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保护关键:人的可持续发展

2014-05-27 02:44刘强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哈尼族哈尼梯田

刘强

2013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哈尼梯田的独特美丽被放大,充斥于媒体之间。与此同时,各种关于哈尼梯田会否被过度消费进而断送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担忧也纷纷亮相。半年过后,当喧嚣的媒体趋于平静,笔者于12月6日至14日,踏上哈尼梯田这块神奇的土地进行调研,试图了解哈尼梯田成功申遗的实际情况,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探寻下一步开发的规划、措施和建议。

调研发现,哈尼梯田独特的活态特征决定了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开发,离不开梯田上的主人即当地居民的参与。哈尼梯田历经千余年,其美丽景观和文化保鲜至今,部分原因是哈尼梯田本身的自然属性使然,另外也是梯田主人辛勤劳作和保护的结果。根据Brundtland(1987)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作报告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那么,我们既要关注和保障哈尼梯田主人们的切身利益,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又不损害哈尼梯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一、哈尼梯田概况、特点、文化

(一)哈尼梯田概况

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垦殖历史,是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为物质载体,以稻作技艺、民族文化传统、思想情感为无形表现,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杰出创造。元阳哈尼梯田作为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以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梯田片区、保存完好的生态系统、保留完整的古老农耕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集中体现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突出特征,是哈尼梯田文化遗产的代名词。元阳县哈尼梯田的土壤透水性低,有隔水层,保证了梯田水源,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现象,同时具有黏性的土壤更容易作为田埂来保水、持水。森林保持了水土,灌溉了梯田。梯田全部修筑于15度至75度的山坡上,海拔高差2000余米,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多级。按照《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确定范围,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为461.04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区面积为166.03平方公里,涉及1个镇2个乡、18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11664户56375人。

(二)哈尼梯田特点

1、活态景观

哈尼梯田现有景观可归结为一句话:“有人在耕种水田”。因此这一景观包括哈尼梯田和梯田主人两个元素,缺一不可。离开任何一个元素,哈尼梯田便不再能成为景观。而两者中人的元素是最重要的。梯田由人创造,为人的生存而存在,人通过自己的技术、努力创造、耕种、保护梯田,维持梯田的可持续性。

2、四素同构

哈尼梯田景观以水梯田为主体,是亚热带山地农业景观,具有特殊生态功能。最具特点的是它在山坡坡面上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垂直空间分布模式。首先,森林截留自然降水,涵养水土,然后流经村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又将居民生活废物运走至梯田,为梯田提供肥料,最后剩余的水流向江河,蒸发至空中,再形成降水。形成“四素同构”的良性循环。

3、多重价值

哈尼梯田具有经济、环境、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功能和价值。首先,哈尼梯田为人们带来食物及生活必需品,养活了祖祖辈辈的哈尼等民族。同时,哈尼梯田具有涵养水土、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地质灾害、改善气候条件等功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经过千余年的耕作,人们原来赖以生存的产粮之地,如今变成了让世人惊叹的艺术品、绝色文化景观。成为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摄影家的天堂。随着插秧、收割等植物颜色的季节变换,景色四季各异,随着阳光、云雾的变化,景色日日不同、时时不一。

(三)哈尼梯田文化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系统是哈尼族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与自然互相适应的结果。哈尼族从青藏高原不断迁徙,适应元阳特殊的亚热带山地环境,学会了水稻栽培技术。其梯田稻作是传统山地农业中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最高的农业形式。哈尼梯田是哈尼族所创造的农业文化景观。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仪式等民俗活动,到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处世哲学、审美观等意识形态,再到哈尼梯田种植的稻米、养殖的鲜鱼,直至哈尼族人所居住的蘑菇房、穿戴服饰、饮食习惯等等,都是哈尼梯田文化的独特构成部分,无一不是从梯田生活衍生而来。

