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蔚
内容摘要:德国浪漫派“始作俑者”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有意识地把片断作为一种形式来使用,目的是充分发挥这种形式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展现内容或主题的无限性,他认为,一个矛盾会摧毁一个体系,然而,一个哲人如果本来就是哲人,无数的矛盾只会使他不辜负哲学家的崇高声誉。无数的矛盾,也许正是挚爱真理的表现,正好证明了那种多面性。他写的“片断”暗藏玄机,深藏变数,可以让读者的思想在阅读时保持动态。
关键词:弗·施勒格尔 片断 不确定性 动态
“片断”或“断片”(Fragment)作为一种写作形式,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已经出现,后来一直沿用下来。“片断”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学体裁的流变中逐渐具有了三个主要的含义,第一,即真正意义上的残篇,即以不完整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作品;第二,指由于某种原因比如作者的逝世、兴趣转移或无暇顾及等而未能完成的作品;第三是有意识地把片断作为一种形式来使用,目的是充分发挥这种形式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展现内容或主题的无限性,此类片断可以视为警句(Aphorism)的一个门类,像十七世纪法国作家尚福尔所写的片断。正是在这第三种意义上的片断得到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垂青,仅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一人就写下了七千五百多条片断,诺瓦利斯和奥·威·施勒格尔留下的片断也不计其数,而且他们也并非简单地继承前人像尚福尔的衣钵,而是像对其他许多概念一样,对片断进行了一番脱胎换骨的形而上的改造,他们创作的片断不仅数量多,而且成为浪漫派艺术理念的主要载体之一,实际上,浪漫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在相当程度上系于这些片断形式的连珠妙语。
我们现在所要谈的片断是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写的《雅典娜神殿断片集》,我们知道德国是浪漫派的故乡,浪漫派在德国最具个性,而弗·施勒格尔则以其浪漫派“始作俑者”的身份,为浪漫派提出并制定了最重要的美学纲领及文学主张,影响了一代早期浪漫派的文学创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而弗·施勒格尔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就是《雅典娜神殿断片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他本人以及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基本思想以及他们在欧洲文化长河中的地位。
我们知道德国人一向喜爱博大精深的逻辑体系,但弗·施勒格尔却一反传统,并不相信他的哲学思想可以用一个完整的、封闭的体系来描述。哲学思维对于他乃是一件非常灵活的事。思维的结果尽管产生了概念,但思想时刻都在经验着那即将说出口的内容,同时又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每一概念,刚一形成,还未及出口便失去了真理的内涵。写在纸上的语言与活动着的思想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状况。”[1]弗·施勒格尔提出“断念”说来解决这个二律背反。“断念”没有“概念”那种严格的术语式的意义,它拒斥任何定义,但它的内涵里却孕育着无限的期待,“片断”就是这个理论的实践,“片断” 可以让读者的思想在阅读时保持动态,这样也消除了语言与真之间有不协调状态——短小的片断没有封闭性,不成体系,它既是开始,又是结束,或者说,它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于是思维便可挣脱体系的桎梏,与永远处于变化中的思维汇合。这种“不确定性”使概念的内涵保持一定的波动性,其本质是有意识地回避封闭式的思维,它可以说是一种没有体系的体系。
即使是没有体系的体系,但作为德国浪漫派的重要理论家的主要著作,我们还是可以从弗·施勒格尔的片断中归纳、总结、提炼出一些飘逸的、松散的体系,从而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纲领或理论基石。比如他认为现实与幻想的关系好比散文与诗的关系(他所谓的“散文”就是没有寓意和美感的作品,而“诗”在他那里就是指文学),一切诗都是浪漫的(这里所谓的诗还是指文学,即注重描写幻想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应该包罗万象(弗·施勒格尔认为,浪漫诗应该是一种综合的语言形式,它不仅应该综合各种文学样式,而且应该与哲学、雄辩术以及其它的艺术形式融合起来)。