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晴 冯秀云
摘 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笔者从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问题出发,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学生已经占到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领高职学生掌握过硬的技术和本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简言之就是学生能正常有效地学习、生活。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90 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易走极端、自理能力差、受挫能力差,好冲动,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主要包括新生入学适应、人际交往、学习问题、恋爱心理、求职择业、个性情绪方面的问题。
二、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面对各种学习压力困难
高职学校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替学生毕业后打基础,但是很多的高职学生在家庭和自身条件乃至学校专业条件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所以这些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令情绪、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因素更多,若不能保持心理健康,摆正心态很容易产生落差感进而出现自卑、自暴自弃、妄自菲薄等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健康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递证明的心理健康元素,教授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压力状态下摆正心态,努力走到自强、自立、自信。另外还要经常对在校学生展开普及调查,准确把握在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然后“对症下药”解决学生之中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
2.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正确对待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高职学生在家庭中是重要的家庭成员, 也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在社会中是重要的社会个体,承担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 所以无论从家庭繁荣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阻止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高职学校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认清自身价值, 主动承担责任,并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同时更要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去希望。
三、高职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清晰
心理健康教育在定位上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范畴的重合,许多高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虽然两者最终目的具有相同性———以培养学生的活动为目的,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准确容易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惑。首先政治思想教育属于对学生政治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教育范畴,其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对于国家制度、民族态度的爱护与拥护,而心理健康则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格魅力的培养,预防与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经常发生概念上的混淆。人们认为德育教育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德育发展,甚至有的专家学者提出在高职学校中取消德育教育,而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之,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2.学生自身意志品质薄弱。
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 应具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 以及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在处理事情时应表现出果断、 坚韧和持久的毅力。 当前高职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的现象较为普遍, 如很多高职学生在没有正确教育的引导下,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便灰心丧气, 不愿自我反省, 而是推卸责任, 怨天尤人, 容易出现遇事不冷静、 情绪易波动、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负面的心理特征。 这种不稳定、 不成熟的心理状态, 必然会对学习和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 学校缺乏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队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具有技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的含金量不高,虽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者获取了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资格要求不高,教育者在获取资格证的过程簡单,但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岗位则对心理健康教育者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出现从业资格和上岗能力不是对等的现象。再者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一般是由其它相同专业或者相似学科教师担任,他们所担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讲解心理辅导知识,而对于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思想行为训练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不完善
目前,由于许多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是由学生处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老师兼职,他们还有其他工作,工作职责不清楚。在高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没有相应的岗位资格制度,而且在评职称时也是走思政系列或教育管理系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考核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的方案
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积极探索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1.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高职学校要积极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深刻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安排、教师教学法等方面的缺陷,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与课程教学法,首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将其纳入到高职学校的必选课体系,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及时更新,每个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其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高职学校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通过对学生德育教育过程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面对困境学会应对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同时在德育教育中采取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心理疏导等手段,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控制目的。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与保障,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是要加强心理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提高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通过认识的提高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其次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能力;最后加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资格技能。
3.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往往不是很到位,除了专业的心理学课程之外,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空洞。有的与实际不符,有的没有科学性,学生得到的心理关注很少。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一是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心理辅导,讲座要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又能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的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过敏、自卑、恐怖、冲动等心理疾病。二是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整理出典型案例,以方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节约教育资源。三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水平。
4.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应该区别对待,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同学们认识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如大一学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辅导;二年级学生重点应该放在目标教育、德才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三毕业生则应该进行择业观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在遇到挫折后能够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外,还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学校可以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通过讲座、班会、征文、摄影、绘画、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另外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开 2 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先通过收集本班同学近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再班会上讨论,最后由班主任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5.办好家长学校,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在对学生思想健康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人定期组织、办好内容丰富的家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学生自己和学校教师的责任,作为学生第一任启蒙老师的学生家长同样责任重大。把對家长的教育纳入到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划,多与学生家长沟通,相互探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1]李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 李虹.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探索[J]. 机械职业教育.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