理标准、服务的咨询和输出,可以对接大型的养老服务集团、中高端养老机构;旅行社、景区景点可以对接旅游养老、休闲养老的需求。
要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形成健康的社会养老文化。既要关爱老人,实现从“关爱自家老人”向“关爱社会老人”的思想转变,也要倡导老人自立。首先,开设一到两门老年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普适性的老年学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养老和自身养老的现实问题,培养从事养老服务岗位的积极意愿。其次,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给予一定的学分,激励学生主动、自愿地了解老人、服务老人。最后,要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定期邀请老人到学校交流或聘请有一定专长的老人到学校开讲座。
如前所述,我国养老服务业在岗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的需求很大。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继续教育,开设周末班、集中班、网络班等,推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结合养老服务业岗位需求,开发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总之,养老服务是现阶段必须面对的严峻社会问题,专业人才培养是关键工作,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创造条件,设置相关专业,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进行理论研究、实体运营,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功能。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 页。
[2]阎永胜:《社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日职业教育比较视角之思考》,载《辽宁高职学报》,2012 年第8 期。
[3]林 殷:《中国老年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载《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 年第6 期。
[4]杨燕绥:《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2 页。
[5]张晓峰:《养老服务亟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载《社会福利》,2013 年第6 期。
[6]邹文开:《如何构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体系》,载《中国社会工作》,2010 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