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讲坛:推开班级德育的“另一扇窗”

2014-05-26 17:32姚国艳
江苏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共生德育

姚国艳

【摘 要】知识素养越来越高、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的家长群体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德育资源。依托家长的专业特长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生活视野并提升家长的教育品位,“家长讲坛”以全新的课堂实践推开了班级德育的“另一扇窗”。

【关键词】家长讲坛 德育 共生

一、疏离:学校德育之“痛”

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学生的德育更需要以生活为本,以实践为基。当下,加强学生德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学校德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原因有很多,但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儿童生活以及儿童个体的疏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一)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疏离

在当下的学校德育过程中,家长参与学生校园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虽然因网络通讯变得更加快捷,但大多数时候的沟通只是解答或是询问的范畴,而家长对于学生个体的德育规划、德育动态却不甚清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也多以校领导讲、教师说、家长听的方式进行,家长被动参与。儿童的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近乎处于断裂状态,疏离的家校共育关系使家庭和学校无法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孤掌难鸣。

(二)学校德育与儿童生活的疏离

细观学校德育的具象,从学习内容来看,远离儿童所处时代的英雄形象、远离儿童生活内容的模范形象、远离儿童能力范围的“超人”形象比比皆是,脱离了普通儿童的现实生活,这样的德育活动在儿童眼中一点也不真实和可爱。从儿童活动的形式来看,学校德育的各项活动热闹非凡,但细品品,离真正的儿童生活有多远?德性教育与儿童生活的疏离使德育成为无根之木。

(三)学校德育与个体儿童的疏离

学校德育活动常常是全员参与,步调一致。客观地看,每一个儿童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特质,其个体的教育需要、家庭的教育影响等,千差万别。失却了“自我”和“个体”的学校德育,只能是“伪德育”。

疏离,意味着有隔阂。当学校德育与儿童生活的疏离愈演愈烈时,就会投射在班级德育的方方面面,使得班级德育的每个“毛细血管”都失去了活力。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努力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寻找着更好的媒介来打开德育的通道,使教师、家长、儿童在真实活动中实现共同成长。一个偶然的机会,“家长讲坛”进入到我的视野,为我打开了班级德育的“另一扇窗”。

二、融通:班级德育之“道”

(一)浅试融通,寻个案

小周是一位转进生,总是在课堂上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排队时也很随意,在原先和谐守纪的集体中显得格格不入。

多次教育之后,虽有效果,但他终究没能从思想上真正转变。冥思中,我想到了他的父亲——一位远在福建的军人。军人的纪律性不正是小周需要的么?父与子,居家与在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这一层一层已经疏离的关系不正是我要融通的吗?

我向小周的父亲谈了孩子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小周父亲能不能到班上现身说法,让小周和其他孩子感知铁的纪律的重要性?小周父亲特别支持,决定在国庆探亲假时来班级做讲座。

可是讲座究竟讲什么?怎么讲呢?我和孩子们商量,由小周担当我和其父亲的联络员以及同学们的解说员,并任命小周为班级的军事站站长。在这过程之中,孩子们对军事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小周和父亲的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当周爸爸着一身戎装来到教室的时候,孩子们沸腾了!

“纪律,部队之魂”讲座围绕“铁的纪律为什么很重要”这一话题展开,用故事、视频、图片来串联。视频中部队阅兵式上整齐的步伐,及背后日日枯燥的练习,让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每一个人都遵守纪律,才能有这样钢铁长城般的形象……

整整一节课,小周和其他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纹丝不动。从那以后,小周有了显著的变化,课堂上的他像“一位遵守纪律的小小战士”一样,端端正正地坐着,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小周父亲也在这样的一次活动中,亲身体验到儿子真实的课堂生活、校园生活。周爸爸激动又有些自责地说:“和孩子们在一起,真开心!平时我对孩子的关心太少了。”

“新的德育时刻从个人生活实际出发,指向个人生活所能接受的可能生活,并把好生活作为根本导向,既尊重了现实,又注重了理想。”[1]将家长的职业和儿童的个性问题进行恰当的融通,架起一座通向儿童心灵的桥梁,“家长讲坛”实现了这一切。

(二)广角融通,辟天地

“对话关系的课堂应该是由多种话语构成的一个世界,是一个‘杂语而非单语的世界。”[2]儿童的德育问题还有哪些也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的?如何让更多的家长参与班级德育对话?反思此案例的成功之处,我开始了对家长的专业特长的情况调查,罗列分析班级学生的德育问题,思考与之一一对接的接口,从生活的广角,继续探求。

