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从云集:道教宫观园林北京白云观云集园设计理法初探

2014-05-26 11:08王夫帅李春青
艺术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

王夫帅 李春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清代北京园林与文化(项目号PXM2013_014210_000104)支持摘要:北京白云观内素有“小蓬莱”之称的云集园是清代北京寺观园林的代表之一,本文结合道教宫观园林的理论,通过文献查阅与现场调研,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着重对云集园的历史沿革、设计理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加深我们对其作为北京地区道教宫观园林经典之作的认识,提升其在学界的价值,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

关键词:道教宫观园林;北京白云观云集园;历史沿革;设计理法0引言

云集园是北京白云观的附属园林,作为北京地区道教宫观园林的经典之作,目前针对它所进行的专门的历史、选址、布局、设计理法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已有的文献多是在研究白云观时提到云集园,调查分析还欠深入,这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云集园在道教文化,园林设计方面的价值,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不充分的。因此,本文针对云集园,从其历史沿革和园林设计理法方面进行详细地调研和分析,总结出白云观云集园的园林特征,这将对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法,同时也对古都历史文脉和风貌的保护和传承意义巨大。

1历史沿革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白云观,元太极宫故墟。出西便门,下上古陛间一里,麦青青及门楹者,观也。”它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南临白云观街,北临昆玉河,东临北京市第八中学分校和长安白云酒店,西临白云路。白云观是“全真第一丛林”,又是道教北七真中开创龙门派的丘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藏蜕之地,所以它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而且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北京地区的第一座道教宫观。作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道观,白云观的前身是唐代开元七年(公元722年)修建的天长观,根据唐代刘九霄《再修天长观碑略》中记载了唐玄宗为了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观,金代以后,先后更名为十方大天长殿、太极宫、长春宫,明初改为白云观。国家图书馆藏的《白云观拓修云集山房小引》(图1)以下简称《小引》)的碑刻拓片上云:“观为长春宫故址,乃邱祖说经传戒道场,元明汔今香火隆盛,其春日燕九会,秋日礼斗坛,十方信善云集尤多。”基址几度变迁,最终形成现在的白云观的规模。

图1《白云观拓修云集山房小引》图2白云观影像图其中的云集园是清代光绪十三年(1887年)加建,[1]位于白云观最北部,是道教宫观园林的代表之一(图2)。光绪十六年由主持所立的《小引》碑上记载:“又自入观以来,猥司道纪,译经无所,申戒乏台,每逢檀越临,道侣集讲,客堂既隘,斋舍未闳,用斯积歉历有年矣。兹幸蒙素云刘大师及诸大护法填有漏之因,广无遮之,会醵资慷慨庀材鸠工爰拓观后余地,中筑戒台,游廊环翼,北构开轩,以为众信善讽经祈厘祝碫肆筵之所,左右垒石为山,缀以亭沼,肃宾接众,规模宏焉,唯念善庆,既资福缘清规。尤宜恪守倘或,因其区宇稍展,视同公讌之。”[2]因此,云集园是光绪十三年初建,十六年又增建,还是用了三年才修完以记之,还有待考证。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的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都设在白云观。因此,“文革”中也幸免于难,一直保护得很好,1979年被列为第二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设计理法

2.1选址

白云观选址位于北京城外西南方的护城河与昆玉河交接处,位于河以南。从宫观选址的角度,白云观选择近水之处,无论是环境营造和日常用水方面都是非常适合的。尤其是将水安排在观北,观的北部通常是道士们居住的场所,相对用水量要比南侧的大门等仪式空间要大一些。另外,由于道教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足够重视,所以白云观选址在城外,并接近平民聚居的南外城西侧,也是必然的结果。云集园是“拓观后余地,中筑戒台,游廊环翼,北构开轩,以为众信善讽经祈厘祝碫肆筵之所。”可见,云集园是在后来加建,由于道教修炼多选择优美的山水环境之中,因而云集园选在白云观以北的“余地”,作为宫观的后部空间,自然是清静寂然;而同时又是临河空间,正是传统园林崇尚的山水有清音之处。因此,云集园选址在观北是借景之必然。

图3云集园内主要建筑与空间照片2.2布局与建筑

白云观作为道教宫观,其布局模式是“三纵七横,一实一虚”。[1]即在主轴线上有七进院落,两侧有两条辅轴线,最后一进院落是云集园。它由四个庭园组成,南侧三个院落以游廊和墙垣分隔,北侧的院落附属给其南侧的建于高台上的集云山房。云集园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延续了宫观建筑部分的“中轴对称”式的布局,很好地与白云观在空间结构上融为一体。而且作为后来增建的附属园林,云集园的用地受到了自然地形条件的限制,东西方向上空间比较狭长,但是利用游廊和集云山房将整园的总体布局划分为东西三院,中轴线上南北两院的空间布局,形成了相互渗透流动,丰富怡人的游园空间(图3)。

