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雀之灵》开始,杨丽萍让国人真正欣赏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美,于是乎“孔雀舞”便成为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代名词,人们开始关注并追随杨丽萍的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这门原生的艺术形式也逐步在民间得到了更深刻的认知和更广泛的流传。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杨丽萍现象”来阐述中国民族民间舞将如何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杨丽萍;中国民族民间舞;原生态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一、感悟杨丽萍舞蹈艺术魅力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爱舞蹈。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杨丽萍虽然从小家境贫寒,却有一份快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热爱舞蹈的她没有经过专业舞蹈学校正规的学习训练,但凭借惊人的舞蹈天赋,在1971年加入了西双版纳州歌舞团担任一名舞蹈演员。1980年她因优秀的舞蹈表演和独特的风格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凭借一支风格独特的舞蹈《雀之灵》一举成名。说到傣族舞蹈和孔雀舞,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无疑是杨丽萍。从《雀之灵》到《云南映象》,再到去年的大作《孔雀》,每次杨丽萍总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的震撼和内心的感动,让我们对原生态舞蹈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触动我们内心那种久久没被人挑起的、几乎都快忘却了的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我觉得杨丽萍的舞蹈最成功之处在于,她将原本动态的舞蹈表现形式转换为静态,将那一片正在慢慢逝去的大自然,用舞蹈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她的舞蹈大多源自于生活和自然,在《云南映象》和《孔雀》这两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杨丽萍的意识中,大自然是最美的、最真实的。她通过自己的感悟,力图用自己朴实的语言去构架人类最美的梦境。所有看了杨丽萍舞蹈的人,几乎都会进入她构架的如诗如画的意境,都会情不自禁被她所表现出来的美所动容。她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到大自然般的美好的“宁”与“静”!独舞《雀之灵》正是“宁静”的代表作。总而言之,无论是对舞蹈的编排还是对舞蹈风格的把握,她始终都保持着不打破原生态的风格个性,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除此之外,她在出席各种公共活动时的穿着打扮,同样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我认为她这样的举动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引导人们关注中国民族舞蹈文化,重视中国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现状分析
谈到当今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我们不能不提到中国舞蹈的先驱、著名舞蹈教育家——戴爱莲先生。戴爱莲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回到祖国,她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大瑶山采风、取材,创作了她的第一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瑶人之鼓》。之后,在当时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她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并相继创作了藏族舞蹈《春游》和《甘孜古舞》、彝族舞蹈《倮倮情歌》、苗族舞蹈《苗家月》、维吾尔族舞蹈《青春舞曲》及《马车夫之歌》等。她于1946年与育才学校师生一起在重庆举行了盛大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这一次演出的影响很大,不仅使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登上现代舞台,而且掀起一个民间舞蹈的普及运动。因此,把戴爱莲先生誉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开山鼻祖,一点也不为过!正是有了戴爱莲先生的开山之举,再通过之后几代老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原生态民间舞、剧场民间舞和课堂民间舞三大主要形式。
1.原生态民间舞
“原生态”一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随性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比如,我们熟知的山东胶州秧歌,据有关资料显示它是由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之后它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有角色分配和固定表演程式的民间舞蹈。除此之外,在我国有些地区存在的原始宗教活动舞蹈,如傩舞,还有图腾崇拜性的舞蹈,如壮族蚂拐舞和哈萨克族的鹰舞等等,这些都属于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范畴。“原生态”一词应用于艺术领域,最早是出现在对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评论上,而在舞蹈领域,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象》把原生态表演发扬光大,她把云南当地人的生活状态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生态纪录片的形式在剧场里上演,使人的心灵为之一振。
2.剧场民间舞
舞蹈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进入专业表演剧场应该是从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才真正开始的,因为路易十四酷爱芭蕾舞,成立了专业芭蕾舞学院,使得舞蹈从歌剧、话剧当中脱离出来,随后产生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芭蕾舞剧,舞蹈艺术也逐步被世人关注和喜爱。而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在二战期间,由爱国华侨戴爱莲先生创作的《瑶人之鼓》问世之后,这门原生态的艺术才真正以剧场化的形式面向观众。之后,在认真的挖掘整理下,艺术家们陆续创作出了一些经典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比如我国当代舞蹈艺术大师贾作光先生,在深入蒙古族地区体验生活后创作出的舞蹈《鄂尔多斯》、《盅碗舞》、《雁舞》等等,这些作品的出现逐步证明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开始进入剧场化的发展,人们将从“剧场化”的角度去欣赏和了解它的艺术魅力。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艺术家们不只是创作单一的舞蹈节目,而是去深度发掘某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去发现民族舞蹈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再以舞蹈的形式把其搬演到舞台上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舞剧。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剧的诞生,意味着“民族民间舞”在剧场化进程中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层面。
3.课堂民间舞
