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杰
“回顾职业生涯,就是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一个难关跨过一个难关。”坐在高高的数摞书籍后面,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CIO郑鸿飞笑道。一眼望去,这些书籍大多都与最新技术趋势和商业变革有关。
1998年加入正泰集团,从基础的开发人员做起,到项目经理,再到集团电气公司IT总监,郑鸿飞说:“一个项目一两年,不知不觉,十几年就过去了”。
郑鸿飞是CIO圈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除了对信息化本身充满激情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源于电器公司极为复杂的信息化需求。
如何在满足个性化定制要求的同时,又能保证企业的规模化运营和生产,是正泰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命题。
个性化定制需求
正泰电气主要生产中、高压电器产品。这些安装在电网中的各种机柜和电器设备均以定制为主。因为每个客户的需求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客户,每次订单要求也都会有差别。具体到一张订单内的数百个机柜,受制于温度、湿度、时间、现场空间结构,以及输送电要求等各种条件所限,每一个产品在原材料、设计、生产工艺、加工过程等方面,都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是装备制造行业中比较典型的一种业务模式,即按单设计、生产和加工。
个性化定制本身对系统就有着极高的要求,更何况产品的交付过程也十分繁琐。
简单来说,为了获得订单,正泰电器的业务员们在投招标的时候,必须做出快速响应,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出设计和报价——要分析客户的业务类型和产品需求,例如,需要用到哪些元器件,是外购还是安排生产,成本和相关费用都是多少,合理的利润又是多少。
在中标之后,从生产到安装的周期很长,其中又有很多变数。“二次设计”是电器行业里的一个特定用语,也是订单交付的通行模式。
往往在最开始的时候,客户需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匹配,并不能一次性完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调整。
郑鸿飞讲了一个例子,客户描绘出机柜特征,要求用何种元器件,但正泰电气的人员在实地考察后发现,按照客户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安装空间不足,为此,客户原计划放在室内的机柜有可能要改放到室外,而放到室外对整个硬件的要求又完全不同,包括散热、布线以及灰尘的处理等各种原本按照标准产品设计的参数,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据郑鸿飞统计,正泰电器仅有不到10%的订单是一次设计完成的,其他的订单都经过了多次设计。他介绍说,一个项目变更三四十次都属正常。
设计的频繁变更还不是最大的难题,产品的生产方式给企业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往往,客户对产品的交期有着很高的要求。个性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本来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正泰电气其实并不是把所有内容都设计完成之后再安排生产,而是设计一部分,得到客户确认后就立刻采购材料,进行生产,同时将第二部分设计内容提交给客户,如此循环往复,整个设计和生产过程滚动向前。
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组件需要返工或修正,甚至是报废,从设计、生产到工艺等整条业务链条上的人员都会激烈地讨论和博弈,彼此的工作计划会被反复修改;另一方面,一些原材料器件已经购买,但不再符合产品要求,就有可能形成库存,造成经济损失。
从满足个性化定制要求,到支撑企业“二次设计”业务的顺利运转,进而保障企业规模化运营和生产,郑鸿飞和他的团队做了海量的技术创新。
例如,在招投标阶段,系统就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套用标准设计模型、报价模型等,自动生成报价书,业务人员再也不用提取系统中的各种数据,为每个产品单独设计,并手工计算报价,只需要根据客户的独特要求,对标准报价微调即可。
这样,既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设计的准确率,避免了错误的发生,毕竟每个订单数百个机柜,每一个都要由人去设计绘图、拟定原材料清单、计算价格,设计出错或报价低于成本的情况在所难免。
例如,“二次设计”使得销售、采购、设计、生产等所有部门的工作都需要频繁调整,因此,正泰电气的信息系统必须非常灵活,标准化的IT系统自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系统上线的全面二次开发已成为正泰电气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点,目标是随时支撑和响应业务挑战。
7年前,刚刚担任CIO的时候,郑鸿飞最关心的是业务能否在系统中跑起来,运转是否有效。这些年,他一直在向他的IT团队提一个理念:IT企业和企业IT的差异,也就是外部供货和内部供货的区别。“前者很简单,系统建设完成之后,拿钱走人,企业IT不是这样的,如此复杂的信息化建设,当初为了上线会有一些曲折,有一些博弈,有一些取舍,有一些迁就,但是该来的事情早晚会来,IT人必须要面对。”
郑鸿飞和他的团队的办法是首先让系统跑起来,再去一点点地修改。他说:“经过这些年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企业的运转效率明显改善,但仍然有不少提升空间,需要继续推进。”郑鸿飞认为,现在越来越深刻的感觉是,信息化建设是一条没有止境的征程,需要干的活会越来越多,适当的时候,应当做一做减法,否则时间和精力都难以为继。
他列了一张清单,将打算推动的技术创新分为了10几项,有的是已有应用的深化,有的是还没有引入企业应用的新技术趋势。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量新技术的引入,确实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甚至引领业务变革。
模块化规模生产
在为正泰电气建立了业务全覆盖的庞大IT系统集群之后,郑鸿飞将正泰的信息化建设总结为“智能运营、精益研发和虚拟制造”三部分内容。
近两年,最让郑鸿飞自豪的IT创新来自于智能运营领域。他推动实施的“模块化制造”项目改变了正泰电气传统的业务模式,以模块为基础,传统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分组生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30%~40%。
之前,由于每个产品都是个性化定制,正泰电气的单个产品生产,均是由一个熟练工人或者一个小组从头跟到尾,虽然生产时间较长,但能保证客户需求不走样,任何生产环节出现了问题,工人都能够去应对。
这种模式有几个弊端。虽然都是熟练工,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还是非常明显,最直观的表现是,产品在外观上会有很大的差别,而质量保障上也存有隐患,因为质量受制于每个工人本身的技能水平,质量的控制更多依靠事后检查。
对于正泰电气而言,每个客户每次的需求都不一样,如果每一单业务都重新设计的话,不仅浪费企业资源,效率和正确率都无法保障。这些不足所有管理层都清楚,但却一直不敢尝试模块化生产。郑鸿飞介绍说,大家会担心,每个产品都不一样,每个生产场景也都会有差异,如果统一了标准,是不是很多订单就没有办法完成?
