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能快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86-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精神世界。”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对这句话有了亲身体会。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情感状态选择合适的情感智处理方式,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情感问题,才能让学生的体力、智力等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对“情感教育”内涵的认识
所谓的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让学生能够经历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坎坷,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健全的个性,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青年。于漪说过:“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可以使学生更加尊敬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学生更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生会和老师达到相互知心的境界,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认真。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关注点不在是传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中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重视“语文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语文教学中用美文输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领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具体到教学实际中,语文情感教学有如下重用;
1、情绪的调节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鲜明的情感特点,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对周遭的事物也大抵拥有较大的热情,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对于情感的控制能力还比较差,认识问题不够深刻,情感非常容易外露,还往往比较冲动。对于这些,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的调控,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内心驱动力,建立起一个师生融洽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情绪,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2、感情的熏陶
情感教育是一种具有渗透性的教育,通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能够把教学内容里富有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情感当中,所以,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节操以及爱憎分明的处事态度有着很大的熏陶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还能够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挖掘,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巩固学生的向善情感。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不能够时时正确地分辨善恶是非,因此教师的情感取向往往成为学生情感的标准,常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产生影响。
3、审美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的教材丰富多彩,展现了作者的诸多思想感情,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审美对象。学生要具备情感,才能在课文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获得美感。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并在情感的作用下发现美和感受美,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还能起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青情操的作用,最终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把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载体,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为学生创建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的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情感情绪的产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在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创设条件
新型的师生关系核心是师生心理相融,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要想获得成功,除了教师要增加情感投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外,还要挖掘新的教学方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例如:创新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具有其他传统教学手段与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江平.基础教育改革全书[M].印刷工业出版1999.
[2]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