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路标:漫步在教学之道上

2014-05-26 01:47陆红兵
江苏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路标灵性深度

陆红兵,男,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2011年入选江苏省“好青年”百人榜。近年来,参加全国“有效教学”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观摩竞赛获特等奖。主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散步美学引领下小学语文灵性的教学实践研究》,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论文50多篇,5次在“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出版专著《寻找路标》。

快乐启程,在课堂里站稳脚跟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1997年夏天,在吴和平校长的亲自带领下,我走进了心中的教育高地——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圆形拱门上的“珠媚园”似乎正讲述着她九十多年的悠久历史,造型别致的童话楼让整个校园充满着儿童的气息。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有我心中仰慕已久的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这里是情境教育的发源地。作为刚刚毕业的师范生,能够成为“珠媚园”中的一员,心中该是何等的兴奋。

九月,满怀着期待,我走进了既熟悉又显陌生的教室。迎接我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三年级的孩子,我迅速跟他们“打”成了一片,尽情地感受着那份来自教师职业的快乐。不久,也许是脸上难以掩饰的稚气,让我很快被孩子们视为他们中的一员。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那份师生的融洽,麻烦却接踵而来——我即使面无笑意,也无法唬住这帮调皮蛋,哪怕一次次提高命令的音量,甚至呵斥。我的课堂开始嘈杂,有时甚至让我有些招架不住。不到一学期,刚登讲台的那股新奇与兴奋渐渐淡去,我似乎开始迷失方向。

所幸在二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奋斗。我的困惑、慌乱很快就被周围的老师觉察出来。集体备课时,同年级的老师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教学的经验;时任教学处主任的杨悌老师巡视中也常常会在我的教室外多停留一会儿,然后是个别的交流与引导;特级教师施建平老师一堂堂示范课《长征》《泊船瓜洲》让我感受着教学的无限魅力……我开始跟着他们、学着他们,心中渐渐又多了一份坚定。

那天的第一课是语文课,上课铃声刚刚敲响,吴和平校长走进了我的教室,我的心中顿时格外紧张起来。只记得那天学习的是叶圣陶先生的《瀑布》,课是怎么上完的已经无法回忆起来,只记得孩子们似乎格外的“配合”。课毕,吴校长一脸的微笑让我心中轻松不少。我们交流了很长时间,有些话语印象也已模糊,但是她特别指出:“课堂上,我们就是要用巧妙的方式去吸引学生。你上课的时候充满激情,十分投入,学生也被你感染了……”当时,我的心中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现在想来,吴校长的肯定多少带着一些鼓励。但是,对于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推动。我知道,作为老师,要喜欢孩子,更要“吸引”孩子。

为了吸引住我的那帮孩子,我一次次向自己发问:怎样正确、透彻、全面地解读教材?怎样突破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困难?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面对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我学会了从书本中寻求理论的指导,从同事的交流中获取经验的分享。

我学会去当一名播种者。我深知,课堂上,播种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情感、智慧、快乐……孩子的心田最适合这些“种子”的成长。我需要播种者的勤劳,更需要播种者的期望。我学会去精心地培育,细心地呵护,欣喜地看着小苗一天天地成长,成长……

渐渐地,我的课堂开始有秩序了,开始有吸引力了。上课时,我喜欢走到他们中间,我愿意侧着身子倾听他们的见解,有时也会与他们展开“争辩”。课堂上,我看到更多聚精会神的双眼,学生们愿意在我的课堂上畅所欲言。

从蹒跚学步到站稳脚跟,开始启程的日子,课堂里虽有一丝波折,但快乐一直相随。

情境滋养,用研究的姿态实践

工作之初,由于心中对李吉林老师的敬畏,我很少主动地走近她。但常看到李老师满面的笑容,心中的畏惧逐渐消失。依稀记得一个下午,我第一次与李老师近距离交流。谈话结束前,李老师反复地叮嘱我,老师不仅仅是上课,一定要做一个学习者、思考者、研究者,这样你才能站好讲台;教一辈子的书,如果不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永远只能是个“教书匠”。

我反复地思考李老师的话。我逐步明白,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凭借着认真的态度和纯熟的技术可以做出一流的产品,但是教师却很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儿童,教学的环境在变、教学的对象在变、教学的氛围在变,如果照搬那一成不变的经验进行教学,就必然不再灵验。因此,教师必须是个研究者,必须去思考,必须有思想。

在学校“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我们一起了解情境教育的探索历程,学习情境教学的理论与操作要义,观看“李老师与青年教师谈情境教学”专题片和情境教学经典课例并展开研讨,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比赛……

我学着用情境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用研究的姿态对待每一课。课堂上,我创设富有美感、智慧和童趣的情境,将知识嵌于情境,生活现于情境,训练融于情境,思想寓于情境。这样,儿童的课堂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更加扎实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情境成为我课堂快乐和智慧的源泉。在江苏省“和谐教育”年会上,我与孩子们一起再现《螳螂捕蝉》的故事,孩子们在欢乐的表演中体会故事角色的内心活动;在学校“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主题大单元活动中,我执教长征故事《丰碑》,课堂上,我运用简笔画、音乐,加上动情的描绘,带着孩子一起体验雪山的严寒,感受军需处长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区“导航杯”教学展示活动中,《爷爷的芦笛》笛声悠悠,我们一起感受爷爷笛声的神奇魅力,欣赏着语言的优美流畅,汲取着勇敢的力量;在市“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竞赛中,我与电脑老师一起制作了维也纳专题网站,带着孩子一起借力网络,畅游《音乐之都维也纳》,孩子们身临其境,惊叹于维也纳无处不在的音乐,体会着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精彩……

