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煜群
江恒源(1886—1961),字问渔,号蕴愚,别号补斋,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人。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江恒源是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曾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总干事、副理事长等。他长期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潜心钻研职业教育理论,撰写的《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影响深远。尤其是自1928年起,他的足迹踏遍了江苏省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区、镇江黄墟乡村改进区、苏州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区、江苏省泰县顾高庄农村改进区等农村试验区,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改进实践经验,由他提出的“富教合一”主义成为当时农村改进工作的指导思想。
第一,讲乡村教育,要明白农民的真正需要
民国年间,中国乡村落后,农民一穷、二愚、三弱、四散。江恒源曾说:农民没有衣穿,没有饭吃,先不能保持他的生存,虽想做人,试问又从何做起呢?如果对于饮食不饱衣袴不完的人,不管他的生活怎样,只一味督责他去读书,去做公民,纵然他勉强答应你,能有效么?愚弱散三样,也是多由穷字引发出来的。饭不够吃,人生之趣已觉索然,还有心去读书求知识么?还有心去组织团体力谋自治么?家里的少儿营养不足,卫生不讲,还未到成年就已经开始帮助家人下地干农活了,身体还能强健吗?讲乡村教育,要以农民生活为对象,先要注意到物质一方面,不能把他们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穷”字忘掉了。这样看来,农村改进工作最亟须解决的是农民的生计问题。
第二,农民的自主参与是乡村改进工作的关键
民国时期的乡村改进工作都不是农民自主去办,自主去改进。这个问题不解决,乡村建设工作最终会无疾而终。江恒源说:乡村的主人是农民,不是外来的乡村教员,也不是外来的乡村改进会的干事。教员、干事来到乡村,办理改进事业只是一时的,不是永久的,是一个过渡的办法。办到后来,仍然是要交还给农民自己去办。如果乡村农民不能自主接收,不能履行做主人的责任,那么,一切改进事业都是空虚的、不实在的。因此,他精心设计乡村教育,指出乡村小学教育应注重农业陶冶,而创办乡村中学应推行十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一要简易。因为简易,才可以推广。二要经济。因为经济,才可以多设。三要教书与教人并重。四要做与学并重。五要以养成生产能力和政治能力为两大主要目标。六要注重发挥本国文化,同时不违背世界潮流。七要所学所习皆切于乡村生活。八要养成知情意三方健全、德与才兼备的人物。九要使此种教育完全中国化;十要打破虚荣心的升学观念,如确有升学的必要,当然不在此例。以此来全力培养农民能力,使其能自动去改进他们的事业。
第三,乡村教育重在富教合一,开启民智
所谓“富教合一”,江恒源的解释是:“一面教他致富的方法,同时使他得着了许多人生实用知识,和道德行为的最好训练;这种教育,是跟着致富方法走的,是以物质为基本的,不是谈空话,强迫人家不吃饭去做好人的。”他进一步解释说:一方面教他们能多收几石稻麦豆,解决温饱;同时通过教导他们致富的方法,先向他们说明道理;待他们道理明白之后,有了认识,再用言辞鼓起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再教导他们设施的程序,向他们提供有用的知识;并不一定要用文字,实物可以拿来展示,图画也可用来说明,于是知行便可合一起来。愈行知识愈丰富,知识愈丰富,行为愈好,这不是最好的教育吗?如果是做人的德行,更可以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如果是单靠文字,识几百个字,教几课书,其效果怎能有这样大呢?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此看来,“富教合一”的“教”应是广义的,不仅是教导农民致富的方法,向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知识,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道德训练,开启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