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滩头木版年画是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文革”期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加之艺人普遍年事已高而后继无人,这些珍贵的人类遗产将面临彻底消失。对滩头木版年画进行研究历史、审视传统,固然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法,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合理保护和系统挖掘滩头木版年画背后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基于摄影技术的成熟,可以实现对滩头木版年画信息的全面获取和整理保存,为其信息共享、保护修复、学术研究、参观鉴赏与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达到对滩头木版年画进行数字化保护。
关键词:滩头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摄影艺术自古就是楚巫文化的盛行地区,特别是其中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梅山文化,都对它的形成和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滩头木版年画是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隆回县志》记载:“滩头年画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达鼎盛时期。”民国初年,滩头小镇就有108家年画作坊,工人多达2000多人,产品销往云、贵、川、陕、鄂、豫、赣、两广等省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及地区,年产高达两千万份,生成昌、松荣祥、大生昌、大成昌、钟良美、正大昌、天顺昌、义生和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滩头年画作坊。滩头小镇街道几乎所有的居民住宅都是年画和土纸加工的老作坊。而就目前来说,滩头年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者們通过不同角度的调查,对滩头年画的发展表示深深的担忧。冯敏在《论中国木版年画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中说,滩头年画“已完全失去了社会市场环境,成为一两个年画艺人的个人行为了”。滩头镇木版年画,目前它正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对于当前滩头木版年画衰落的原因,学术界有争议,笔记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1)滩头木版年画作品品种锐减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政府将宣传封建思想的罪名盖在滩头年画的头上,几乎将所有的画版收去当柴烧,据说“几个食堂整整烧了一个月”,“致使现在很多年画版,如《西湖借伞》《珍珠塔》等都已失传”。另一方面,民间和政府收藏了一定数量的滩头年画,虽然收藏了重要资料,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年画品种的流通。滩头年画后继乏人,2008 年10月,82岁滩头木版年画的老艺人钟海仙不幸仙逝,他的夫人高腊梅也已78 岁高龄。除此之外,老一辈艺人一直恪守“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影响了滩头年画这种民间艺术的传播,滩头木版年画已经面临断代的地步。
(2)滩头木版年画丧失广大市场。当前中国城市和农村传统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滩头木版年画在生活中的用处越来越小。现代人们传统的精神寄托也发生了改变,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样式对人们挂年画的观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人们传统信仰的淡化和消失,有很多的家庭“已经不再张贴年画了,春节时最多在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以示喜庆”。另外,一些电脑照排制版,用胶版锌版机器印刷出来的吉祥画,既精致又廉价,早已在全国年画画品市场造成了垄断的态势。从这一个方面来说,滩头年画所运用的手工印刷,无论是从工效上说还是从成本上说,都是缺乏竞争力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进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它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生存方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数字化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其中摄影技术的成熟,对于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加有效的手段来发掘、抢救、保护、记录、收集、整理和研究,建立数据库,这也促使我国很早就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现代社会是个全球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成熟可以开发基于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环境下的新型实用化辅助系统或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它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图像、文字、音频、视频信息,提供数字化获取、整理、存储与查询检索等手段,并进一步建立数字化数据库以及数字化文化遗产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服务。当前技术手段高速的发展,尤其是摄影摄像、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数字化图书馆、人工智能交互、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那么,针对滩头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信息保护,笔者认为,目前不宜求大求全,而是要对即将消亡的部分进行亡羊补牢,加强基础性信息资料收集和相关研究,具体如下:
(1)数字化信息采集、记录与保存。滩头木版年画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抗拒地会有衰败和消失的遗憾,那么可以先通过数字化摄影摄像和三维立体扫描进行图像和模型的采集,并进行前期的数字化图像处理、数字化影像编辑和数字化三维建模。其次,对数字化信息资料要做好参数记录,并建立全面汇总各种记录媒体提供的相关信息的资料目录,以便索引。最后,利用数字存储技术进行信息化保存和分类。
(2)数字化创作及研究利用摄影技术的艺术性在信息采集的同时拍摄出富有艺术性的作品,同时为其信息共享、保护修复、学术研究、参观鉴赏与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然后进一步通过设计进行加工出将新的需求加以利用的作品,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创作,使其元素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日常中,达到富有文化特色的产品,达到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数字化展示与信息传播。在展示与传播上,基于数字媒介平台而建立的系统,可将多种媒介形式的滩头木版年画信息整合在一起,提高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同时,借助多媒体集成、数字影像、虚拟技术和互联网络,充分展示、传播与开发利用滩头木版年画,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互动平台上,还能大范围实现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4)数字化信息产权。把滩头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信息进行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随着信息的不断完善和研究成果增加,可以极大地提升其文化和品牌价值,对滩头木版年画的综合利用和多层面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数字化保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新的技术和观念,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得到延续,价值得到提升,文化得到传播。参考文献:
[1] 左汉中,罗海波.湖湘木刻版画[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 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01).
[3] 冯敏.论中国木版年画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J].民间文化论坛.作者简介:朱彬(1989—),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