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迎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50-02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鸿门宴》中有一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中的“谢”字,书下面的注释为“道歉”,许多解读《项羽本纪》的人也都认为这个“谢”字是“谢罪”的意思。笔者认为这个“谢”字绝对不能讲成“道歉” “谢罪”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文言实词的每一种义项都有其具体的语言环境或历史环境,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或历史环境,该词的意思就很难解释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谢”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或历史环境的义项。
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阿母谢媒人”,此句所处历史环境为刘兰芝被遗回家后,还对前夫焦仲卿寄予希望,所以拒绝改嫁,因而其母亲代她拒绝媒人的提亲,所以此句中的“谢”字可以解释为“推辞,谢绝”。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一句中的“谢”字,根据历史环境和形势可以解释为“道歉,认错”之意。当时的历史形势是秦王拿到和氏璧后,“无意偿赵城”,在赵弱秦强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献璧的形势下,蔺相如不可能硬去抢已被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的和氏璧,于是相如佯装:“璧有瑕,请指示王。”将和氏璧骗到手后,“相如因持璧却立”,并不卑不亢地说:“……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在这种情形下,“恐其破璧”,且也意识到自己欺诈骗璧之实已暴露,才“道歉,认错”。
再如《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一句,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刘邦为了逃命而丢下属下“脱身独骑”,但是为了不引起项羽的怀疑,必须要留下一个人善后,此种形势下的善后无非是礼节性的向项王告别,迷惑糊涂的项王,所以根据这一历史环境,此句中的“谢”字应理解为“辞别”。
再如《鸿门宴》中“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一句中的“谢”字应理解为“感谢”之意。当时的历史环境是糊涂虫似的项王对敌方将领樊哙有些英雄相惜,相见恨晚之意而“赐之卮酒”,因而樊哙要表达“感谢”之意。
还如《孔雀东南飞》里有一句“多谢后世人”中的“谢”字的语言环境,讲的是一对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恋人活生生被封建礼教的恶势力拆散后,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双双殉情,造成了千古遗恨,作者对后世人发出的劝诫,所以根据此处的语言环境,句中的“谢”字应理解为“告诫”。
还如《陌上桑》中“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一句,当时的语言环境是使君大人看到罗敷貌美,就想娶之为妾,就询问罗敷愿不愿与自已共坐一辆车去使君府,故此处的“谢”可以理解为“告诉”“询问”。
据此笔者就从语言环境和历史环境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中的“谢”字的新解。
“道歉” “谢罪”都是承认自己有罪,而在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尚处在劣势,用原文中的话说就是“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刘邦此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承认自己有过错,更不会承认自己有罪,否则就会授人以柄,给项羽以攻打自己的借口,而且当时的项羽已经“大怒”,并放出狠话:“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时刘邦若认罪道歉,那无异于将手伸给项羽咬。我们姑且不论项羽因政治上的幼稚会不会去攻打刘邦,但以刘邦政治手腕的老道,他是决计不会承认自己有罪而授人以柄的。
笔者认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中的“谢”字,只能是“解释”的意思。在当时楚强汉弱的背景下,以刘邦政治上的老道,他主观上一定会通过解释,将刘、项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之间的必然性矛盾淡化为偶然性矛盾,化大为小,避重就轻,将项羽对他的敌意说成是项羽对他的误会,使本来在政治上就十分糊涂的项羽更加糊涂,以便利用项羽政治上的糊涂,避免与项羽在此时摊牌。既然是误会,那就只需要“解释”而不需要“道歉” “谢罪”了,刘邦也正是这么做的。这点可以从见项王之前和见项王之后,刘邦的说辞得到印证。
我们先来分析刘邦见项羽之前的说辞,具体解读刘邦的心理。在见项羽之前,刘邦已与项羽的“季父”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通过“亲家”给项羽造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遗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此段说辞,刘邦已经把自己成功塑造成了一个对项王忠心耿耿的“臣”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项王,正如樊哙所说“劳苦而功高”,既然有功,何罪之有,为什么要“道歉” “谢罪”呢?所以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中的“谢”字应该理解为“解释”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刘邦在鸿门见到项王之后的说辞:“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按照刘邦的解释:我与项王共同攻打秦军,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我都没有料到我能先您项王而入关破秦,又在此处见到将军,如今有小人挑拨离间,导致你我之间产生误解。刘邦的鸿门说辞非常高明,非常值得认真品味:正是因为小人的挑拨离间让您项王对我刘邦产生了误解,并不是我刘邦真的要背叛你项王。从这点看,既然是误解,且错在“小人”的挑拨离间及项王的失察上,而刘邦只是受了不白之冤,所以刘邦绝对不会认错,更不会无端认罪。所以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中的“谢”字应该理解为“解释”的意思。
对于刘邦的鸿门说辞,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他的心理,笔者也认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中的“谢”字应该理解为“解释”的意思。在鸿门见到项羽后,刘邦始终都在极力地淡化自己首先入关灭秦的功劳,而是把自己费尽心机攻入关中的事实说成是“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自己都没有想到,言外之意是我刘邦心中也认为应该是项王您先入关。刘邦的政治老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既然我刘邦是“不自意”入关,且我刘邦入关后是“日夜望将军至”,说明我刘邦在主观上是绝对不会背叛您项王的,既然不是主观上要背叛您项王,又何罪之有呢?所以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中的“谢”字应该理解为“解释”的意思。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