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抗日救亡的中心任务,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实施分众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和总结苏北抗日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分众化策略及其经验,为进一步转变观念、贴近受众,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带来了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苏北抗日根据地 思想政治工作 分众化 启示
苏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华中敌后战场的政治领导和军事指挥中心。为了完成抗日救亡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的党政军民按照社会阶层、思想觉悟和阶级需求进行了群体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细致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根据某一共性对工作对象进行群体划分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的工作方法,可概括为“分众化”策略。考察和总结这一策略,为研究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带来了新的启示。
思想政治工作分众化策略的历史考察
“分众”的概念源于传播学,是指传播主体对不同对象用不同方法传递不同信息①。其核心在于,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准确定位,依此将其细化为若干层面,有针对性地制定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分众”的精髓是通过针对性的手段达到实效性的目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苏北根据地,“分众”的理念及其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层次和内容:
立足民生,了解民情,对基本群众进行阶级觉悟和形势政策教育。工农群众是中国革命的阶级基础和基本力量,苏北党委将“正确的深入抗日的群众运动”作为“根据地建立的基本”②,以巩固根据地、坚持抗日作为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对基本群众开展形势任务和民主主义教育,提高其思想水平和阶级觉悟。在工作方法上,苏北党委立足民生,先后组织和发动了减租减息、借粮退租、增加工资等运动,又克服重重困难领导修建了九十华里的海堤,让沿海人民从此免受海啸之灾。同时,采取识字班、冬学、墙头诗、文艺表演等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广泛进行政治动员,仅1941年,盐阜区就开办“冬学”3.2万所,培训学生7.3万人。③苏北党委还发行了持久战的讲话册,创办了《盐阜大众》等贴近民生的报纸,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传播党的方针政策。
提升理论水平,增强领导能力,对各级党政干部进行党性修养教育。苏北党委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在加强党性、党风教育的同时,注重提高党政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问题为主,通过“抗大”第五分校和盐城党校对各级党政干部分级培训。“抗大”第五分校针对部队基层干部和知识青年进行马列主义基础知识、时事政治、民运及军事知识教育,而盐城党校则重点对县团级以上党政干部轮训,侧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之后,苏北根据地的党政思想政治工作进入第二阶段,以整顿党的作风、加强党性修养为中心,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重要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苏北广泛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培养革命作风,激发民族精神,对知识分子进行“抗大式”的新型教育。苏北党委以学校为依托,对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开展了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革命作风教育,重在培养其民族精神、民主思想、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提高政治觉悟。根据地建立之初,苏北党委即着手恢复和改革教育系统,帮助原有学校复课,建立县立中学,还开办了师范学校和职业中学。同时强调,青年学生既要学文化又要学革命,突出抗日民主的教育内容。为进一步培养抗日人才,1945年初,苏北党委决定开办苏北公学,招收基层政权和群众团体中的工作人员、教师和知识青年为学员。这些学校都是“抗大式”的新型学校,具有显著的革命作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群众工作、文艺宣传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思想的革命化具有良好效果。
树立群众观念,强化英雄主义,提升军队作战士气和战斗力。苏北党委对基层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引导其树立群众观念、劳动观念,同时加强革命英雄主义教育。1943年6月,苏北军区开展了以“战斗好、拥政爱民好、巩固扩大部队好”为标志的“模范兵团”运动,密切军民关系,巩固和扩大人民武装。1944年初,苏北军区又发出了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全体指战员开荒种菜、纺纱织布,培养和锻炼广大官兵的劳动观念和技能。1945年,第三师发起以尊干爱兵为中心的政治训练,干部战士分别订立《爱兵公约》和《尊干公约》,进一步改善官兵关系。除此之外,苏北军区还通过宣传英雄故事、派战斗英雄到班排漫谈、组织讨论战斗英雄条件等方式对基层官兵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消除作战恐慌心理,鼓舞士气,提升军队战斗力。
宣讲政策,求同存异,巩固根据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苏北党委以民意机关参议会为载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立资产阶级和地主士绅的信任与信心,使之成为团结抗日的基本力量。参议会是根据地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充分保证资产阶级、地主士绅的政治权利和需求。在苏北各县参议会上,刘少奇、陈毅多次发表《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现在的苏北应该做些什么?》等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領与国民党“三民主义”的一致性,表示愿“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原则”④,在共同抗战的前提下推行民主政治。苏北党委通过参议会让一般人士了解党的政策,消除资产阶级、地主士绅对中国共产党的怀疑畏惧心理,建立了各阶层的广泛联系,孤立了顽固分子,争取了大量资产阶级和地主士绅参与并帮助党的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分众化策略的特点与经验
分众化策略贯穿于苏北抗日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为我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工作经验。
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是制定分众化策略的基本前提。例如,基层群众最关心的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经济利益,因此,苏北党委将经济斗争作为发动群众的切入点,以改善工农生活作为“争取工农群众的基本方针”⑤。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针对苏北教育发达而缺乏政治性的普遍状况,党委采取了以“抗战教育”提升文化教育的工作策略。再如,据调查,苏北士绅普遍是商人或与国民党联系密切,这些人土豪习气相对较弱、视野较开阔、有一定的政治头脑。据此,苏北党委没有采取打击策略,而是以宣讲政策、鼓励参政等形式调动其政治敏感性和民族情感,达到团结抗战的目的。正是基于深入的调查了解,苏北党委较为准确地掌握了根据地内各阶层社会群体的特性与需求,为“分众”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提供了依据。
努力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是实施分众化策略的关键环节。苏北党委充分考虑根据地内的群体差异,开展了形式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针对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的特点,苏北党委将抗日救亡的民族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口号标语编入识字教材,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而对于地主、士绅等中间势力,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一般的地主是讲面子,讲庄正……很看重私人关系。”“士绅最注意的是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在农村中的统治和他们的面子……”⑥根据这些特点,苏北党委针对不同对象采取诗词交往、虚心纳谏、买东西送礼等方式密切与中间势力的联系,陈毅就曾与著名士绅庞友兰、韩国钧、朱履先等人有过交往,以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感召他们,成功地将其留在统一战线中成为团结抗日的力量。
