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渗透

2014-05-27 05:45闫士胜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堂渗透审美意识中学语文

闫士胜

摘 要: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到错综复杂网络环境的影响和铺天盖地影视作品的冲击,许多中学生在审美取向上迷失了方向,一味追求“奇”、“怪”、“畸”和“潮”之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矫正他们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责无旁贷。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通过对文本的朗读、品味、想象和创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成良好审美习惯。

关键词:审美意识;中学语文;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6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网络的迅猛发展,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广大初中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观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强烈冲击,出现了审美意识的缺失。这种审美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穿着上追求超“时尚”,如乞丐服等奇装异服;发型上赶“新潮”,如在头上剪成“I live you”、“此头出租”等字样,更有甚者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以此装酷;打扮上追求影视明星的“范儿”;学习上把影视明星的照片贴在课本和课桌上等。总之,他们的审美追求是:“奇”、“怪”、“畸”、“潮”。这种不分精华和糟粕的畸形审美情趣不仅给社会、学校和家庭带来危害,而且更严重地影响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如何把他们引领到正确的审美情趣上来?这对我们广大语文工作来说任重而道远。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在朗读中体会美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名人名家的经典作品,可读性强。特别是诗歌、散文,易于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语文的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感情地范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文本感情基调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鼓励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揣摩语气、语调和感情。最后让学生跟音乐听读,在听读中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在体会中完善,在完善中把握作者情感美。通过以上“三读”,既调动学生的朗读欲望,又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语文美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意识。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和把握感情的基础上,通过“三读”可以体会语文的文本之美。朗读第一句时,要抓住关键词“新”,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春旺盛的生命力之美; 朗读第二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花枝招展”,体会春的形象美;朗读第三句时,抓住“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体会春的力量美。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体会到了语文美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在品味中鉴赏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课文中寻找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让学生从品析中鉴赏语文美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例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曲”、“幽”和“深”,让学生去鉴赏破山寺的幽静之美;学习《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一诗时,可以从文意上着手,引导学生去品味“行人”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的哲理之美;品读郭沫若《雷电颂》时,引导学生品味戏剧语言的修辞(比喻、反复、排比)之美;读《安塞腰鼓》时,品味鉴赏后生们打鼓场面的磅礴气势之美;读《与朱元思书》时,从奇山异水之中品味诗歌的韵律和结构之美。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领学生去品析、鉴赏语文的美,让学生在美文佳句的熏陶下学会鉴赏美,养成良好地审美习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在想象中感悟美

在想象中感悟文本之美,前提是“想”,结果和重点是“悟”。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文本精心创设情境,努力营造想象氛围,构架“想”和“悟”之间的桥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本之美。例如在教魏巍《我的老师》一文时,文中有一个蔡老师假打学生的细节。对于这一个细节,教师首先通过想象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老师假打学生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然后让学生和老师结合文本进行情景模拟表演。最后再引领学生分析“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和“教鞭轻轻敲”等词句,从中感悟蔡老师假打真爱的温柔善良之美。同时,展开想象,揣摩孩子在这一细节中用石板迎老师教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抓住关键词“迎”和“狡猾”去感悟孩子的淘气、调皮和可爱之美。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想象的手法去感悟文本之美,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感悟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审美教育。

四、在绘画中创造美

通过朗读、品味、和想象环节,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审美教育,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让他们切实感受创造之美。例如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师首先不要急于讲授,而是将这首元曲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文本通过想象去体会其意境之美,然后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绘画可以是一副、多幅或连环画形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想象——感悟——绘画,实现了文本内容的再创造,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享受了创造美的乐趣,而且体会到“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愁楚之情;不仅让学生受到了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教育,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总之,美就像空气中的氧气,她渗透在人们生活之中,弥漫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当代初中生面对这错综复杂的成长环境,如何从这污浊的“空气”中汲取真正的“氧气”?如何去鉴别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哪是阳春白雪之美?哪是下里巴人之美?这就需要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意识,树立高尚的审美观,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辨别。那么,火眼金睛的锤炼靠得是什么?靠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体会、鉴赏、感悟和创造,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只有这样,广大初中生才能“出淤泥而不染”,远离庸俗之美,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课堂渗透审美意识中学语文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高职英语课堂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实践尝试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