在IT部门的推动下,正泰电气经过了近半年时间的酝酿和内部讨论,认为一些特殊的产品确实没有办法模块化制造,但是这些产品的比例很小,大部分产品是可以实现的。
“确实每一个机柜都不一样,例如柜体的大小、形状千差万别,不一样的东西可以单独设计生产,而共性的内容则可以提炼出来,比如一些零部件可能在一起发生作用,这些有规律的内容就可以在系统中固化下来,然后其他的内容做小的调整。”郑鸿飞说:“提炼的过程很不容易,方法是一步一步地去优化,即使是到了现在,其实还有优化的空间。”
发现模块化制造可行后,正泰电气首先对某些小产品进行了规模化制造的尝试,将其分成几个模块,由几个小组生产,将模块做出来之后,差异化的内容,再由熟练工人做保障,一个订单,数百个机柜,很快就完成了组装。
随后,正泰电气大规模推广了模块化制造模式,相应的计划、采购、生产组织、物资组织、质量管控等一系列业务模式也都随之改变,工艺和生产线系统也得以改良,过去正泰电气的产品可以说是一个个手工打造的工艺品,现在则已经转变为半流水线产品。
郑鸿飞描述道,过去企业不会提前准备原材料部件,即使有库存,也不敢装配,现在可以有限度的备货和组装,效率提升显著,生产过程可控。
此前,产品的生产必须要有高技能的熟练工人全程跟进,现在只要组织好普通员工就可以将组装好的大部件取出,安排生产,骨干员工只需要做很小一部分的差异保障即可。
在设计方面,过去只要接到订单,设计人员就会查找数据库中的过往订单,并根据每一台机柜的要求重新设计,并告知特定的工人或小组如何装备及注意事项,模块化制造后,大部分订单,将客户定制需求的所有参数和约束条件直接输入系统后,设计人员就能在系统中将一个个部件调出,快速搭建产品,安排生产。这即是所谓的“按订单(参数)配置”系统,与面向模块化制造的生产系统的改造一起,被郑鸿飞看作是技术上的两个难点。
像所有信息化建设的落地一样,模块化制造的变革同样有关利益的重新分配。例如,一些工人的工作内容改变了,过去是全生产环节的综合性工种,现在则是简单装配的单一工种,工作量和收入也就会发生改变;很多工人进入工厂希望学到更多的技能,模块化制造后,这一愿望实现的难度加大了。
“工人考虑的事情非常接地气,很重要,但很多内容又是管理层关心不到的。”郑鸿飞说,幸好之前有其他项目的实施经验,管理层也做了充分的考虑,不然一定会出乱子。
比如,面向工人,刚开始的时候工资保持不变,过后再在去做评估,再去做绩效考核,逐步推进;面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则采用了许多方法,尽可能让他们在时间和资源给这件事情更多的支持。
在郑鸿飞看来,两年前开始推进这件事情的时候,面前好像有一座永远爬不完的山峰,现在回头再看,时间飞逝,很多当初的困难已经逐渐淡忘。
在模块化制造酝酿的阶段,业务部门提出项目实施成功后,是不是对销售也会有帮助。
郑鸿飞和他的IT团队随之发现了“新大陆”,基于模块化制造开发了“面向数字营销的虚拟电厂快速构建技术”。
简而言之,就是对模块化制造的可视化展示,业务人员在开拓客户、投招标的时候,可以直观清晰的向客户展现一个电站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过去正泰电气的业务人员去投招标的时候,大多会介绍正泰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器制造商之一,正泰电气生产哪些产品,荣获了哪些证书,有哪些成功案例,大多都是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
但是客户最关心的是,产品如何生产,能否按期交货,质量怎样保障。郑鸿飞说,“电器设备的生产如此复杂,过去业务很难讲清楚。现在平台通过对实际生产中各种参数的采集,以及配套设备、配套规则的采集,可以确保产品模型与实际产品的动态一致性。”
以模块为基础,依靠系统提供的原料清单,采购清晰的知道了每单业务的成本,正泰内部也清晰的掌握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的各种相关信息,销售的报价更为合理。而在正泰电气内部,这一平台也被用于员工的装配培训,生产过程的操作指导等方面。
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征程,有的是技术对商业的持续改进,透明化,合理化,价值化是常常挂在郑鸿飞嘴边的三句话,也被他看做是信息化项目实施的“三步走”。他说,“透明化、合理化和价值化是一个螺旋提升的过程,企业的管理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深入,系统的价值会越来越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