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郑萍,唐 锐,张丽平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体温降低是致死三联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其研究价值和重要性正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1-2]。护理工作在围手术期常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3]。我院根据中医整体护理体系和西医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研究资料,制订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以下简称护理方案),使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腹部外科择期手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女性58例,男性 92 例,平均年龄 42.4 岁,平均体重 72.3 kg,手术时间(2.5±0.5)小时,术中补液量(3 200±89)ml;对照组:女性 61 例,男性 89 例,平均年龄 43.1 岁,平均体重 73.1 kg,手术时间(2.4±0.6)小时,术中补液量(3 300±56)m 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对比研究中注意同一间病室中不安排不同组患者,避免相互影响干扰。
1.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依据 依据“腹腔暴露与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关系及护理”[4]、“电子体温监测探头在危重患者体温监测的意义”[5]设定。
(1)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②腹部外科择期手术患者(胃癌根治术、肝叶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胆囊切除术、结肠癌根治术);③麻醉方式——全身麻醉;④手术时间1.5~3.0小时;⑤入院体温正常;⑥无其他基础疾病;⑦无长期用药史;⑧符合腋温测量要求;⑨能够与研究人员交流并理解实验要求。
(2)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②入院体温异常的患者;③不符合腋温测量要求:腋窝易出汗、腋窝损伤、过于消瘦、精神异常、左侧上肢损伤禁止测量腋温患者;④除全麻外的其他麻醉方式。
1.2.1 观察组 实施护理方案,以围手术期时间发展为主线,将中医护理与西医保温护理各项措施优化组合。
(1)中医护理。①围手术期四诊观察及一般护理。辨证实施生活起居护理:如阳虚患者多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患者感到温暖舒适;气虚患者睡眠欠佳,病室环境宜安静整洁,避免突然的响声导致患者心烦意乱,保持良好睡眠,避免熬夜,注意胸腹四肢保暖。饮食护理:根据患者体质选择药膳,如气虚患者选择健脾益气药膳,阳虚患者选择温阳散寒药膳等。情志护理:关心体贴患者,通过言语开导、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解郁等方式,使患者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和舒适[6]。②术前中医护理技术。术前3天开始遵医嘱使用电子艾灸仪艾灸补阳穴:百会、神阙、足三里为主穴,一日一次,每次30分钟。术前晚予头部穴位按摩。术前3天遵医嘱使用热敷,每晚1次,方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黄芪30 g,白术20 g,防风10 g,桂枝10 g,白芍10 g,生姜10 g,甘草5 g煎汤),热敷四肢。术前3天遵医嘱使用安神固表中药(酸枣仁、黄芪、五味子、麦冬)沐足,加水煎煮至2 000 ml后倒入足浴盆内沐足,足浴桶深达小腿处,边洗边加热水保持水温,每晚睡前一次,每次30~40分钟,水温38℃~42℃。③术后中医护理技术。术后6小时,艾灸补阳穴每8小时一次,每次30分钟,出现术后寒战即艾灸散寒穴:大椎、风门、风池、合谷,一次艾灸时间30分钟,并在补阳穴、散寒穴及四肢肌肉丰厚处运用揉、搓、点、按等手法按摩(一日两次)。术后艾灸补阳穴3天,方法同术前。脾胃气虚者胃肠蠕动恢复后予补中益气汤口服,一日一剂。术后3天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中药热敷四肢及安神固表中药沐足,方法同术前。
(2)术中保温护理:重点在易致低体温相关因素温度控制方面[7]。手术室接送患者的平车被褥复温至37℃,并对患者暴露在外的头部进行保暖;调节术前停留室、麻醉复苏室、病室温度至22℃~25℃;术前1小时手术间温度至24℃~25℃,手术期间手术间温度至21℃~23℃;手术床使用充气保温毯控制温度在37℃~38℃,按患者手术体位使用保暖棉垫或肢体保暖棉套;缩短患者交接时肢体暴露、皮肤消毒时间,控制好手术时间;皮肤消毒液,术中输液和冲洗、浸湿敷料垫的生理盐水及术后24小时内输液复温至37℃~38℃,输血复温至32℃~35℃;气管导管和呼吸回路间安置湿热交换过滤器,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加温和湿化处理(温度调控为38℃)以及应用人工鼻等。
1.2.2 对照组 围手术期实施保温护理,方法同观察组。
1.3.1 仪器及评价指标 使用Philip监护仪(MP70)自带的体表温度传感器测量腋温。正常体温范围36.0℃~37.4℃,34℃~36℃为低体温。
1.3.2 腋温测量方法 将监护仪的温度传感器探头放置于患者左侧腋窝腋动脉处,紧贴皮肤固定,屈臂过胸。患者30分钟内无进食、饮冷热水、沐浴、剧烈活动。
监测患者体温变化的情况,包括入院时、入手术室前、全身麻醉成功时、术中(从手术医生切皮开始计时,每隔30分钟测量体温一次)及术后(从手术医生包扎完毕开始计时,3小时内每隔30分钟测量体温一次,3~48小时内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如寒战、躁动、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胀、尿潴留等)、心率增快(心率>100次/分钟)、低氧血症(SPO2<85%)等;麻醉苏醒时间(患者定向力恢复、能正确回答问题、举手、抬头等);术后24小时尿量及术后2小时引流量;伤口感染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率采用 χ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入院 术中对照组观察组入手术室前 麻醉时 术后30 min术后1 h 36.4±0.5 36.5±0.4 36.6±0.4 36.6±0.3 35.9±0.5 36.3±0.3*35.6±0.6 36.2±0.3*35.4±0.3 36.3±0.5*35.6±0.6 36.4±0.5*
图1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进入手术室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时、术中、术后体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常出现寒战、躁动、全身不适、心率增快、低氧血症等并发症,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术后尿量及引流量、伤口愈合情况亦会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于麻醉恢复期发生并发症和围手术期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术后尿量、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3。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人数比较(人)
表3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术后24小时尿量及术后2小时引流量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术后24小时尿量及术后2小时引流量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min) 尿量(m l/h) 引流量(ml/h)51±9.6 35±7.4*73±7.5 47±8.7*85±6.9 69±9.7*
