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雨
我的本职工作是律师,业余时间喜欢写小说,读小说。我喜欢看芸芸众生在作家笔下个性鲜明、情感丰满地活着。久了,似乎小说里的人物更真实,更让我认可。我的职业让我接触到很多人、很多阶层。有些人有些故事成为了我小说的素材,当然,这与当事人的隐私无关。小说其实就是人的故事,它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让我们可以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我想,这或许就是小说长盛不衰的缘由。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也把个人信息写进了小说。比如作者本人的喜好、价值观、审美观……所以当我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我不敢写。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很多新闻比小说更像小说。比如小三反腐,偷出来的贪官,艳照门,情爱日记……很多故事的结尾是作家也虚构不出来的。看过一条报道:东莞很多厂女工多男工少,一些内地找不到对象的男子就到东莞,居然可以不工作却享受几名女工的供养。到一定的时候,他们各自回乡,并不影响结婚生子。他们在一起既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情感上的需求,也不排除相互之间的爱恋。当男女在一起功利成为第一的时候,爱情就成了奢侈品。
所以,和很多社会奇闻比起来,我的小说也只是“疑似”了。
很多东西让我们看不懂、也弄不明白的时候,就有了“疑似”这个词。比如疑似非典,疑似禽流感,疑似毒米,疑似毒豆芽……那爱情呢,也有“疑似”吗?应该是有的。在巨大的物质渴求下,很多东西已经无法准确定义了,所以只能称之为疑似,包括感情。
一个社会里疑似的东西多了,真的反倒没有人信了。如官员总说自己是公仆,往往一查就是大爷。扶跌倒老人的,疑似肇事者;口吐白沫介绍药品的医生,疑似药托;热心介绍神医的路人,疑似骗子……
这也就是我写这篇小说的动机。我只是呈现了这样一种“疑似”的生活状态,我改变不了。但我还是相信真诚和善良,相信爱情的。
我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小人物,因为我自己也是。他们不算坏人,但也不是完全的好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社会金字塔的基石。在《疑似爱情》里,马云、苏琴、叶之、蓝等等,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成为城市的最底层。他们彼此有需求,需要温暖。他们其实不能真正进入这个都市,却又不愿回乡,宁愿“疑似”城里人。马云和叶之,马云和蓝,叶之和文哥,苏琴和那男人,他们之间有没有爱的成分?我想是有的。但这些都不能称之为爱情,所以只能疑似。如苏琴说的:“俺需要爱情,但俺先需要钱过日子。”
有些老师或者评论家说我的小说属于“都市题材”,但不能算是“城市题材”。我真搞不明白都市和城市的区别。有人说都市是指小城市里的一种生活状态。是的,我从农村来到小城,尽管已经成家生子,朋友众多,但我所有的文学情结仍然扎根于童年的乡村。我在大学学的是数学,改行做律师,业余时间写作,“不务正业”这个词在我身上有了集中的体现。
感谢《阳光》杂志喜欢我的小说,也感谢小说这样的文本,让我可以“疑似”生活在他人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