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计行业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设计从业人员的饱和与设计产业对新型跨界创新设计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形成了突出对比。基于此,高职院校视觉传达的课程教学应该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将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跨界模式积极运用其中,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跨界;教学2011年美国人杰里米·里夫金在自己的书中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1]的概念。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产业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产业化的特征,这就促使当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产生了新的变化。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在多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体现出学生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突出、适应企业要求快的特点。然而在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部分学与用脱节的现象,特别是近年各高职院校大力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脱离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企业对学生行业认知能力满意度下降等,迫使我们需要对高职院校该专业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做出冷静的思考和决策。这不仅对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发展有实际指导作用,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经济的未来发展。视觉传达专业的实质是一门采用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设计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以科学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视觉传达为形式,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综合运用现代科技的种种发明,通过设计作品表现并传达出时代特点和丰富内涵。其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推广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斷扩大,并与其他学科充分交叉,逐渐形成跨越多个学科的设计新领域。环顾国内的高职类视觉传达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仍是以传统专业分类为依据的单一教育为主。学生接触多学科跨界设计项目的机会较少,导致其知识结构守旧、单一、分裂,造成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甚至影响就业后的继续学习能力与转型实用能力,不符合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人才的教育目的。综合当下社会对跨界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等综合情况,我们可在课程教学中尝试如下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1建立以围绕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群课程为教学内容
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宽泛的命题,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代数字传播环境下,它的发展离不开学科间的跨界合作。高职类教育追求应用性和实用性,脱离这两点高职教育则失去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核心便是围绕数字智能、跨界合作的时代特征,建立起以视觉传达为核心,多学科,多领域相交叉的专业群课程架构。专业群的设置首先可以是相互的,视觉传达设计也可以作为别的专业的专业群成员之一而存在,这就能很好地综合校内现有资源进行跨界教学。其次,视觉传达的专业群还可以进行再细分,将与其相近的如工业设计、环艺设计等列为一级专业群,将跨学科的如营销学、传播学、市场学、心理学等列为二级专业群。此外,专业群还可以针对某一课题建立,如面向电子商务平台的视觉传达课题,则可以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传达设计、广告设计、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电子商务原理以及决策等作为核心课程进行必修;将电子商务概论、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网络营销学、现代企业运作、ERP与客户关系管理等作为专业群课程进行选修,解决传统课程中仅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单一培养模式。未来市场对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需求绝不仅是一张文凭,而是要具有综合型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技法以及扎实的基本功,才可能在相关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渗透的过程中建立起完整的视觉传达设计体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予以实践,建立起符合发展趋势的教学课程内容。
2以多专业多学科融合的工作室平台为教学方式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的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的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很多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校能够体会到企业的工作特性。工作室平台教学方式的创立依据正是来源于此,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将跨界合作机制运用其中。其特点在于以下几处:首先是以视觉传达专业师生为主体,同时吸纳其他相关学科学生加入工作室平台,共同学习研究与合作,打破以往设计教育中的单一孤立课程设置,如吸纳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有助于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将学科向互联网领域伸展;吸纳经济、金融类学生有助于将学科向商业领域伸展等。其次,采用学分分配制的方式,鼓励其他专业学生参与到视觉传达的学习中来,一定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通过工作室平台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其自身专业背景,形成多学科下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跨界融合,在教学中形成互融互通的合作实践。再次,所形成的工作室平台可再细分为各项目组,形成大中小型合作团队,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采用企业操作模式,在教师带领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型项目攻坚研究。大团队可形成跨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机构,小团队则可进行对某一个重点难点的攻克,旨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拓展视觉传达的领域,充分利用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传递和人员的协调。
3以交互设计的视觉传达要求为教学方向
设计本身属于应用型学科,它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服务社会与创造价值,这就决定了它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将成为未来设计领域的必经之路,“交互”将是设计的主旋律。从国外教育情况来看,以美国为例,罗德岛设计学院、耶鲁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加州艺术学院、卡内吉美隆大学等院校均已开设了各教育阶段的交互设计专业。“简单地说,交互设计是人工制品、环境和系统的行为,以及传达这种行为的外形元素的设计与定义。”[2]视觉传达作为交互设计的终端呈现领域,重要性不言而喻,毫无疑问将是这场设计革命的主战场之一。目前,这个行业的企业人才旺盛需求开始逐步显现,仅“智联招聘”2011年的数据显示,该行业的需求人次为12万人,2012、2013均在此基础上出现井喷态势。而目前企业只能依赖传统视觉专业的毕业生来培养人才,固有的传统专业知识严重阻碍了新媒体下视觉传达的研发和前进速度。甚至在一些高职院校,交互设计还停留在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理解上。这与国家推广高职教育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与社会需要,将视觉传达专业的发展方向逐步引导到以交互设计为代表的未来设计趋势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优秀的固有视觉传达课程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4以培养学生的设计管理统筹能力为教学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综合性很强,其独立分支包括广告、包装、展示、多媒体传达、企业形象等,其延伸分支可涉及商业、金融、通讯、材料、心理等各领域。这就决定了“跨界”型人才将是这个行业的主体,而其中具有管理统筹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更将被视为核心人物。高职类教育固然是以应用动手为主,但也要避免只懂“手头功夫”而忽略管理知识。一味地追求创新,不顾市场的反映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往往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同样,设计本身也是一个整合协调、谋划统筹的系统过程,从预测、规划、实施、指挥到掌控,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目前的高职类设计教育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几乎不作要求,专业课程与管理知识课程不成比例,学生对于“设计立项”“市场调研”“设计组织”“知识产权”等等缺乏关注,往往从一开始操作便画地为牢。导致学生毕业后对企业的运行模式、经营目的和自身切入点毫无认识,延长了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也为以后独立创业设置了严重的障碍。跨界创新的机遇很多,但稍纵即逝。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及时改变,就将被时代所淘汰。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定位虽然较为明确,但具体教学方式却千奇百怪。特别是艺术类高职院校,有些表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实际还是走的传统美院的道路,错误定位了学生的能力和市场的需求,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与要求。对于高职类的视觉传达专业,我们要以时代趋势为导向,市场需求为根本,学生实际情况为立足点,大胆创新,具有前瞻性的提升与改造教学环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跨界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
[1] 里夫金(美).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 库珀(美).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M].詹剑锋,张知非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7.作者简介:张凯(1982—),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