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荣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66-01
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疏远与冷漠的现象,主要指师生之间实际交往的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彼此漠不关心。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师生之间非常有限的交往主要发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中,除此就没有更多的接触。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搞好教学工作,还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才能得以快速成长。
首先从关爱学生做起。现代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儿童,自尊心很强,一声粗暴的呵斥、一句不当的责备,往往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创伤。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人,而不是制裁和打击。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时,我们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不给他们批评,而是给他们更多的宽容。在暗示中,学生会主动地重新认识自己,既使得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批评,又会让学生另眼看老师。关爱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有所收获,不是所有时候都能达到教育目的。面对家庭特殊、心理自卑的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当着众多人的面去关注他。他们虽然在班级中不会引起别人的重视,但是他们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同学们面前的形象,就是对他们特别的关爱。
在现代的课堂上,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学生给予恰当的感情投入,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教师的预期要求容易被学生接受。
第二是尊重学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爱幼不仅包含着对疼爱、呵护幼者,也包含着对幼者生命的尊重。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尊重了学生,反过来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这样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才能建立,最终得以牢固。尊重学生也是一种恩泽,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尊重父母以及周围的人。是的,尊重是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尊重不是方法,也不是态度,而是一种教育理念,让孩子从他人的尊重中获得自尊,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
第三,用真诚打开学生的心扉。真诚就是教师用真实的自我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开诚布公地与之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想法,不装腔作势,不带假面具,不搞角色扮演,不虚情假意,而是表里如一,真诚可信。当然真诚是得讲表达的方式、时机和程度。真诚是对学生无私的爱心和高度责任感的流露,就是将学生当成朋友,真诚地希望能为学生提供帮助。教师真诚的态度,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因而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感,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的真诚对学生是种榜样,激励师生的沟通,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教师只有用真诚的心,才能叩开学生小小的心灵之门。
最后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教师说了算这一传统模式已经被改变,平等是课堂和谐的基础。这样的气氛是学生自主发挥的前提,也是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发展,保持共识,容忍差异,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民主式的师生关系,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经常赞美学生,那么教师必然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应承认班级中每一名学生的存在,应坚信可教育性是每一名学生都具有的,应通过后进生懒惰、不求上进的现象,去发现另一个渴求进步、需要肯定的自我,不能总用挑剔的眼光看着他做的每一件事,从而伤及他的自尊和自信,使他放弃每一次进步的机会。相反,由于后进生的优点和长处往往易被掩盖和忽视,而给人以不求上进、与老师对立、同集体隔离的假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去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去理解那些被自卑所压抑的自尊。
作为教师,我们对待不同后进生要分析他们不同的心理特征——有些后进生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有些是防备教师的关注。针对后进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喜欢他们所喜欢的,关注他们所关注的,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满足,意识到自己存在之后,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告别不良行为,好好学习。
俗话说:“四两拨千斤,用的是巧劲”,只有适时抓住契机,深入学生心灵,使学生心悦诚服,学生的心灵之窗才会向我们打开,让孩子们感受到对他们的严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这样我们才能与孩子们一起携手,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