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娟
摘 要:心理学研究认为,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古今中外,无论文学家或科学家,都充分认识到想象的巨大作用。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对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95-01
陆机在《文赋》中说借助想象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爱因斯坦也强调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人的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有限的。而想象力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有了想象,人类才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语文教材充盈着想象,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其优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深邃的思想意蕴,足以引发种种联想和想象。我们教语文,当然不能把事先已准备好的种种知识、结论一古脑全塞进学生的脑子,捆住他们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而是应该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处于创造的气氛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但想象力并非全然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呢?
一、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
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人们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头脑加工厂构造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那么想象就狭窄、肤浅;表象丰富,想象则开阔、深刻。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
1、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2、重视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和想象,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最终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想象兴趣
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往往能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创设想象情境来看,主要是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
1、借助多媒体技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为学生想象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如教授《安塞腰鼓》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腰鼓舞片段,让学生从声响、画面中感受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进而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2、扮演角色体会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例如让学生抓住菲力普遇到穷困不堪的于勒时的内心恐慌,模仿他当时的神态和动作等等。
三、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与内涵都应该是广泛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本人应该脱去陈旧的外衣,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深入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教参的某些粗浅的解读和大致概括上。只有教师的理念新,才能用行动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和幻想的能力
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人想象。如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作文题出得得当,能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天上人间,纵横驰骋,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新图景。
又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困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写到“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卖炭翁在炭被抢走后会如何反应。这样做,不仅能促使学生加强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而且可促使他们对课文的认识向理性阶段深化。所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
参考文献:
[1]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2] 董素艳.引发思维的提问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
[3] 彭天翼《语文教学心理描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