1.关注个体,研究个性德育需求。不同的儿童个体,对于德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为避免德育与个体儿童的疏离,“家长讲坛”实施之初,需以个体儿童的德育症状为立足点,以个体儿童的德育需求为出发点,以个体儿童的德育实效为落脚点,实施个体儿童真正需要的德育。如,小周在纪律方面的最初表现,相对于其他同学,更加特别,更加需要指导,这区别于其他学生的纪律德育需求。再比如小张最近对练字产生了消极情绪,通过交流得知,原来他是因为要参加比赛,练习要求提高,所以产生了抵触和畏难情绪,这有别于偷懒或是坏习惯。因此对于不同的个体,需要关注其不同的德育需求。

2.关注家长,寻找个性德育资源。从小周的案例可以看出,其父亲的职业很普通,但它却成为了优质的德育资源。在现如今的家长群体中,这样的优质资源并不稀缺。大部分家长的专业特长都是值得教师去关注的,他们的生活就是儿童的真实生活,所以需要对班级全体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类整理,为班级的德育工作做好资源备份。

3.对应融通,打开班级德育之窗。针对不同儿童的个性德育需求,对接不同家长的专业特长,这就是“家长讲坛”,它使班级德育活动有生活的根系,有可及的目标,更有独特的活动过程。如小周父亲的讲座,独特、新颖又真实可感,有足够的说服力;再如小张爸爸的现场挥毫泼墨,其榜样作用力量无穷。

一期又一期的“家长讲坛”使小周变了,小张变了,“小周们”变了,“小张们”变了……孩子们的目光在变化,他们开始关注、理解自己的父母,感受着生活中的父母;家长的目光在变化,他们的视线更多地投向了孩子的生活内容、生活表情;老师的目光在变化,视线里多了家长,多了有着专业优势的家长群体。在这样的融通过程中,班级德育掘出了一条独特之“道”。

三、共生:理想德育之“魂”

(一)“家长讲坛”,聚共生的教育群体

1.激家长育儿之心。每一位参与“家长讲坛”的家长都是第一次给自己的子女授课,活动中,与子女频繁的沟通交流,使亲子之间更加亲密;与教师的频繁交流,使家长能够平视教师,展开对话;与子女同学的交流,又使家长的育儿视线更加开阔……当真正参与到子女的校园生活中,并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形象感染、打动、影响一群孩子时,家长内心的提升是真实的、敏锐的、不可替代的。

2.扬儿童生活之帆。从儿童真实的生活出发,德育才能成为有根之木。父母、工作中的父母、课堂中的父母、课堂中的工作父母,一系列来自于真实生活却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角色在课堂呈现,儿童浸润于生活之“趣”点,发现生活之“盲”点,补生活之“短”点,感受当下生活,看到未来生活。这一切对于儿童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可亲又可爱,既好玩又好学,激发了儿童对日常生活的热情,让儿童扬起多滋多味的生活之帆。

3.拓教师成长之路。“家长讲坛”的运作,使班主任不再孤掌难鸣,不管是德育的内容,还是德育的方式,都更具开放性。作为家长的合作者,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而作为学习者,家长专业领域的展示也为教师拓宽了学习的视野。

学生、家长、教师,班级德育中最重要的三个因子,因“家长讲坛”而不再疏离,他们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达成共识、共进、共生。

(二)“家长讲坛”,创独特的班级文化

一期期的“家长讲坛”中,家长、学生、教师不断地成长变化着,而由这三者形成的教育场——班级也发生着重要的改变。

每一期的活动都开辟了独特的活动角:板报、图片、活动剪影……一期期活动之后,就形成了个性十足的班级环境文化。

原先教师与学生管与被管的对立关系、教师与家长交与接的冷漠关系、家长与学生缺少交流的疏离关系,因“家长讲坛”而逐渐改变着,班级的人际交往发生着质的变化,班级与人之间也逐渐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班级精神文化。

当这样的共生文化在班级中一点一滴地滋生时,班集体的各个“毛细血管”就有了活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班级文化。

(三)“家长讲坛”,辟全新的德育路径

1.疏离之痛不再,融通之路畅行。

“家长讲坛”使家庭与学校不再疏离,走向“共同体”;它使学校德育与儿童生活不再疏离,引向“真实的儿童”;它使学校德育与个体儿童不再疏离,指向“这一个”。

“家长讲坛”巧妙有效地解决了个体儿童的德育问题,使德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人文性;高效地实现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并逐渐常态化、专业化、个性化;它架构起儿童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使德育贴地行走,成为有根之木。

2.德育走向生活,生活引领德育。

德育走向生活,“家长讲坛”开辟了德育的新途径。它主动关怀学生的生活,建立了德育与个人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拓展了德育影响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使学生获得内在的德性。

生活引领德育,“家长讲坛”实践着一种“非德育的德育”,即让儿童个体能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生活,真实地与他人、与广阔世界交往,感受、体验、追求美好的生活。

【注释】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4.

[2]辛继湘.教育价值的生命视界[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1.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共生德育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德育出希望之花
共生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