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姜文可谓是中国当下影坛具有较强实力的人物之一,无论是他的演绎技巧还是他的导演风格都独树一帜。姜文继导演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三部影片之后,于2010年贺岁档推出其新作——《让子弹飞》。可以说,凭借这仅有的四部电影足以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姜文电影既不像第五代导演那样关注民族的历史的重构与反思,也不像第六代导演那样将镜头对准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小事件。他有着自己的风格,并且依靠自己独特的风格,大刀阔斧地改编原著,使自己的影片在原著基础上得到一种个性的解读。当然,也正是由于其独树一帜的这个特点,使得姜文电影的改编策略值得研究。
关键词:姜文;作者电影;改编;策略1缺少“作者”的改编研究
虽然姜文的导演风格独特,作品另类,但对其研究仅有两本专著:一本是由苏牧所著的《太阳少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读解》,该书从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开始,依次对主题、风格、结构、剧本、视听方案、表演方式和演员选择与表演等构成一部优秀影片的各个元素逐一展开,对这部在90年代中期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影片展開了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另外一本书是李尔葳著的《汉子姜文》,此书以姜文的从影经历为主线,围绕其演绎过的或导演过的影片为研究对象,细致地分析了一个电影人的成长历程,真实的内心独白,坚定的艺术追求。此外,还有一本姜文的自述体书籍——《一部电影的诞生》,该书是由姜文撰写的,记录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影片的拍摄全过程,为研究这部影片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资料。此外,在一些杂志上,关于《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的分析有7篇有价值的论文。有的通过从叙事角度进行分析的,如李佳的《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叙事学》,分别从叙事者与接受者、叙事时间与空间以及叙事习惯与风格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有的则从视听元素方面入手,如赵艳丽的《解读视觉语言的构建美——评析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着重将这部影片的视觉层面,如光线、影调与色彩的运用、运动镜头的运用以及画面构图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有关于《鬼子来了》这部影片分析比较少,有8篇较深入的论文,因为主题涉及抗日战争,所以有的论文从独特的历史文化角度进行分析的,如汪方华的《<鬼子来了>——黑白滤色镜中的草根情结》以草根文化为视角度的解读,也有如耿春红的《含泪笑中的遗憾—评电影<鬼子来了>》认为“姜文对《鬼子来了》中幽默元素的安排和尺度的把握不当成为该片不尽如人意的症结所在”。[1]对姜文在《鬼子来了》的元素设置提出了看法。由于《太阳照常升起》在国内放映时,媒体调查显示大部分观众持看不懂的言论,然而《太阳照常升起》的研究论文却相对颇丰,大概32篇。其中,大部分是对这部影片的解读。例如,在侯歌的《“陌生”的爱情密码——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另一种解读》就其中的一系列的爱情符号进行了详尽地分析,试图找到影片的真谛。又如徐源的《从女性身体看“太阳”背后的欲望与权力从<太阳照常升起>谈起》一文从姜文影片的女性身体为符码进行解读。还有胡雪桦的《<太阳照常升起>一部具有独特品格的后现代电影》一文从后现代角度认为:“《太阳》是一部‘非常规的电影,具体来说,是后现代电影”[2]等等。关于姜文的新作《让子弹飞》的研究也不少,目前有近35篇文章。由于《让子弹飞》具有商业片的特性,所以有一部分是对其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研究,如赵卫防的《<让子弹飞>:商业与个性的融合》,赵勇的《先锋与媚俗》等,分别从姜文以往艺术片范畴到商业片的跨越两个方面进行研讨,分析姜文风格的转变和对商业片的处理。另外,当然还有学者依旧对姜文电影中运用的符号和象征感兴趣。例如,王昕羽的《电影中的文学——对<让子弹飞>中意象、隐喻、象征的解读》,对《让子弹飞》中的怪诞情节和人物行为,进行了剖析,总结出其中的隐喻及含义等等。
总而言之,对于姜文电影的研究材料较为丰富,尤其是关于姜文的“作者电影”的研究耐人寻味。但是,以“作者电影”为切入点,对姜文电影的文学改编研究尚属空白。试想,姜文四部电影均涉及文学改编,而姜文本身又具有“电影作者”的气质,所以在研究姜文电影改编中,从“作者电影”的理论和观念入手,不失为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
2透过“作者”研究改编
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姜文的四部电影均来自文学改编,而且姜文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改编活动。然而,针对于姜文电影研究的资料虽然较为繁多,但是对于姜文电影的文学改编却少之又少。其中硕士论文有两篇,一篇是柯小君的《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文章通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原著《动物凶猛》的比较研究,分别从原著的文革记忆的个性诠释,电影的改变策略以及姜文改编的叙事风格进行剖析,阐释了作者研究的结论。另外一篇硕士论文是胡婷婷的《小说和电影的成功联姻——从小说<动物凶猛>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站在90年代全球化的语境下,对这部反映文革的影片及其原著进行解析。
可以说,这两篇论文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相像上,对于姜文的“作者”身份却涉及甚少。另外,有两篇硕士论文:张春雨的《“作者电影”观照下的姜文电影研究》和董丹妮的《“作者”视阙下的姜文电影研究》。这两篇硕士论文分别从姜文“作者电影”的起因、形成及其特征进行了剖析,但是未对姜文电影的改编进行探讨。试想,作为一位“作者电影”的导演又怎么能不参与剧本的改编创作呢?事实也证明了姜文是参与改编活动的。因此,综合对姜文改编研究和姜文的“作者”研究两方面,我们有理由认为,以“作者策略”为统筹下的姜文电影改编,这个研究方向是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这个方向切入,试图以“作者策略”的理论为指导,将研究重心放在姜文身为“电影作者”,是如何将自身的艺术特色作用于文学改编上来。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改编理论与“作者策略”理论相结合,对原著和姜文“作者电影”进行详尽地剖析。当然,在研究中不能像某些学者的论文那样,仅就个案研讨。笔者认为既然姜文的四部电影均来源于文学作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王朔的《动物凶猛》,电影《鬼子来了》改编尤凤伟的《生存》,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改编叶弥的《天鹅绒》,电影《让子弹飞》改编马识途的《夜谭十记》),而且姜文又参与其中,那么其自有姜文自己的个性改造。为此,笔者认为对于姜文“作者电影”的改编研究,不能仅从表象进行分析而是结合文学改编和“作者策略”的理论,并将姜文的导演风格渗透其中,做到综合全面,深入凝练,力争系统地阐释姜文“作者”视阙下的改编策略。力争扭转以往的以文本相像为中心的改编态度,将研究重点落实在“电影作者”之上。参考文献:
[1] 耿春红.含泪笑中的遗憾——评电影《鬼子来了》[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3).
[2] 胡雪桦.《太阳照常升起》一部具有独特品格的后现代电影[J].艺术评论,2007(1).作者简介:张智(1986—),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现任教于河北传媒学院,从事影视理论与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