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在职业教育进入改革“深水区”和面临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破解发展困境已成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诉求。许多媒体报道了相关经验,如《中国青年报》2014年1月8日报道了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破解“后示范”时代高职发展困境》;《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14日刊载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深度融合:让校企成为一家人》。可见,从合作走向融合乃至深度融合已成为校企合作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校企深度融合作为一种合作愿景和理想追求,并非易事。当下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浅表化、形式化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合作就很难有所突破和作为,更遑论深度融合。所以,解决问题的逻辑前提是必须找到破解困境的突破点和创新法。
突破点一:理念上,利他惠人。合作者不能总想着从对方得到什么,而应换位思考想一想,我在合作中能给对方什么?换言之,企业不能老想着赢利,学校也不能老想着获取企业的设备、资源和实习便利等。倘使双方都能突破这样的观念藩篱,在合作实践中真正为对方付出,“投之以木桃”,必然能获得对方“报之以琼瑶”。正所谓:心底无私,才能天宽地阔;利他惠人,方能行之久远。
突破点二:制度上,创新完善。邢晖教授指出:校企合作“在实践上难有实质性进展,突破点还是制度层面。首先是法律框架要体现,对企业有约束力;其次是政策导向要明确,对企业有驱动力;再次是运行机制要可行,对企业有驾驭力;最后是企业行为要到位,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和人才竞争力”。也有研究者呼吁,深化校企合作需要建立完善“人才共育、师资共享、基地共管、校企共赢”的“四共”制度。校企合作倘能建构这样的制度体系,必能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援手。
突破点三:利益上,双赢共荣。校企合作,倘若没有利益链接和利益实现,就很难达到深度融合。一是利益互需——驱动;二是利益互动——协作;三是利益共享——双赢。利益互需是合作的驱动机制,没有互需就没有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就失去了合作的必要和纽带。利益互动是合作的协同过程,任何合作都是在互动协同过程中发展和深化的,离开了互动协同,合作也就无法存续。利益共享是合作的双赢机制,只有当合作能够给彼此带来实益时,这种合作才是牢不可破并能行之久远的。
创新法是一种自主探求的实践做法或由此凝练升华形成的方法。比如国示范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铁建合作,实施“六共同”合作教育模式,即“共同培养急需人才、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织科技攻关、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拓宽就业渠道、共同建立保障机制”。为深化校企合作,他们还积极探索教学嵌入、科技嵌入、文化嵌入、引企嵌入的“四嵌入”创新模式,“寻找校企合作的最佳切入点,使校企合作达到了无边界深度融合状态”。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达利女装学院通过与达利公司的5年紧密合作,“已成为融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生产研发各环节为一体的校企共同体,双方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用创新的方式孵化出高级蓝领人才”。女装学院的师生凭借自身实力,融入企业的研发环节,赢得企业的认可。如他们为达利旗下的品牌设计春夏装354款,完成秋冬针织围巾样品研发150余款,投产78款;其他设计200余款,也有100余款投入生产。这样的合作企业获得了显著的研发效应,学生也因优秀作品被企业选中即可投入生产而有一种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辽宁渤海大学管理学院与锦州银行深度合作,采用“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见《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25日)培养人才。如在课程体系建构上采用校企协同设计机制,“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需紧密结合,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来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他们根据企业工作流程、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关联机理进行研究,“包括正确识别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岗位,分析企业流程中的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探索企业流程、岗位群与课程模块、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准确体现了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然,这种深入到课程领域的合作也达到了“融合式”的深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