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是分众化策略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这一特点在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盐阜区委书记刘彬在总结群众运动工作经验时就曾明确指出,“建立根据地要发动群众,一定要利用时机,争取时间,抓住中心,转移中心。”⑦苏北根据地未经过北伐大革命的洗礼,没有革命基础,因此,建立之初,苏北党委以加强群众对苏维埃的认识、稳定红色政权为工作重点。随着形势变化,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适应频繁扫荡的严酷环境,群众工作的重心由提高思想认识迅速转变为发展人民武装。而到了1944~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群众工作的中心又进一步转移到动员参军、集中整训、为大规模的军事反攻做准备的新阶段。由此可见,苏北抗日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的分众化策略,始终围绕形势发展的新需要,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因时、因事及时作出调整。
妥善处理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由分众化到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大众由分众组成,二者在根本利益和目标指向上具有一致性,然而,由于阶级立场、政治觉悟、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分众之间难免出现矛盾甚至斗争。在苏北根据地,分众之间的矛盾斗争主要体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摩擦和裂痕。苏北党委坚持以“民族利益、抗战需要”为协调群体关系的标准,“不偏袒任何一方,纠正和制止一切过左过右的行为”⑧。如,减租减息运动中的过火行为曾引起地主士绅的恐慌与不满,为此,苏北党委及时召开座谈会,一方面要求“提高工农的政治觉悟”,另一方面也要求绅商“抛弃轻视工农的传统观念”⑨,在共同抗战的前提下化解双方的矛盾。科学处理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苏北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由分众到大众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分众化策略的现实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群体分层比以往更为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面对新的形势和变化,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分众化策略及其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受众群体的需要与诉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其工作对象是人。而分众化策略恰恰强调突出作为受众的人的地位,根据受众的处境、特点、需要、意志等,将其细分为具有某种同质的不同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因此,人是制定思想政治工作分众化策略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从人的实际出发,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利益和诉求,关注人的思想和意志,将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时刻掌握工作对象的思想动态,注重区分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因素,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分众化策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创新教育载体和工作方式,适应受众群体的层次与特点。分众化强调对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而群体差异决定了受众不可能同时同地同步达到同一个教育目标。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研究不同群体的思想特征和行为特点,在确定合理的工作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发掘形式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形式,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要关注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新的教育载体的使用,重视其对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巨大影响,将其发展成为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高效途径。在分众化的理念下,如何拓展新的教育载体,进一步丰富教育方式、创新教育途径,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分众群体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中去,是新时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路径之一。
把握形势和受众群体变化,提高分众化策略的应变能力。分众化策略并非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一方面,社会发展会产生新的群体,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随改革开放兴起的农民工,职业上是工人,却依然保持着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何使这一群体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新的形势也会促使传统分众出现进一步分化。如,在高校学生中,所谓“官二代”、“富二代”与“农二代”、“工二代”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他们成长背景、思维方式、生活状态等方面的不同采取更加细致的策略。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受众群体不断变化着的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和利益诉求,在分众视角下创新工作手段和方法,提高分众化策略的应变能力。
以大众化为最终教育目标,厘清分众化策略的两对关系。使全体受众有效地接受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正确处理两对关系:一是大众与分众的关系;二是分众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体现为大众化的教育目的与分众化的教育手段之间的关系。大众化的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具体目标,分众化策略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和方式而存在。而分众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协调群体间的矛盾与纠纷。一方面,应以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为基本准则,加强群体间的凝聚力,避免分众走向分散。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到群体间差异性的利益诉求,保护激发不同群体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实现教育目标创造精神动力。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任务和逻辑基础,处理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协调各群体的利益关系,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度校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W41)
【注释】
①熊澄宇:“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期,第60页。
②⑧陈毅:“现在的苏北该做些什么”,计高成:《陈毅在盐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第35页,第31页。
③⑦刘彬:“盐阜区工作报告”,《苏北抗日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22页,第130页。
④新四军苏北政治部:《苏北摩擦真相》,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总47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7页。
⑤⑥“阜盐淮涟区党委关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指示”,《苏北抗日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02页,第436页。
⑨“陈毅同志一九四二年五月七日在盐阜区各界座谈会上的演说”,《中共党史资料(18)》,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68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