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谈论的倒不是上述可以归纳为某一系统的片断,而是真正的片断,或者说片断的片断,只言片语,断断续续,却又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比如像这样的片断:“知道的越多,要学的就越多。不知与知之同步增长,或者不如说,知之与不知同步增长。”[2]这句话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也是一种智慧,知道自己有不足才会进一步去学习提升自己,知识是无限的,我们的所知总是有限的,如果把我们的所知比作一个圆圈里的内容的话,圆圈越大,我们的所知越多,而圆圈与无限的知识的边界就越大,让人感到知道的越多,要学的就越多。又比如“在最伟大的诗人的作品中,经常散发着另一种艺术精神的气息。难道在画家的作品中不是这样吗?米开朗琪罗的画不是有几分类似雕刻吗?拉斐尔的作品不是有些建筑风格吗?柯雷吉奥画得不是有音乐韵味吗?而且他们肯定并不因此而减色,而不如仅仅是画家的提香。”[3]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也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即便是军事科学,如果要想博大精深的话,必须跨出自己狭隘的专业领域,和其他的各种学科联系起来。”[4]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也认为:“艺术和科学以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作用,我同意,但我必须承认,尽管这句话听来可能不很悦耳,作为艺术家,如果我不利用某些科学,则将一事无成。”[5]我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也认为:一个建筑师必须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和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他们四人共同提醒我们,表面上看艺术和科学以及其中的门类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但实际上它们又是触类旁通的,而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也许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又比如弗·施勒格尔写下的这样的片断:“阅读就是满足语文学的冲动,用文学来刺激自己。人们恐怕不会为了没有语文学的纯粹哲学和诗而阅读。”[6]的确,文学艺术要比哲学更有人缘,更能为任何时代的人所接受,这来源于文学艺术长久的感染力,这也是它得以长期与哲学相抗衡的根本原因。弗·施勒格尔还写有这样的片断:“人们认为,把作家与工业界人士相提并论,可以中伤、贬低作家。然而真正的作家难道不就是工场主吗?难道作家不是把整个生命奉献给一种事业,以一种伟大的方式用合目的的、有用的形式来塑造文学的材料吗?那些花在最普通的工具的精力和细心,我们简直不屑一顾,但愿那些半瓶醋只要具有一丁点儿这些工夫就很不错了。”[7]在这里,弗·施勒格尔指出了作家(艺术家)创作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模仿,模仿相对于自然界的事物是第二性的,这样也就意味着艺术创作是第二性的,处于附庸、从属的地位,而施勒格尔强调艺术创造的本质,实则是提高了艺术品的价值,这样,文学艺术作为一项创造的事业值得艺术家为之奉献自己的整个生命。另外,弗·施勒格尔还写有这样的带有讽刺、调侃的片断:“历史学家是面对过去的先知。”[8]读来让我们忍俊不禁。
弗·施勒格尔认为,一个矛盾会摧毁一个体系,然而,一个哲人如果本来就是哲人,无数的矛盾只会使他不辜负哲学家的崇高声誉。无数的矛盾,也许正是挚爱真理的表现,正好证明了那种多面性。所以他的片断里一般只是提出论点,并不费力地为论点提供证明。但也正是这种方式使有心的读者把弗·施勒格尔的片断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联系起来,读施勒格尔的片断,既可以采用正襟危坐的方式来阅读,也可以放到茶余饭后去阅读,既可以按照他写片断的顺序来阅读,也可以随意打开一页去阅读,每一页总有一些只言片语让读者细细品味,因为在那似乎平常的文字中暗藏玄机,深藏变数,弗·施勒格尔使我们意识到,体系自有体系的好,但片断也有片断的妙——片断也有魅力。
注释
[1]施勒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李伯杰译,三联书店,1996年,译序,第4页。
[2][3][6][7][8]施勒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李伯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103、123、129、121-122、65页。
[4]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舒昌善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5]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73页。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