低体温是腹部外科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8]。围手术期低体温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心肌缺血、机体寒战反应、呃逆、腹胀、尿潴留、心率增快、低氧血症、麻醉苏醒时间延长、术后24小时尿量及引流量增多、伤口感染率增加、患者满意度降低[9]。因此,维持围手术期患者体温正常是减少术中、术后和麻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祖国医学认为,低体温与阳虚、体表不固、寒邪入内有关。寒邪侵袭机体后,因寒性收引、闭藏的特点,可出现气机向内收敛,肌腠、经络、筋脉收缩而拘紧、挛急,发生寒战、躁动,气血运行障碍致呃逆、恶心、呕吐、腹胀等,以上症状又致组织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并发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中医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中医护理进行围手术期干预,达到预防低体温的目的。
我国传统医学在祛寒补阳、益气温阳等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实践。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头部穴位按摩有镇静安神作用,保障患者良好睡眠,避免因紧张、焦虑、睡眠差导致机体抵抗力及防御寒冷能力下降的作用[10]。艾灸补阳穴可达到健脾胃、助运化、扶正气、调气血、壮元阳、祛风邪、补气回阳、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作用[11]。选择电子艾灸仪进行艾灸,避免了烫伤和暴露体表所致的皮温降低。中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热敷四肢有益气固表、散寒复温之效[12]。中药沐足可益气固表、补气回阳、镇静安神[13]。术后在补阳穴、散寒穴及四肢肌肉丰厚处运用综合手法点按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14]。点按足三里、合谷、曲池等穴位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帮助镇静止痛之功[15]。中医起居护理促进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恢复和保养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情志护理可使脏腑舒畅条达,继而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饮食护理具有益气补血、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壮筋骨的作用[16]。护理方案综合中医特色护理操作,根据围手术期患者病情演变特点给予辨证施护,发挥中医特色护理优势,起到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补益气血,益气温阳,增加机体抵抗力及防御寒冷能力,促进康复等作用,达到预防、降低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的目的。
质量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的核心[17]。西医保温护理措施内容涉及广泛并要求严格,护士在工作中仅根据经验工作容易导致细节的疏忽遗漏。目前临床普遍存在年轻护士多、学历层次差异、专科护理培训时间长的问题,如何保障护理质量是临床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18]。护理方案设计以围手术期时间发展为主线,将各项中西医保温护理细节优化整合,护理操作及记录简便易行,相关数据清晰明确,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易于在临床推广。该方案对进一步探索、实践并规范中医护理工作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中医护理工作模式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推广应用。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主动、人性化的护理,不仅要提高服务质量,还需控制服务成本,制订方便措施并简化工作流程[19]。中医特色护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施护为重要依据,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整体护理[20]。西医保温护理数据明确,循证清晰,临床实用性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将中西医预防低体温各项护理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使彼此间相互协同,增强了护理效果,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治疗护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增加了医院效益。
以预防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低体温为目的的护理方案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而且便于临床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1]郑小春,吴蓓茸,李松莲,等.充气式保温毯预防腹部手术患儿术中低体温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7,14(6):70-71.
[2]Sessler DI.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f mild hypothermia[J].Aneathesiology,2001,95(2):531-543.
[3]翁维良,田元祥,李睿.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优化的必要性、原则与程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89-93.
[4]林丽红,周美华.腹腔暴露与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关系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0):937-938.
[5]李楠,王莹.电子体温监测探头在危重患者体温监测中的意义[J].天津护理,2007,15(2):97-98.
[6]邬俏璇,周婵,郭凤娣,等.3种体温计测量体温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9-11.
[7]曹国贞,陈艳蕊,郑亚珍.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病案,2010,11(9):50-51.
[8]刘小颖,吴新民.围手术期低体温[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9):712-714.
[9]李国芹.外科围手术期低体温及防治[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3):333-335.
[10]曾丽,曾丽娟,包庆惠.开天门配合耳穴压豆对甲状腺术后头痛的疗效[J].中医药导报,2011,17(11):47.
[11]张建斌,王玲玲,胡玲,等.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J].中国针灸,2011,31(1):51-54.
[12]张艳梅.中药熏蒸和手法按摩治疗偏瘫后肢体疼痛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3):49.
[13]刘贤芬,刘文硕.中医特色护理在胆石症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7):58-59.
[14]王强.简述推拿手法的机理与治疗原则[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83-84.
[15]胡兴录,陈建辉.穴位按摩促进胆囊术后胃肠镜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22):2691-2692.
[16]费珍美,朱炜.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肛门疾病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6B):904-906.
[17]汤新辉,谌永毅,刘翔宇.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B):74-75.
[18]吴秋霞,邸红军,韩慧娟.部队医院医生对专科护理质量的评价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0(17):1538-1539.
[19]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S].卫医政发[2011]96号.
[20]张国娣,陶晓虹,郭巧英,等.提高中医单病种护理质量的方法与体会[J].护理学报,2011,18(9A):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