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娴,王 明
(1.姚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姚安 675300;2.云南省健康教育所,云南 昆明 650118)
● 艾滋病防治 ●
姚安县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李筱娴1,王 明2
(1.姚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姚安 675300;2.云南省健康教育所,云南 昆明 650118)
[目的]了解姚安县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防治知识和行为情况、HIV感染情况,探讨适合农村留守妇女有效干预方式。[方法]在姚安县抽取一个半山区乡镇,共计对238名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对200名妇女采集血液开展梅毒、HIV抗体检测。[结果]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47.9%,HIV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为0.5%。她们普遍对丈夫在外的行为和性关系情况不了解,在安全套使用中处于被动地位。[结论]农村留守妇女除面临因外出务工的丈夫感染艾滋病后被感染的情况,同样也可能因为其他性关系和性行为而造成艾滋病传播,因此需要提高农村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在性行为中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技能,防止因性途径感染性病和艾滋病。
留守妇女;艾滋病;知识;态度;血清学;行为干预;安全性行为
云南省是艾滋病的高发地区,现在已经由最初的高危人群中传播转变为向普通人群扩散,性传播途径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农民成为艾滋病病毒的高发人群,在感染者中妇女的感染比例不断增高。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干旱的影响,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较为普遍,妇女为了照顾家庭而留守的也比较普遍。为了解姚安县留守妇女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以及梅毒、HIV的感染情况为下一步工作策略提供依据。
1.1 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结合姚安县农村人群分布特点,选择了1个半山区乡镇,然后在辖区内选择1个坝区行政村、1个山区行政村,以三年中丈夫曾外出打工超过3个月或目前外出打工的妇女为调查对象。由村医或村小学教师进行摸底调查后确定调查对象。每个行政村不得少于100名留守妇女,由他们通知调查对象开展集中调查,参加调查238人,本次调查无无效问卷。
1.2 调查方法
制定统一的问卷,对问卷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标准,问卷调查主要由留守妇女自己填写,对不识字的妇女,由调查员一对一的开展调查并填写;调查方式:匿名调查,调查结束的妇女,问卷由质控人员检查后收集,对参加采血的妇女,给以小礼品作为鼓励。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共采集血液样本200份,每份采集血液5 ml,由姚安县疾控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进行检测,梅毒抗体检测采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进行检测,两种试剂均为阳性判定为阳性结果。HIV抗体采用(胶体金法)检测 ,对于艾滋病抗体筛选呈阳性血样应进一步送检确认,确认试验阳性的判定为阳性结果。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艾滋病防治知识、采用云南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标准问卷,总计8个问题,回答正确6个为合格;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知识的获得渠道、自愿咨询检测的问题。
1.4 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复核后采用Epidata 3.1进行双录入,清理核查后转入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1 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238人,共发放问卷238份,收回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100%。
2.1.1 年龄分布
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19岁,20~49岁年龄段占87.4%,平均年龄39岁,详见表1。
表1 238名农村留守妇女年龄分布
2.1.2 文化程度分布
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分别占9.2%、16.3%、67.7%和6.8%。
2.1.3 民族分布
汉族、彝族、其他民族分别为71.2%、26.4%和2.4%。
2.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农村留守妇女对调查的8个问题中,知晓6个以上问题的共计114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47.9%。其中对“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感染艾滋病”的知晓率最高,为77.7%;“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知晓率为75.6%;“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知晓率为55.8%;“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的知晓率为42.9%;“无保护的婚外性行为会感染艾滋病”为41.6%;“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餐会感染艾滋病”为31.9%;“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为17.6%。通过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农村留守妇女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组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同,将经相关分析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6,χ2=22.43,df=3,P<0.01),文盲和小学文化的知识知晓率明显低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并与学历呈正相关关系(R=0.257,df=3,χ2=17.35, P<0.01)。见表2。
表2 农村留守妇女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2.2.3 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
调查对象中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占总调查人数的87.8%;其次是通过宣传栏和宣传单,占48.3%;通过学校讲座的占31.9%,通过朋友或同伴的比例为24.4%,通过报刊书籍的占22.2%,18%通过医生咨询,11.8%通过网络。相比较而言,文化程度较高、较年轻的妇女主要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是从学校、书刊、杂志、电视、互联网、手机等获得;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妇女主要从电视、朋友、亲戚处获得。
