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喧嚣浮华

2014-05-24 02:39星芽
岁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院派浮华诗坛

星芽

纵观中国诗坛几十年的诗歌进程,由20世纪初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写作,并创作新诗为诞生标志和起步阶段,随后出现的“七月诗群”、“新月派”、“朦胧派”、“学院派”、“民间派”和“新生代”等诗歌创作群体,以及科技进步和网络开发,都加大了诗歌传播的力度和广度,促成它的多元化发展趋向。这也是中国诗歌的群体性喧嚣。尽管这场文化盛宴从表象上看是热闹纷呈的,和西方几千年的根基相比,中国短短几十年的诗歌历程往往存在泥沙俱下的现象。而诗歌的边缘化已成定局,不少诗人因此提倡诗歌回归大众,打着口语的诗歌理念,力图展现人们的生活状态,异于“学院派”精雕细琢,关注生存状态的诗风。因此,诗人的“圈子化”,自我炒作,自我娱乐等与诗学精神相背离的现象一一萌发。在当下这个科技网络和娱乐媒体兴盛的时代,诗歌理应要有最起码的社会良知,独立的思想,避免盲从跟风以限制自我思维的开敞。因此,我总将诗歌看做一种远离喧嚣的个体存在方式,过度地“圈子化”,不仅会养成片面的眼光,局限写作的自由,还容易引发因流派观念不同却同样是诗歌拥护者的纷争,造成诗坛的喧哗(例如1999年的“盘峰诗会”)。远离喧嚣,不仅指外界环境的喧嚣,也指人类个体思维和心境的喧嚣。梭罗幽居瓦尔登湖畔,是为了追求“人的完整性”,荷尔德林将不可知的神作为诗人的尺度,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做诗乃是原始的让栖居”,这些都是他们选择的存在方式以及具有原创性的独立思考。每次写诗时,我都将思维看作身体里一种爱好旅行的生物,借助它们的眼睛,便可以横渡我双腿无法抵达的地域。这是处于群体喧嚣中不可抵达的艺术体验,而诗歌,作为人类生命表达的形式之一,尽管它没有必然的使命要求,而它自身的美学和知识力量,总能在社会各个阶层达到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用以解构主义等先锋性创造思想,改变现有的思维模式和阅读习惯。它是激发生命的力量,是一种存在方式,远离了浮华喧嚣,也能使“孤独在意志中闪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院派浮华诗坛
学院派宣传册设计作品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大众 何以变成“学院派”
锦绣浮华,生死契阔
浮华尽
现代进行时传承之旅收官站纪实 褪去浮华·拥抱新生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
谣言·党争·浮华之风
学院派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