课堂民间舞的概念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建立、专业舞蹈教育之后的产物,其目的是培养和训练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演员和教员,使他们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后能熟练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和风格,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由此可见,“课堂民间舞”是一个年轻而又特殊的民族舞蹈形式。课堂民间舞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传播民族民间舞最广泛的形式。目前,我国各大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都开设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这门课程,作为舞蹈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像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还单独开设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同时还设置了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课程,专门进行研究和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使得这项原本扎根于人民之中的民间艺术走向了更高的层面。但是,由于更新过慢,研究深度、广度不够,课堂民间舞这一科学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程式化,逐步失去了民族民间舞原有的味道和形态。比如,我们熟知的藏族舞,通过老一辈舞蹈家的提炼后,发现它有丰富的“膝部”动作,如,踢踏舞里的“颤膝”、弦子舞里的“屈伸”这些动作元素对训练舞蹈演员膝盖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藏族舞蹈教学的时候容易过分地强调膝部动作准确性,却忽略了藏族舞蹈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久而久之,从课堂里训练出来的所谓“专业藏族舞”其实已经失去了它最本真的形态。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前进道路探索
纵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它从原生形态到剧场表演再到课堂民间舞,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融汇贯通的主线,看上去我们似乎只要沿着这条线路走下去就可以把它走好。但其实这是不够的。在社会高度文明和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被各种各样的外来信息影响着,因此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上,必须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从当代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身上得到些许启发。
1.把握根源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根”而起,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同样需要把握好根源。正如杨丽萍的《云南映象》,该剧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她对每个民族舞蹈的“根”的挖掘和把握,再通过去除糟粕,把最精华的部分有机地串连并呈现出来,因此,可以说《云南映象》中的每一个舞蹈段都是最精彩的,由此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目前,我国已收入一百多个民间舞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舞蹈艺术保护起来。作为专业的舞蹈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去把更多的民间舞蹈挖掘出来,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杨丽萍的伟大就在于此,一个瘦弱的女子翻山越岭不惜一切代价把家乡最宝贵的财产挖掘出来,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完成了《云南映象》这部大作,令人为之震撼。
2.开拓创新
从民间舞目前的现状来看,它正在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冲击与挑战。从近几年全国性舞蹈比赛和民间舞作品创作、教学等可以看出,“剧场民间舞”正走上一条“唯美化”、“形式化”、“情感虚假化”的道路,编导不了解民族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生活习性、劳作方式和宗教信仰,不知道民族的“根”在哪里,只是一味地套用现代舞的技法,把原有民间舞素材在时间、空间、力度上作改变,从解构再到结构。表面上看这样的作品似乎变化丰富,有“新意”,可只要略朝深处去看,会觉得它们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民间舞应有的风味、风情被淡化,甚至被丢弃。在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创新即发展。现代舞编舞技法确实可以为民间舞作品创作提供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但目前必须把握好“民间舞本质”这个“度”,否则就会使民间舞的种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民族舞的本质也会随之改变。关于创新,我们从杨丽萍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精彩之处。至今为止人们都无法忘记《雀之灵》这个让人震撼的代表作,其安静空灵的意境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独创的“立面三道弯”更是丰富了傣族舞蹈的动作语汇,把傣族舞蹈原本的“平面三道弯”进行改良,着重发现人体曲线美,此后,傣族舞蹈进入了一个符合当下审美意识的新阶段。随后杨丽萍又创作了像《两棵树》、《月光》这样的作品,都是以傣族舞蹈作为本体,进行深度挖掘,强调人体本身和大自然相结合的美,得到了观众的接受和认可。从杨丽萍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族舞蹈的创新一定要符合民族本质风格,不论从动作、节奏还是选材上都不能超出所谓的框框,并且要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否则我们的创新就会脱离根本,失去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本质。
3.打开市场,多元传播
如今,任何事物都讲究市场化运作,一个好的营销企划决定了这个项目是否走做得成功,是否走得长远。我们可以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比喻为一个商业项目,要想把它发展好同样要做出一份好的营销企划,同时还要有雄厚的运作资金。我们知道,一切艺术的行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杨丽萍在筹备《云南映象》期间就遇到了投资人临时撤资的状况,为了让自己的团队持续运作,为了坚持那份最初的梦想,她四处筹钱,变卖房产,接拍广告、电视剧等等。正是这份坚持让她获得了成功,随之成立演出公司,逐步完善团队制度和市场营销模式,《云南映象》至今演出仍场场爆满,每年国内外演出累计上百场,这样成功的例子目前在国内还不多见。
在高科技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不能忽视各种媒体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包括报刊、平面广告、电视等;新型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包括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我们只要能充分利用好各种媒体的影响力,就能将好的作品推广开来。在此,我们仍然以杨丽萍为例子:上海东方卫视引进的国外舞蹈真人秀节目《舞林争霸》邀请杨丽萍担任评委,她的出席无疑给这个节目增加了看点和份量。最值得一提的是杨丽萍坚持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出席,从服饰到首饰再到化妆都淋漓尽致地透露出民族的气息,让人很难去忽略她民族舞蹈女王的身份和地位。杨丽萍的出现,不仅让自己的知名度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她让全国的观众进一步领略了民族舞蹈的魅力,使民族舞蹈逐步走进每一个人的世界。
四、结语
回顾杨丽萍的艺术道路,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艺术形式的成功都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积累。尽管杨丽萍几十年的艺术生涯没有过多的作品,但是每当她出现时都会让人惊叹不已,因为她的坚持创造了她独有的艺术风格,因为她对生活的积累产生了震撼心灵的艺术精品。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术的本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能只讲形式,脚踏实地的传承、严谨创新的创作和多元化的传播,是当今社会的总趋势,作为当下的舞蹈人,我们有这个义务把这门最古老的原生态艺术保护好,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明华.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J].大舞台,2011(9).
[2]杨丽萍[EB/OL].搜搜百科.http://baike.soso.com.
[3]戴爱莲[EB/OL].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
[4]原生态[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作者简介:姚明君,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