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寒
摘要:以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问题为主线,从历史的角度将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将其分成两个阶段:高考创立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之初,根据两阶段的关系问题略谈高考改革接下来的趋势走向。关键词:新课改;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方案中图分类号:G632.4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075-02一、1952—2000年的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谈到高考改革,有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值得记住的,1978年恢复高考。以下将以恢复高考为分界点,回顾2000年以前的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提出自该年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生,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至此,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正式建立。当时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的统一考试,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统一高中的课程设置,减少课时数,学科设置与高考吻合,只有必修没有选修,是一纲一本的形式。
1966年,高考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被推到了风刀浪口之上,成为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统一考试被废除。这是中国的浩劫,“读书无用论”盛行,很多学校被撤、并、迁、散,这严重地破坏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导致中学教育教学的质量严重下降。
1977年8月,“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复出并主持教育座谈会,确定了高校招生办法,即“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科目的设置开始按文理分类,形成了六七模式。相应的,全国大多数的高中按文理分类分班教学。尽管中学大纲没有这种规定,但是这种分类教学受到家长、学生、学校的青睐。这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残缺不全,课程结构不合理,偏科严重。
面对上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思想,即“改革高考—适应现代化”[1],确定了由“科研先行”到“试验到逐步推广”的方针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高考改革进入了深入多元化的时期。在这期间,高考改革主要是集中在科目改革上,大文大理改成“3+1”和“四科四组”。
总之,这一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及会考制度的推行都是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的评价功能起到了导向作用。二、2000年至今的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21世纪初,根据“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教育部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的核心部分是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3+X的形式出现。自2004年起,四个省份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已陆续公布了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
1.2004年四省高考改革方案
2004年的高考方案是在当年提出,2007年开始实行的。以下是四个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与具体考试科目图。
摘要:以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问题为主线,从历史的角度将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将其分成两个阶段:高考创立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之初,根据两阶段的关系问题略谈高考改革接下来的趋势走向。关键词:新课改;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方案中图分类号:G632.4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075-02一、1952—2000年的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谈到高考改革,有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值得记住的,1978年恢复高考。以下将以恢复高考为分界点,回顾2000年以前的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提出自该年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生,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至此,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正式建立。当时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的统一考试,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统一高中的课程设置,减少课时数,学科设置与高考吻合,只有必修没有选修,是一纲一本的形式。
1966年,高考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被推到了风刀浪口之上,成为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统一考试被废除。这是中国的浩劫,“读书无用论”盛行,很多学校被撤、并、迁、散,这严重地破坏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导致中学教育教学的质量严重下降。
1977年8月,“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复出并主持教育座谈会,确定了高校招生办法,即“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科目的设置开始按文理分类,形成了六七模式。相应的,全国大多数的高中按文理分类分班教学。尽管中学大纲没有这种规定,但是这种分类教学受到家长、学生、学校的青睐。这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残缺不全,课程结构不合理,偏科严重。
面对上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思想,即“改革高考—适应现代化”[1],确定了由“科研先行”到“试验到逐步推广”的方针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高考改革进入了深入多元化的时期。在这期间,高考改革主要是集中在科目改革上,大文大理改成“3+1”和“四科四组”。
总之,这一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及会考制度的推行都是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的评价功能起到了导向作用。二、2000年至今的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21世纪初,根据“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教育部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的核心部分是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3+X的形式出现。自2004年起,四个省份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已陆续公布了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
1.2004年四省高考改革方案
2004年的高考方案是在当年提出,2007年开始实行的。以下是四个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与具体考试科目图。
摘要:以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问题为主线,从历史的角度将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将其分成两个阶段:高考创立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之初,根据两阶段的关系问题略谈高考改革接下来的趋势走向。关键词:新课改;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方案中图分类号:G632.4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075-02一、1952—2000年的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谈到高考改革,有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值得记住的,1978年恢复高考。以下将以恢复高考为分界点,回顾2000年以前的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提出自该年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生,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至此,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正式建立。当时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的统一考试,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统一高中的课程设置,减少课时数,学科设置与高考吻合,只有必修没有选修,是一纲一本的形式。
1966年,高考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被推到了风刀浪口之上,成为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统一考试被废除。这是中国的浩劫,“读书无用论”盛行,很多学校被撤、并、迁、散,这严重地破坏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导致中学教育教学的质量严重下降。
1977年8月,“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复出并主持教育座谈会,确定了高校招生办法,即“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科目的设置开始按文理分类,形成了六七模式。相应的,全国大多数的高中按文理分类分班教学。尽管中学大纲没有这种规定,但是这种分类教学受到家长、学生、学校的青睐。这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残缺不全,课程结构不合理,偏科严重。
面对上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思想,即“改革高考—适应现代化”[1],确定了由“科研先行”到“试验到逐步推广”的方针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高考改革进入了深入多元化的时期。在这期间,高考改革主要是集中在科目改革上,大文大理改成“3+1”和“四科四组”。
总之,这一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及会考制度的推行都是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的评价功能起到了导向作用。二、2000年至今的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21世纪初,根据“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教育部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的核心部分是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3+X的形式出现。自2004年起,四个省份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已陆续公布了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
1.2004年四省高考改革方案
2004年的高考方案是在当年提出,2007年开始实行的。以下是四个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与具体考试科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