二、哈尼梯田文化是哈尼梯田景观受到保护的重要因素

(一)人是哈尼梯田文化的主体

哈尼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森林、坡地进行干预和控制从而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梯田稻作文化生态系统,成为传统技术条件下山区土地综合利用的最佳方式。梯田稻作的生产力是传统技术下山地农业中最高的,可以养活大量人口。梯田对水土的截留以及哈尼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得梯田文化生态系统得以长期维持和稳定。不过,当哈尼人口大量增加或者环境保护意识动摇时,该系统将变得脆弱。

(二)“四素同构”有效保护了哈尼梯田

森林具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它能涵养水源、减少地表水土流失,还能为村寨提供生活用水、薪柴、食物及生活用品。经森林流入梯田的水,携带腐殖质,为梯田带来大量天然肥料。流经村寨的常流水冲刷着村寨内的人畜粪便、垃圾灶灰,顺沟而下送入梯田,成为梯田肥源。梯田对山坡上的水土有极强的控制作用,减少减弱和控制了水土流失,其保水、保土、保肥作用明显。梯田除了种植水稻,还能养鱼、泥鳅等水生动物,进一步提高了梯田的利用率,改善了梯田的肥力,减少了病虫害。

(三)村寨文化是哈尼梯田受到保护的重要因素

哈尼族认为万物有灵,他们崇拜自然,且将自然神化。认为自然是寨神的居住之所,神圣不可侵犯。哈尼族对土地有崇拜心理。在宗教习俗和行为上表现为对护寨神、五谷神、山峰、岩石、树林、泉水等自然神灵的祭献。哈尼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这类节日,每个节日都要祭祀某个神灵。他们制定村规民约,惩罚砍伐树木之人。一年之中,哈尼族有数次大规模祭山活动,一年一次的“昂玛突”,都有借助神灵保护森林的积极意义。村寨的主人——哈尼人用自己的宗教有效保护了森林,涵养了水源;所有以上文化都以梯田稻作文化为载体,是哈尼梯田受到保护的重要因素。endprint

三、哈尼梯田保护与管理的做法

一是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发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中提出了“实施哈尼梯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

二是提高森林覆盖率。2002—2012年,在遗产区植树造林29万亩。

三是耕田优惠政策。对梯田种粮农户实行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

四是培育梯田产业品牌。引入市场机制推广种植梯田红米等生态产品。

五是农村节能减排。在遗产地推广沼气等新型能源,替代薪柴需求。

六是红河州启动“美丽家园”行动。元阳县2013年对危房拆除重建每户补助3万元,旧房改造提升每户补助0.8万元。

七是元阳县出台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区村庄民居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编制了《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导则》、《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导则实施办法》。

八是县、乡镇、村委会、村民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

四、哈尼梯田保护的困难和问题

(一)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

首先,元阳县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南岸,哀牢山脉南段,境内山高谷深,无一平川,全境在鸟瞰之下呈现“两山两谷三面坡,一江一河万级田”的特殊地形地貌。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了环境的封闭、交通不便。交通的不畅阻碍了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减缓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另外,元阳县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之一,全县国土面积2212.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23万亩,人均耕地仅0.86亩,森林覆盖率为43%。总人口43.5万人,农业人口41.35万人,占总人口的95.05%。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3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22亿元,完成公共财政总收入2.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42元。2013年1—9月,完成公共财政总收入1.66亿元。贫困的生活水平使哈尼梯田景观的压力不断增加。

哈尼梯田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元阳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农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丰富的旅游资源尚未激活转变成增加群众收入的经济要素,导致群众保护梯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

(二)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劳动力增加

可耕地资源有限,人均0.86亩的耕地本就极少,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哈尼梯田的开垦已经达到了极限。剩余劳动力逐年增长。年轻人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快,大量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妇女、孩子留守梯田。调研发现,离开梯田外出打工的人大都能够在插秧和收割季节回家帮忙,尽管如此,年轻人离开梯田已经成为常态。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年轻人越来越疏离梯田上的传统农耕技术。离开了梯田上的主人,梯田就变成了死物,不再是活态的景观了。