2.2.4 态度及行为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41.6%的留守妇女不知道丈夫在外打工的情况,74.4%的妇女不敢询问丈夫在外是否有高危行为,72.7%的妇女与丈夫过性生活从不使用安全套。对于不使用安全套的理由,90%以上的留守妇女表示:“只要自己安置了避孕环,自己的丈夫,没有必要使用安全套”。84%的妇女不敢要求丈夫进行HIV抗体检测,知道HIV抗体免费检测政策及知道检测机构的妇女分别为32.8%和 30.6%。93.7%的农村留守妇女愿意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详细情况见表3。
2.6 梅毒、艾滋病感染情况
200名接受检测的留守妇女中,检出HIV抗体阳性1例,检出率为0.5%,未检出阳性梅毒。检出的HIV抗体阳性留守妇女自述没有离开过本地,文化程度初中,42岁,生育2个孩子,家庭成员共计4人,无吸毒史,无输血及外伤史,另对其配偶及子女检测结果均为HIV抗体阴性。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数为中年,大部分为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低。同时,照顾孩子和老人是留守妇女的主要任务,城市里找不到工作,消费高和技术上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留守妇女外出[1]。她们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其中对婚外性行为容易感染艾滋病、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等关键信息的知晓率明显偏低。
表3 238名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相关态度及行为情况表
留守妇女中仅有55%的妇女了解丈夫在外地打工的基本情况,在丈夫回家后,大部分妇女不敢询问丈夫在外是否有过婚外性行为,不敢要求丈夫去进行检测,同时90%以上的妇女表示不会要求丈夫使用安全套,并且将安全套的作用主要定位于避孕。外出务工的流动人群夫妻由于两地分居,男女双方发生婚外性行为机会增大,存在较大的感染艾滋病和性病的风险[2]。姚安县2006年至2012年共检出HIV感染者/AIDS病人93例,其中农民63例,占73.11%,人口流动和农民外出打工是影响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留守妇女由于社会性别地位不平等,没有较好的自我保护技能,往往将自己置身于感染 HIV病毒的高风险中,以不使用安全套以示对丈夫的忠贞,许多时候不敢和丈夫讨论两性问题,致使留守妇女在与外出打工回来的丈夫从事性活动被迫成为感染HIV病毒的危险人群[3~4]。
本次调查的结果留守妇女20~49岁年龄段占87.4%,她们同样也正处于性活跃的年龄段,有较强的性需求,会由于丈夫长期外出而处于性压抑状态,也会受到性骚扰和性侵害[5]。一部分人有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或是因为家庭内需要帮助而与别的男性发生性行为或是性交易,使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机会增多。本次调查中发现的感染HIV留守妇女,其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员都没有感染,并且其个人无吸毒史,无输血及外伤史,可能有因其他性行为和性关系而感染艾滋病的情况存在,对相关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艾滋病以性途径传播为主的趋势下,随着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造成许多的妇女在农村生活成为留守妇女,由于其在性行为和性关系中的脆弱性,一方面可能会被外出务工而感染艾滋病的丈夫传染,另外也会因其他的性行为和性关系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艾滋病干预,廖枝成等通过挑选留守妇女或妇女骨干作为同伴教育骨干,按工作的质和量对骨干给予经济补偿,通过安全套使用教育及“给丈夫一封信”等工作方式,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6]。傅兰英等则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政策干预、信息干预、人际干预、服务干预等综合性手段来开展干预工作[7]。
因此,针对农村妇女的艾滋病干预工作,需要通过电视、集中培训、村医、计生宣传员等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其对艾滋病传播的认识,推广安全套、开展监测检测工作;于此同时,需要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着手,建立对其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留守妇女对政策的认知,增强其生产生活的能力,提高其处理各类问题的自信心。在开展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把艾滋病教育活动与妇女生殖健康、救济帮扶和社会关系网络支持等一系列活动联系起来。在干预活动中重点进行安全性行为方式和技能的传授和讨论,使农村留守妇女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问题,判别可能面临的风险和能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对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的同时,对其丈夫外出前、外出期间和返乡后也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干预工作,才能消除因外出务工而造成的艾滋病流行风险。
[1] 傅兰英,付 强,许锦秀,等.河南省不同地域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 28(14):2254-2253.
[2] 聂 玲,常 春,史宇晖,等.不同职业流动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比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54-55.
[3] 张桐亮,崔瑞菊,武银锋,等.留守妇女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干预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1,1(5):48-51.
[4] 张 艳.关于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法律思考—以农村留守妇女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6):16-19.
[5] 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139-147.
[6] 廖枝成,刘烈茜,劳蓝茵,等.增城市农村留守妇女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及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0):132-133.
[7] 傅兰英,付 浩,许锦秀,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8:611-613.
(本文编辑:何庆节)
R512.91;R183
A
1003-2800(2014)05-0306-03
2013-11-27
云南省第二轮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
李筱娴(1970-),女,云南姚安人,大专,主管医师,主要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王 明(1971-),男,云南石屏人,本科,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健康教育及重点人群艾滋病干预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