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验证

2014-05-28 05:59张毅
2014年43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失业

张毅

摘要:本文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出发,引出菲利普斯曲线的话题,进而总结学术界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概况。然后使用菲利普斯标准模型,选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78-2011年关于城镇居民消费指数和登记失业率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失业;通货膨胀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短期经济运行中的两个主要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菲利普斯曲线,而菲利普斯曲线最初都是针对外国宏观经济,而对于体制完全不同的中国,其失业和通胀率之间是否也呈现出这样的关系笔者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这篇课程论文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中国的实际经济数据是否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性状,从而深化和具体化对于该曲线的认识,探讨在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是否也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对不同失业率和通胀率组合的选择菜单。

2.研究概况

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中,画出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1960年,以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随后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成失业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他们所给予的关系式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增长率

而变化后体现了“失业—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界菲利普斯曲线的标准版本。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之间并非简单的负相关关系,1968年,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ion.Friedman)指出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它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他认为,在短期内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但在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是一条直线。

3.实证分析

3.1模型来源。一般来讲,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可以将菲利普斯曲线划分为三种类型:(1)斜率为负的菲利普斯曲线。这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即两者从在替代关系,这也是最为经典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2)斜率为正的菲利普斯曲线。这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是同向变化的,这类菲利普斯曲线曾在西方国家的“滞胀”危机中出现过,即通胀率和失业率同期内都是上升的。(3)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由于经济可以充分的调整,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在长期中也就不存在了替代的关系,从而长期中政府的经济政策将是无效的。

本文对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是基于标准菲利普斯模型,即选择来自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和索洛(Robert.M.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在该模型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两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trade-off),这样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建议是政策制定者可以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实际上是为政府实现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提供了一套选择菜单。

3.2数据来源。本文中使用的通货膨胀率采用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消费指数(CPI),失业率采用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两种数据其实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近似估计,两种数据的数据区间都是1978-2011年,两者之间的散点图由图1表示:

3.3数据分析。从1956年中国“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所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但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中国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在1993年经济的制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所以本文决定将数据分为两期,即1978-1992和1993-2011,分别对这两期经行分析。

3.3.1第一期:1978-1992

该期的散点图由图2表示,根据散点图2,本文决定采用两种模型对数据经行拟合为,分别为:

CPI=β1+β2U+ε(1.1)

CPI=β1+β2U+β3U2+ε(1.2)

ε代表随机误差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个分析结果(表1),从结果上来看,对于回归(1.1),可以看到U的t值为1.67,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能拒绝CPI与U之间关系的假定,而且Adjusted R-squared的值只有大约0.11,说明回归(1.1)对数据拟合的并不理想,同样的结果我们也能在回归(1.2)的结果分析中看到,U和U2的t值分别约为-0.76和0.58,同样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没有通过检验,Adjusted R-squared的值甚至跟小,只有0.06,两个回归都没有通过检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可能在于,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是针对西方国家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它的前提假设是具有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处在1978-1992年的中国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言,并不存在自由的价格波动机制,从而也就没有所为的菲利普斯曲线,更不会有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3.3.2第二期:1993-2011

我们仍然采用第一期中的两种模型来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由表2所示,对于模型(1.1),U的t值约为为-2.79,在5%的显著性水平是显著的,Adjusted R-squared的值约为0.27,这都优于在第一期中的分析结果,同样的结果同样可以在模型(1.2)的第二期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U和U2的t值分别约为-3.12和2.97,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Adjusted R-squared约为0.50,可见模型(1.2)的拟合效果不仅优于第一期中的结果,同样也优于第二期中的模型(1.1)的拟合效果,所以在该期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应该采用模型(1.2)。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吗?本文所用的是时间数列数据,所以在回归之前我们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检测,但是检测结果发现原始数据额是非平稳的,并且CPI,U和U2都是2阶单积,即需要经行两次差分才能达到平稳(附录5)。那么,由于原始数据是非平稳的,对第二期的回归也许是一种谬误回归,我们不能考察此期间中国是否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更不能考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是否有所谓的“替代关系”。但是在中国长期中是否存在着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均衡关系呢?通过对回归(1.2)的协整分析发现(附录3),从(1.2)中得到的回归的残差ε,通过对ε单位根的分析,发现ε是一个随机游走、带漂移的随机游走和带漂移和确定性趋势的随机游走三种假设下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ε是平稳的。但是无法对(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行经济上的定义,所以笔者认为虽然两个变量他们长期中是协整的,但是回归(1.2)仍然是一种谬误回归。

4.结果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两期的分析,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还是在实行了市场经济的体制的中国,都不能确定存在明显的菲利普斯曲线,从而也不存在所为能给政策制定者带来选择的“替代关系”。

那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两点原因:第一,我国虽然在1993年正式立法施行市场经济体制,并且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已经不断得到了完善,但是相对于西方國家来说几百年的历史,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实是不完善的,这就有悖于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前提;第二,中国与西方国家最跟本的区别还是国家体制问题,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而西方国家所实行的是资本主义,或许体制的问题也会对菲利普斯曲线产生影响,才造成了文中的回归分析结果。也许等中国的市场经济充分的得到发展,这种反应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曲线关系才能在经济中体现出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12.1-670

[2]范宇新,张茜.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城镇的验证[J].理论学刊,2008,(171):63-66

[3]陈彦斌.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J].经济研究,2008,(12):50-64

[4]www.wikipedia.org

猜你喜欢
通货膨胀失业
失业保险金领取使用指南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对通货膨胀的几点反思
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及其对策探究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