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颖 孙圣洁 石津华 李东吉
【摘要】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相关海域及滩涂征占用问题愈发凸显,给依靠捕捞和养殖为生的渔民造成了极大影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出了导致渔民失海的主要原因是港口建设、旅游业开发征海和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并针对此问题,从失海源头出发,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渔民;失海;原因;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時,渔民失海问题也不断凸现出来,相比于失地农民,渔民独特的行业性质和生活环境使其经济地位弱于失地农民,此外,失海渔民也面临着更为薄弱的法律处境。
据《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渔业人口2081.03万人,比上年减少3.53万人,降低0.16%,2011年我国渔业人口为2060.69万人,减少了20.34万人,降低0.98%。由于失海补偿资金的筹集、补偿机制与渔民生活安置结合不紧密,致使失海渔民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二、失海原因剖析
1.海洋污染导致鱼群数量锐减
渤海湾面积辽阔,由陆地流入渤海湾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它本身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近几十年,随着环渤海地区工业的发展,渤海湾的污染也日趋加重,致使其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由于密集的人口和工业,大量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倾入其中,加上渤海湾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换不畅,使得海水性状发生改变,对渤海湾的生态平衡构成极大危害。
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我们收集到了以下数据(见图表1):
由此可见,渤海湾的污染状况相当严重,虽然汞、镉、铅的浓度总体上尚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但已有局部的超标区。渤海湾是全国各海域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污染已经造成了渔场外迁、鱼群大量死亡,无数珍贵的海生资源正在丧失!
2.过度捕捞造成近海渔场崩溃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渤海渔业生产发展迅速,传统的捕鱼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环渤海地区对于海鲜的需求,捕鱼业也由曾经的鱼叉改变为今天的大规模工业化渔业。对于渤海湾的这种无节制的索取,只能导致渤海湾的渔业资源开始逐渐萎缩,最终走向灭绝的结果。
过度捕捞造成两个典型问题。首先,我们正在失去宝贵的经济来源和营养源,这些资源对解决经济和饥饿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次,正在失去的鱼类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某些鱼类的消失可能使整个渤海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压力。
通过《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我们得到以下数据(见图表2):
由图我们看到,过度捕捞虽然使渤海湾海产品生产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长指数持续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港口的建设致使鱼群外迁
港口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本文选取了环渤海地区有代表性的三个港口: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支持港-大连港;中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正在建设的沿海南北大通道的重要结点-烟台港。
实地走访了三地的港务局,我们从货物吞吐量入手,以求侧面反映三地港口的发展,得出了以下的数据(见下页图表3)
结合图表2,我们不难发现,渤海湾海产品生产总量增长指数和港口吞吐量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究其原因,简单地说是三地的港口建设致使鱼群不断外迁,严重影响了渔民的捕鱼量。
三、对策建议
针对失海现象产生的来源不同,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海洋污染
近年来,渤海湾的污染状况愈发严重,海域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成为渔民失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此,我们针对该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建立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与监督举报机制:
首先,我国对于海洋污染治理的力度明显不足,渤海湾污染的治理力度相对于污染加剧速度的不匹配性和滞后性愈发凸显。因此,建立起工业污染对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合情合理,国家应该在企业排污费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恢复等工作,以保护渔民利益,造福后代。
其次,农村地区私营小企业的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并且污染管制状况不容乐观,类似于造纸厂、纤维厂等工厂排放废水,最终入海的状况十分严重,有些村子的地下水质甚至也受到了影响。据村民说,这些工厂有时候会被勒令停止生产,但过段时间便又恢复经营,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捕鱼状况,所以,建立监督举报机制,对于该情况的整治、造福渔民极为重要。
2.港口建设
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速度快,港口数量较多,且分布密集,港口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见表3和图3)。由此导致的失海问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处理好港口建设与渔民权益的关系至关重要,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开拓海洋运输业:
海洋运输业是依托港口进行海洋运输的产业,相对于远洋渔业,海洋运输业具有生活居住条件好、工作时限短、收入比较高、保险制度完善等特点,是失海渔民比较理想的转业途径。而且渔民常年海上作业,吃苦耐劳,习惯海上作业环境,降低了企业的工资和管理成本,比其他工种更易受企业的欢迎。积极稳妥地发展渔民转产海上运输,使渔民不用放弃老本行,能更好的发挥技术特长和优势,是调整渔业结构、减轻近海捕捞强度的一条有效途径。要将适合海运的失海渔民组织起来成立专门运输产业体,并通过政府与港口管理部门协商,建立长期转运业务关系。同时,为了鼓励企业招收渔民,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如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真正做到企业与政府的合作,共同解决失海渔民就业问题。
3.旅游开发
环渤海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连、葫芦岛、秦皇岛、天津、烟台都是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沿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顺应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良好趋势,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失海问题,针对该问题,我们提出:
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休闲渔业在发达国家渔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集游钓、观光、赏玩、科普餐饮为一体渔业文化产业。在我国休闲渔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新兴朝陽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失海渔民可以凭借着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发展休闲渔业。当地政府应该确定重点扶持项目,优先为转产转业渔民提供条件和方便,充分挖掘渔业旅游资源,结合重点渔港、渔乡渔村、现代农业园区以及旅游景点的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开发渔文化内涵,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精品化的休闲渔业产业群,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力争将休闲渔业产业培育成渔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结合渔民转产转业,将部分捕捞船改装成游钓船,将人工鱼礁建设与涉渔休闲业结合起来,建成有海上特色的涉渔休闲区。另外,还可以兴建渔业博物馆、展览馆之类的,组织体验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渔家生活,以文载渔,开展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活动,提升海洋旅游业品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发现渔民失海问题涉及面之广、关乎问题之多以及失海原因的多样性远不及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要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出台有效政策,加之有关行业的配合和渔民的理解,我们相信,渔民失海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鲍谦.中国渔民“失海”现状的分析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09
[2]陈新洲.渤海日趋“荒漠化”,渔业资源衰竭加剧[J].经济参考报, 2009.05
[3]侯玉忠.渤海渔业资源下架原因及修复建议[J].中国海洋报,2003.11
[4]江燕娟.渔民失海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甘肃农业, 2006年第5期:92-92页
[5]郎遥远.中国失海渔民的囚徒困境[J].凤凰博报,2011.12
[6]刘红卫.渤海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7]宋希和.对渔民增收问题的几点思考[J].水产科技情报,2010年
[8]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6-2011[M].北京市:中国农业出版社
[9]2010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M].农业部渔业局
[10]2011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M].农业部渔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