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模型思想提升解题能力

2014-05-29 16:19吴士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对称点垂线动点

吴士根

解题是数学中一个极有生命力,极富独创性和充满诗情画意的工作,数学离不开解题,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认为:“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加强解题训练”。解题在数学学习中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在几何教学中,有许多图形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图形即包括定义、定理的代表图形,也包括在几何中经常遇到的图形,以及由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数学问题,这些图形或数学问题我们都称之为数学模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整理归纳出类型和方法,并把类型、方法和范例作为整体来积累,经过加工提炼,得出有长久保存价值或基本重要性的典型结构与重要类型(数学模型)。当遇到一个几何图形问题时,我们能辨认它属于哪一类基本模型,或是由哪些基本模型复合而成。以此为索引,在记忆贮存中提取出相应的方法来加以解决,这就是利用数学模型的解题策略。

基本图形的模型一(“马饮水”问题)

浙教2011版八上第50页例2如图1,直线l表示草原上的一条河流。一骑马少年从A地出发,去河边让马饮水不,然后返回位于B地的家中。他沿怎样的路线行走,能使路程最短?作出这条最短路线。

分析如图设P是直线上任意一点,连结AP,BP。以直线l为对称轴,作与线段AP成轴对称的线段A/P,则AP+BP=A/P+BP。显然,当点A/,P,B同在一条直线上时,A/P+BP最短,即路程最短。(证明略)

应用(2013年绍兴市实验中学联谊学校九年级联考中考模拟试卷)如图2,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0的菱形,且∠DAB=60°,P是线段AC上的动点,E在AB上,且AE=〖SX(〗1〖〗4〖SX)〗AB,连PE,PB,问当AP长为多少时,PE+PB的值最小,并求这个最小值.

解析如图3,过B(或E)作AC的对称点,即为D,连结DE,线段DE的长即为PB+PE的最小值(证明略).∵ABCD为菱形,∠DAB=60°,AB=CD=BD=20,过D作AB的垂线DH,垂足为H,则BH=10,EH=5,DH=5〖KF(〗3〖KF)〗,∴DE=5〖KF(〗13〖KF)〗,又∵△APE∽△CPD,且AE:CD=1:4,∴AP=〖SX(〗1〖〗5〖SX)〗AC=〖SX(〗1〖〗5〖SX)〗×20〖KF(〗3〖KF)〗=4〖KF(〗3〖KF)〗.故当AP=4〖KF(〗3〖KF)〗时,PE+PB的最小值为5〖KF(〗13〖KF)〗.

点评求平面内两线段之和有最小值问题,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类题目,我们碰到的一般有二种情况:一是两条线段在动点所在的直线同侧,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二是两条线段在动点所在直线的异侧,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那就是”接起来,拉直找交点”.所用的定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我们想到把几条线段连接成两点间的一条折线,当这条折线拉直,变成两点之间的线段时,必定是最短的时候.但是,如果题目中的动点在指定的直线上运动,我们拉直后的线段,必须要和指定的直线有交点,如果没有交点,就要进行线段的转移,转移的方法主要方法有作对称点进行相等线段代换。

基本图形的模型二(“最短距离”问题)

〖XC32.TIF〗

浙教2011版七上第172页,作业题6:如图4,直线l表示一段河道,点P表示集镇,现要从河l向集镇P引水,问沿怎样的路线开挖水渠,才能使水渠的长最短?本题可归为一个数学模型“在直线上找一点,使这点到直线外一定点的距离最短”。

分析过P作直线l的垂线PD,垂足为D,则线段PD就是直线l外一点P到直线l的最短距离(垂线段最短)。

应用(2013年绍兴市实验中学联谊学校九年级联考中考模拟试卷)如图5,在矩形ABCD中,AB=10〖KF(〗3〖KF)〗,CB=10,P、Q分别是线段AC,AB上的动点,问当AP长为多少时,PQ+PB的值最小,并求这个最小值。

解析作B关于AC的对称点B/,过B/作AB的垂线B/Q/,垂足为Q/。则PQ+PB的最小值就是BP/+P/Q/的值,即为B/Q/的值。(证明略)。∵AB=10〖KF(〗3〖KF)〗,

BC=10,∠ABC=90°,∴AC=20,∠CAB=30°,又∵∠ABE=90°,∴∠ABE=60°,BE=5〖KF(〗3〖KF)〗,BB/=10〖KF(〗3〖KF)〗,∴B/Q/=15,BQ/=5〖KF(〗3〖KF)〗,AQ/=5〖KF(〗3〖KF)〗,∴AP/=10。∴当AP=10时,PQ+PB的值最小,最小值为15。

点评作B关于AC的对称点B/后,BP/+P/Q/的值就是B/Q/的值。B/点到AB的距离要最短,那么只能过B/作AB的垂线。垂线段B/Q/的值就是所求的最短距离PQ+PB的值。

〖XC33.TIF〗

基本图形的模型三(“蜘蛛和苍蝇”问题)。

浙教2004版八上第58页3.2节节前是图:杜登尼(Dudeney,1857-1930年)是19世纪英国知名的谜题创作者。“蜘蛛和苍蝇”问题:在一个长方形长、宽、高分别为3米,2米,2米长方体房间内,一蜘蛛在一面的中间,离天花板0.1米处(A点),苍蝇在对面墙的中间,离地面0.1米处(B点)(如图6).试问:蜘蛛去捉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解析把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后归纳起来可以分4种情况:

(1)如图7,AB=0.1+3+1.9=5(cm);(2)如图8,AB=〖KF(〗1.82+52〖KF)〗=〖KF(〗28.24〖KF)〗≈5.314(m)。(3)如图9,AB=〖KF(〗4.12+2.92〖KF)〗=〖KF(〗25.02〖KF)〗≈5.022(m)。

(4)如图10,AB=〖KF(〗3.22+42〖KF)〗=〖KF(〗26.24〖KF)〗≈5.122(m)经过比较,可知第一种情况的路径最短.

猜你喜欢
对称点垂线动点
多角度思维实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学习微专题《明修栈道(作垂线)、暗度陈仓(找垂足)》有感
画垂线的方法
九点圆圆心关于三边的对称点的性质
近岸悬沙垂线分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线性代数中矩阵特征值的解析方法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
动点轨迹方程的解法探讨
利用对称求函数的解析式
“以不变应万变”,求动点的路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