东院的东北两面有墙垣围合,南侧建有三开间、坐南朝北的“云华仙馆”,三开间,卷棚屋顶。据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中记载,云华夫人瑶姬为西王母之二十三女,在道教体系中由神变为了仙。因此,云华仙馆当时瑶姬的仙府。云华仙馆西侧有窝角游廊连接于南院回廊,游廊墙壁上镶嵌有碑刻。院内假山上建有“有鹤亭”,四柱四坡屋顶。仙鹤向来是长寿和仙境的代表,这里以“有鹤”来命名也是强调这里是仙山圣地。亭旁立置一块大峰石,上镌“岳云文秀”四个大字,诱发了人们对于五岳名山的联想。

南院两侧有对称分布的游廊与东西两院相连,游廊靠近南院处是柱廊,靠近东西院的一侧则是柱间设置木隔墙,墙上有窗,可以借景。这种处理使得在南院看到的东西院的景物甚是如画。院北侧正中的主体建筑“云集山房”位于高大的台基上,提升标高的做法使其在全园中地位突出,成为统领性的主景建筑。云集山房平面类似金厢斗底槽的布局方式,加上檐廊五开间,即建筑的周围建有一圈檐廊,可以在廊内四面观景。柱梁之间有雀替,梁枋上施包袱彩画,屋顶为卷棚歇山。“云集山房”正对面是与之在中轴线上相互对应的戒台,戒台为道教全真派传授“三坛大戒”(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戒)的坛场,这种中轴控制的布局体现了“尊者居中”的思想。戒台也是建在一个高的平台上,一开间,梁柱之间有挂落,梁枋施包袱彩画,屋顶为卷棚歇山顶。云集山房与戒台的平台的两个侧面都建有凹进去的圆拱形的3个洞口,具体作用不详。endprint

北院假山贴壁,登上去可以看到墙外的二层建筑,因目前假山禁止攀登,因此也不知山上是否可以与外面的建筑联通。与云集山房的北檐廊相互连接的游廊到了此处背面柱间改为墙隔开,增加了空间的层次。而西院的西侧和北侧建有两层L形平面的角楼“退居楼”,硬山屋顶。院内的假山为景区主景,上有“妙香亭”,方形木柱六根,梁柱之间有冰裂纹木质楣子,勾搭连式卷棚屋顶。宋代陈师道的诗《次韵苏公竹间亭小酌》:“鸟语带馀寒,竹风回妙香。”妙香代表美妙的花香,这里可见云集园营造时追求美好的修炼环境氛围。

2.3空间

云集园中多处都使用了空间对比的造园手法。例如,从西侧入口进园时,为求小中见大,在进园前插入了较小的过渡性的空间,然后进入西院,感觉豁然开朗。另外,云集园中南侧的三个院落与北侧云集山房后的院落在空间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因为北侧的假山与云集山房之间有一条狭长的道路,其空间感觉与南侧的院落比较起来各自强化了自己的空间尺度特征。再如,云集园东、西两院虽然在大小、形状、开敞或封闭程度都无显著差别,但仅仅因为内部的处理不同,也可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西院的假山紧邻游廊,再加上西北角楼是两层,从南院看过去给人幽暗深邃的感觉;而东院的假山远离游廊,东墙高度不高,从南院看过去比较明快开朗。

云集园中利用建筑、游廊、假山等多种要素的巧妙组织,创造出很多藏景、露景、障景的效果。由东院进入,若想看到中心建筑云集山房必须要透过玲珑的游廊;从西院进入,更是有假山和游廊的层层遮挡,神秘感更甚。行走在游廊间,由南向北看,可以看到“云集山房”遮挡了部分北院的山石,但又露出了一峰一脚,引人入胜。而且,游廊的引导与暗示作用明显。它不仅可以增加游人的游览长度,引导游人可以欣赏不同方位、不同视线的美景。

《园冶》认为:“园地唯山林最胜。”因为山林地不仅景观丰富,而且竖向变化大,造、借、取、变景都非常容易。云集园虽非山林地,但却利用假山平地掇山,园路引向各座假山山顶,营造出高低错落的竖向空间感受。园中的建筑也是建立不同的标高之上,如“云集山房”建于高台,“妙香亭”和“有鹤亭”建于峰巅,都使得园林空间变化更加丰富。因为高低错落必然会带来了仰视与俯视的不同观看效果。尤其是建于假山之上的“妙香亭”和“有鹤亭”,不仅可以从被看的角度获得极好的仰视效果,也能提供俯视的观赏角度。这种视角的变化则大大增添了游玩、休憩的情趣(图4)。