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当地村民只好通过增加单产和改变用地结构实现增收,做法之一就是将林下植物清除以便种植收益较高的草果,梯田和旱地也部分用来种植经济作物。这样一来,梯田面积不增反少,梯田景观的持续存在受到了威胁。而林下种植草果就会使森林弱化蓄水能力,降低生态弹性。群众在遗产区周边私挖乱采、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三)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元阳梯田的灌溉沟渠90%以上是土沟渠,沟渠渗漏及工程性缺水,造成部分梯田得不到有效灌溉,面临干涸危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化。哈尼梯田所在的新街镇严重缺水,随着人口增加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仅靠现存大水库供水,难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四)生产方式传统,现代教育落后

哈尼族尽管创造了适应自然的梯田精耕细作技术,但毕竟跟现代农业的技术结合极少,生产力水平低。再加上高山水田的条件限制,以及景观保护的需要,传统农耕方式将长期存在,这不利于哈尼梯田的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交通闭塞形成的封闭环境使得当地接受现代教育的程度受限,哈尼族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影响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域外的人才无法吸引进来,或来了留不住。另外,哈尼族自古以来“重农轻商”的传统理念至今依然有市场,造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心理,阻遏了与外界先进信息的交流。

(五)传统民居保护压力大

随着人口的增加,建房修房日益增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取代传统民居。传统民居的工艺技术逐渐萎缩、消失。规则约束所需的蘑菇屋顶,既不耐用、耐看,价格成本甚至还超过了现代材料。

五、哈尼梯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据了解,很多农户家的居住条件很差。哈尼梯田遗产区农户1.1万多户中,生活在传统或半传统民居中的农户就有3000—4000户,其中15%—20%的农户家庭居住条件相当艰苦,常有一个家庭7、8个人(两代甚至三代人)共住一间卧室。保护哈尼梯田应该从保护梯田上的主人开始,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哈尼梯田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长远保证。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是当务之急。

(二)从国家层面保护哈尼梯田

将哈尼梯田保护升格为国家层面,通过专门立法、制定相关政策,设立国家公园或特区形式,加大专项投资和保护力度,改善域内居民的生活,提升域内居民的尊严感、自豪感,增强人人参与保护哈尼梯田的自觉性。

(三)加大投入,改善交通

交通是当前元阳县哈尼梯田的第一制约因素,应从各个方面引入投入,改善交通条件,顺畅内外交通,让每个村寨都有路相连,为哈尼梯田的旅游事业打基础。

(四)建设水库,有备无患

当前哈尼梯田的水土保持依然依靠的是天然降水和生态自维持系统状态,一旦发生干旱或破坏性灾害,梯田景观将受到直接威胁,居民生产生活也将受到影响。在哈尼梯田合适的位置建造水库是必要的。

(五)合理引导人口外迁内引,提高人口素质

拆除不必要的户籍藩篱,建立人口外迁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使得剩余人口离得开,外地人才进得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和投入,提高当地人口素质,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后劲。

(六)建立更高、更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构

设立大学、大专或相当层次的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文化团体。一是适应哈尼族本身文化传承方面的需要,大力挖掘哈尼文化,构建民族特色的文化保护体系。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普查耕作,挖掘、搜集、整理民间艺术,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培训、弘扬,并与游客的参与结合起来。二是适应弘扬哈尼文化和传承、提高哈尼梯田农耕技术、以及发展旅游业的需要,组织人力编写教材,教育培训居民了解、热爱、传承本地文化、改良生产技术,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

(七)打造特色生活环境

不刻意追求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放弃发展工业,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业,打造特色、适宜人居的生态美丽家园。

(作者单位:新华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尼族哈尼梯田
甘肃梯田
水天一色梯田美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学校您好
龙脊梯田
让客户来找你
两伊握手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本土与异域:哈尼族民俗体育活动社会化发展研究
勤劳的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