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军
摘 要:游戏能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大脑疲劳。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小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从而达到长知识、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游戏;语文课堂;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50-01
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学生总有说不完的“作闲话”身体不停的动。教师稍有放纵,教室里就可能“炸了锅”而无法收拾。这个时候,教室只有拿出“师道尊严”,直至大声训斥或惩罚,课堂才会逐渐平息下来。可是这个时候学生却会表现出另一番情景,课堂变得沉默,除了少数学生能专心上课外,多数学生面无表情,态度漠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和好奇逐渐淡化,使整个语文教学走向了死胡同,本来丰富多彩,很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课,搞得死气沉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固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当作一种礼物领受呢?我认为最紧要的是,变语文课堂的一潭死水为一潭活水,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把这潭死水变成活水,游戏教学是润滑剂,但游戏教学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值得探讨。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好动,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游戏教学法就是在利用了学生的这种好动特点。很多教师能有效地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当中,能将枯燥的语文教学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兴趣。但很多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只是把游戏教学当成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工具,并没有深入考虑游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功能,片面强调游戏教学的娱乐性,忽视其教育功能,对游戏教学法的“游戏性”和“教育性”把握不准,游戏教学的应用忽视儿童的人本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看到游戏教学法在促进有效课堂开展的同时,必须要正视问题的存在,应坚持遵循如下的原则。
一、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运用游戏教学过程中首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娱乐性和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这紧密联系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快乐语文的精神特点。娱乐性和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教学充满趣味,让学生具有娱乐的情绪体验。又能通过游戏教学有效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使儿童得到生理、心理上的发展。例如:学习了合体字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孩子们在这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迅速回想起在课本上和课外书上学过的形声字、会意字,而且通过对这些字的归纳总结,也学习了汉字的构字规律,游戏教学真的把孩子们带入了“构字规律”这扇神奇的大门里。
但是,游戏教学的愉悦性并不是目的本身,它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仅靠形式上的游戏不能使儿童获得规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能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转化为游戏内容,才能让学生状得游戏体验的同时也获得认知的发展。
二、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游戏教学是通过构筑儿童的学习经验,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强调主体的积极参与,培养儿童游戏性的个性品质。既要使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但游戏的内容与目的又要围绕教师的要求。这里的关键是要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体验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那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就要遵循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这一原则。
三、以人为本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开放性教学的基本路径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力求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所创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要让学生真正解放,挣脱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游戏教学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了。进而言之,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它有助于实现人文关怀。把教学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是在学生本体存在的角度提出,突出了学生当下现实生活的价值。游戏强调的是个体经验和体验,每个人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获得的是各人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教学的具体实施与现行新课程目标有着本质上的统一。在游戏中,学生不是在做无用的事,他们在探究世界,发现着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游戏可以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得到发展,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培养注意力,发展感知觉能力,丰富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与技能。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使我们在教学中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