图4云集园轴线分析、院落空间划分分析、掇山分析2.4掇山叠石

在云集园中有三座假山,分别位于云集山房两侧的东西跨院和云集山房以北的后院。这种掇山的布局模式符合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海上三山的造园范式,分别代表东海上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这三座假山与颐和园辽阔水面上的湖心岛、藻鉴堂和南湖岛这三座岛的寓意相同。这里虽然没有水,但依然可以假想为三座岛屿,尤其是云集园的别称为小蓬莱,更加说明这一点。

掇山的石材是采用北京当地材料一一北太湖石,即房山石,非常符合道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心理。由于地理位置便利,房山石在北方园林中大量运用,它虽不如南太湖石玲珑剔透,但此类石材质朴自然,在砌筑中进行精敲的搭、接、挑、悬等处理,也呈现出了苏州园林式的玲珑姿态。三座假山均采用石包土的砌筑方式,因此山上都栽植了植物,植物与山体相互协助,强化了竖向变化的感觉。

云集园的三座假山都有山路可引人闲步而上,而且山路设计学习南方园林的转折与复杂,呈现立体交叉的感觉。拾阶而上可以在不同的高度游览仙山胜景,登临亭桥洞台,感受丰富。三座假山的位置、大小、高低各有不同。位于西院偏东侧的西山是由一大一小两座太湖石假山组合而成,是三座仙山中最高、面积最大、形状最饱满的一座。在南侧山下设有石洞,仅容一人通过,石洞上方写着“小有洞天”,让人联想到道教特有的“洞天福地”。沿其旁边的石阶而上,可见石碣,上书“峰回路转”,一转便到了山顶的“妙香亭”。然后从亭子北侧和西侧各有山路蜿蜒可下。东山位于东院偏东南靠近围墙的位置,尺度是三座仙山中最小的,高度也是最低。山上建有“有鹤亭”,旁边立有“岳云文秀”石。该山亭景观恰恰作为云集园的东南方向入口的对景。北山在进深很小的北院内,是贴壁假山,呈长条形,强调竖向高度,并作为云集山房北廊的对景。与云集山房、游廊、退居楼的相对位置都很近,而且云集山房的北入口的台阶和墙壁上都采用了叠石和蹲配石的处理,走在北山南侧,仿佛身临山涧,空间局促,隐幽感强,与另外三个院子的空间疏朗形成强烈的对比。山上也栽植了榆树、丁香等植物,假山东西两侧可以登临而上,到山顶的平台上可观赏近处的天宁寺塔和远处的西山群峰,正如《帝京景物略》中的白云观诗云:“一丘长枕白云边,孤塔高悬紫陌前。”另外,在“云华仙馆”入口、游廊的入口等处的台阶处理都采用了叠石形成的蹲配或立石的做法,很好地渲染了园林的自然山水氛围。

2.5花木配置

云集园的花木配置强调与假山配合,营造城市山林的感觉。通过云集园的百度影像图就可以看出其园林植物都集中在云集山房的东院、西院和北院,其南院作为道教全真派传授“三坛大戒”的坛场,其南有戒台,东西由带木隔墙的游廊围合,空间感比较完整。整个院落全部为硬质铺地,没有栽植植物,从而显得更加正式、肃穆。透过游廊的木隔墙上的景窗可以看到东西两院的山水植物景观,仿佛坛场周围地处自然山林一般,这也非常契合道家倾向到山林中修炼的追求。东院有两棵挂牌的银杏古树,作为院落的主景树,与院落内高大的退居楼交相呼应,创造了一种深邃静谧的感觉。

3结语

白云观的云集园作为北京道教宫观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园林设计理法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造园的手法,如相地借水选址,空间借廊划分与布局,建筑借轴布置,建筑形制多样,景点寓意点题,掇山置石依法,植物配置讲求虚实高下对比,所有这些设计手法的高超运用都表明白云观云集园的园林设计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学习与继承。参考文献:

[1] 陈连波.北京道教宫观环境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 国家图书馆馆藏.白云观拓修云集山房小引.

[3] 刘侗(明),于奕正(明).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4] 陈植.园冶注释(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 赵光辉.中国寺庙园林环境[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作者简介:王夫帅,北京建筑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

李春青,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
康区察瓦龙历史沿革及其地名称谓考究
——基于对口述史料的文献分析
白及粉末入药历史沿革概述
杭州西湖四季花木景观历史沿革及其文化内涵探讨
地黄炮制品名历史沿革及功效考辨探讨
GIS在贵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的应用研究
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历史沿革与探析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