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芬,姚志强
(1.兰州铁路局疾病预防控制所嘉峪关疾病控制站,甘肃 嘉峪关 735103;2.嘉峪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嘉峪关 735100)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部分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膜炎、睾丸炎等并发症,还可导致不育和儿童后天获得性耳聋等严重并发症,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影响较大,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为了解嘉峪关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对嘉峪关市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嘉峪关市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嘉峪关市统计局。
依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6—1997》,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2009—2013年,嘉峪关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968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86.01/10万,2009—2011年发病较为平稳,2012年较2011年发病率上升384.56%,2013年发病率为历年来最高,且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2009—2013年嘉峪关市流行性腮腺炎年发病统计
2.2.1 地区分布 2009—2013年嘉峪关市各乡镇和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建设街道、胜利街道、五一街道和新城镇发病居多,分别为 230 例(23.76%)、178 例(18.39%)、138 例(14.26%)、131例(13.53%)。城区发病数多于农村,其中城区发病718例(74.17%),农村发病 242例(25.00%),不详乡镇 8 例(0.83%),城乡发病比例约为 3∶1(见表 2)。
表2 2009—2013年嘉峪关市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地区分布
2.2.2 时间分布 嘉峪关市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具有明显季节分布特点,发病呈现两个高峰:4—7月为全年发病最高峰(470例),占发病总数的48.55%;11—12月为次高峰(178例),占发病总数的 18.39%(见表 3)。
2.2.3 性别、年龄分布 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559例,女性409例,男女性别比约为1.37∶1。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68岁,病例主要集中在5~15岁组(856例),占发病总数的88.43%,其中1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61例),占发病总数的26.96%,其次为 15岁组(184例),占发病总数的 19.01%(见图1)。
表3 2009—2013年嘉峪关市流行性腮腺炎月分布统计(例)
2.2.4 职业分布 发病职业以学生为主(640例),占发病总数的66.12%;其次为幼托儿童(169例),占发病总数的 17.46%;散居儿童 46 例,占 4.75%;其他人群 113 例,占 11.67%(见表 4)。
表4 2009—2013年嘉峪关市流行性腮腺炎职业分布(例)
表5 2009—2013年嘉峪关市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统计
2.2.5 暴发疫情 2009—2013年嘉峪关市暴发流行性腮腺炎6起,共265例,占全市传染病突发事件总起数的40.00%,占总发病数的27.38%。2011—2013年均有暴发疫情报告,且暴发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暴发地点主要在城区,占83.33%,暴发病例均发生在中小学生群体(见表5)。
嘉峪关市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较为频繁,是危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分析结果发现,2012年、2013年全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居各类法定传染病前3位,主要与流行性腮腺炎期间暴发流行和自身流行规律有关,但不排除医疗机构监测报告力度增强因素;发病呈明显地区分布特征,可能与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分布较多和流动人口聚集居住量大有关。全年均有发病,呈两个高峰,4—7月为全年发病最高峰,11—12月为次高峰,这与国内哈尔滨、深圳等地报道基本一致[1,2]。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15岁组,占88.43%,其中1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26.96%,其次为 15岁组,占19.01%。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占66.12%,这与国内湖北、杭州等省市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4]。嘉峪关市2008年将麻腮二联和麻腮风三联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低于5岁的儿童实施免费接种,5~15岁的青少年采取自愿自费接种,接种率低,未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可能是这部分人群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重点人群。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约为1.37∶1,可能与男性生性好动、接触面广、被感染病毒的机会多有关。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区,占83.33%,可能与嘉峪关市是现代工业、旅游开放城市,城市人口远远多于农村,学校分布集中有关,但不排除城区人口密度高,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发病与未进行疫苗接种等因素。
综上所述,流行性腮腺炎极易在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播流行,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综合性防控措施。但由于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长,仅采取隔离控制传染源、消毒等切断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效果不佳,最直接、有效的防控措施是接种麻腮风联合疫苗[5,6],这不仅能有效控制学校等重点场所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同时对风疹和麻疹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因此,我们除日常监测外,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加大学校和托幼机构晨检和因病缺课健康监测力度,切实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构筑牢固的免疫屏障,一旦发生疫情就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