十一五期间,我申报了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语文课堂中,情境优化与儿童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从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出发,探索如何通过情境的优化促进儿童的有效学习。通过相关理论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只有始终关注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特点、能力水平等展开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顺学而教、以学定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学实践中,我努力让课堂从儿童出发,孩子的学习具有了更强的主动性,学习的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儿童深度,第一个语文路标的建立

思考中的实践,让我的课堂充盈着生机与快乐。我的语文课堂到底有着怎样的追求?脑海中仍是一片模糊。

2009年11月,上海虹口区、南京玄武区、无锡崇安区和南通崇川区四城区会课在美丽的江南小城无锡举行,我承担一堂公开课教学的任务。备课中,我常常想,小学里,一堂课到底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学习能带给他们怎样的长进?因为不少的公开课堂热闹过后,似乎很难让人再记起什么。我期待在这堂课中出现一些改变。

那次,我执教的是五年级的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毕,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受邀评课。他认为,我的这堂课体现出我对教学深度的一种追求,而且这种深度是学生所能够理解的深度。当时,我的心中为之一振,先生真是“慧眼”,这样的评价恰恰是我心中的思考与追求,尽管是朦胧的。活动以后,我再次请教成先生,最终将此提炼为具有“儿童深度”的语文教学。

“儿童深度”,我隐约觉得这就是一块鲜明的路标在召唤着我,指引着我,但是,儿童深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何在?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儿童深度?儿童深度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在课堂中呈现?我必须做出明确的回答,这一路标才能真正地矗立起来,才能真正地引领着我的教学走向我向往的地方。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深度吗?面对一群孩子,深度的教学可能吗?在不断地学习、追问、思考、实践中,我越来越坚定地认识到:儿童本身是有深度的,深度就在幼稚之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发现儿童;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深度包裹着儿童,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引领儿童;儿童内心希望快快长大,渴求深度的滋养,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促进儿童。我把自己的思考进行整理,写成一篇文章《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辩护》,2010年7月参加了“教海探航”的论文评选,评奖结果的揭晓又一次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我手捧着一等奖的证书,觉得自己必须沿着这一路标坚定不移地走向前方。

于是,我的课堂变得越来越厚重。语文课堂里,让学生的思维飞扬,努力让学生乐于想,敢于想,善于想,课堂上能够听到孩子“自己的声音”,能够对文本、对教师、对权威进行质疑;让学生充分地想象,让静止的文字丰富起来,活动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主人公的情感碰撞;让学生在语言中“出生入死”,学会创造性地表达……执教《夹竹桃》从花到人,走近夹竹桃,走近季羡林,喜获全国有效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执教《推敲》,学习故事,更是学习语言,在推敲中学习“推敲”,在华东地区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再次领回一等奖的证书。

儿童深度,引领着我的教学走向富有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实践。

就在向着下一个,探寻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儿童深度”逐渐成为我的教学自觉追求之时,十二五课题的申报开始了。继续选择这个题目做下去吗?我有些犹豫了。因为,我似乎觉得“儿童深度”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清楚地表明最终的目的。于是,我开始想,我们语文教学主要指向的是儿童什么的发展?也许,这就是我需要寻找的下一个路标。

人们常用“灵”这个字夸孩子,灵巧、灵气,有灵性,由此我想到“语文灵性”。语文教学就在于促使儿童的灵性与语言文字的灵性不断碰撞,让学生的语文灵性爆发。在相遇中,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敏捷性,使学生善于捕捉语言表达中每一点精彩;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联想的丰富性,让文字不再枯燥,使静态的文本呈现动态的画面;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深刻性,学生能够潜入文字的深处,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从一二行之间读出第三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在语言实践中善于运用、迁移。

十二五课题也因此而初步确定。在理论支撑的寻找过程中,我接触到宗白华先生的散步美学。散步美学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自由主义精神土壤,以真实的创作体验为基础,或详或略,或长或短,对各种艺术之美“是某种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娓娓地展开对美的独特发现与独到理解。率性、自在、灵动成为宗白华先生美学研究与表达方式。散步美学与教学的契合一定能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促使学生语文灵性的快速生长。最终,我将课题确定为“散步美学引领下小学语文灵性的教学实践研究”,在评审中该课题被确定为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顺利开题,专家们对课题的研究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研究按照预定方案有序推进。2012年5月,经过南通市初赛选拔,我有幸代表市区参加了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的观摩评比,备课中,我努力循着那一个新的路标,抓住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那一个个韵味独特的动词,实现情感与语言的相互邀请,学生对语言的品赏、情感的体味展现出独有的灵性。

2013年,我将自己这些年关于语文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围绕一个主题将“哲思”“实践”“感悟”组成一个单元,共10个单元,完成了自己的一本小册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记中我如实写道:“我很清楚,在这个大师如林的小语界,我还没有资格出版一本专著,发出属于我的声音。”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本小册子对我而言,对我的语文教学而言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10个单元,10个主题,正如那10个路标,一一树立在我曾经走过的语文之路上,或清晰,或依稀,但都对我曾经的前行指引过方向。正是有了这一个个路标,我才能够一步步地不断向前,向前。

当然,我不会因此而留恋,而驻足,我会不断地朝着下一个路标,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不断探寻那条属于语文的最佳路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路标灵性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荷品
混乱的方向
一棵树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花路标(大家拍世界)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生命路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