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雷
摘要:文章介绍了生态化学理念下的和谐课堂的构建,对生态化学教学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生态化学;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5-002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5.0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化学开始涉入教育领域,即生态化学教育。它是一门用化学的思想、原理、手段、方法探索研究教育系统中的生态行为、生态规律及生态效应的新兴学科。我国的生态化学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重心是“生态化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生态化学”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唤醒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追求有情、有智、有效的生态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有生命力的、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个体生态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孔子《论语·雍也》中提到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生态的思想教育,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人和谐”是生态的文化启示,卢梭教育思想中所提倡的“教育应以自由为准则”也是生态的教育理念。人的内在需求是自由的,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创建需要“生态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需要生态化,需要顺应人的生态本性,符合人的生态需求,使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保持一致,走向“和谐”。
“和谐”是生态发展中一种相对融洽、平衡、协调、统一的状态。“生态化学”引领下的中学化学课堂秉持和谐观念,是追求教学环境愉悦、对话地位平等、学程自然本真、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育心理学表明,在和谐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思维状态积极活跃,学习情绪高昂协调,其以人为先,以人为尊,以人为主的教育方式符合当代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使课堂中各生态因素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相互依存,形成理想的化学教学生态。
一 、“生态化学”理念下和谐课堂的价值魅力
1. 和谐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有所收获。学生若对知识感到需求,他就会主动接触、研究、了解,并热衷于探索其中的奥秘。所以说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它是学生求知的最大内力,并决定了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和谐的中学化学课堂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育起点,强调给予学生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各种学习情景,调动各种课堂因素,从生活引入化学,从实验探索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实践证明,和谐的中学化学课堂能有效地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意识,促使学生迫切地想要获取化学知识,从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2. 和谐课堂赋予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社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通过自主学习,认知客观生态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型”人才。和谐的中学化学课堂坚持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教育灵魂,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喧宾夺主”,积极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去掌控更多的课堂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想做、敢做、会做,真正实现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交流,成为课堂“名副其实”的主人。
3. 和谐课堂赋予学生个性化发展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爱迪生说过:“良好的个性优于卓越的才智”,和谐课堂着重于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生态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和谐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仅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能力和气质来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还给予每个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大胆质疑的权利。生与生和生与师之间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勇于展示自我,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良性发展。
二、构建“生态化学”理念下和谐课堂的内涵
生态教育理论昭示我们,和谐课堂是生态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生态课堂生成的核心,是生态课堂的魅力所在。马克思曾说:“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能。”那么如何在生态化学课堂中绽放和谐的美呢?
1. 生态课堂必须是情感交流和谐的课堂
中学化学课堂实施情感交流,是实现新课程情感目标的重要策略,是态度和价值观统一的重要前提,是创建和谐生态课堂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和谐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良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情感体现态度、态度预示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源于情感。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化学情感是学生对化学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心里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展现,是师生进行化学交流而产生的亲疏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围绕着学生的内在生态需求进行的情感交流是和谐的,它不仅使师生间的关系宽松融洽,还抓住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本质要求。在此种情感交流中,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尊重学生所提出的想法和观点,使学生想要走近教师、亲近教师、喜欢教师,从而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教学目的。基于学生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得到了提升,学生运用化学语言和化学知识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动性得到了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趋向于和谐,近而形成良性发展。
2. 生态课堂必须是“教”与“学”和谐的课堂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二者的和谐统一是生态课堂的核心要求。在中学化学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千篇一律、亘古不变的,它们的主次关系因所学知识的不同而时常发生着转变。有些化学知识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合作、自主生成,教师就应该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去驾驭、掌控。而有些化学知识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就需要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需要教师的“教”,当然,这种“教”必须符合学生的客观认知水平和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单纯地摒弃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与作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教师与学生是科学智慧的共同激发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共同成长,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统一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需要达到最佳契合点,和谐互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生命的活力。生态课堂中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历程,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和谐共生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教”与“学”的生态和谐,促使教与学完美融合,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和本真性。
3. 生态课堂必须是预设与生成和谐的课堂
教育社会学揭示:“学生是生成性的存在,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预测性。”生态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平台,预设和生成是生态课堂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课堂蕴含的矛盾所在,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课堂教学中既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虽然具有动态的生成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信马由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有预设地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设计教学时要留有相应的空间来应对学生学习的不可限量性,为课堂的最终生成留有发展余地。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时首先要精心设计,准确预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质度,并预设好教学的弹性尺度。其次,生成是教学过程的最终呈现,由于学生是动态存在的,即使教师预设再精密,也难以料想到课堂中将会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状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态发展,审时度势,及时地根据课堂的变化作出合理的教学调整,找到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平衡点,形成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发展,真正走向“生态化学”理念下的和谐课堂。
就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本义而言,“生态化学”从教育理念层面提出了化学教学改革“为何?”的话题,而“和谐课堂”则从操作层面做出了“何为!”的应答。从教育化教学的角度而言,走向和谐的生态化学值得化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 冯晔. 浅谈和谐课堂[J].新华教育导刊, 2011,(7)
[3] 孙振军. 浅谈生态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