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师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2014-05-24 07:07李杰军罗惠文
新疆农垦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团场林业职工

李杰军,罗惠文

(1.新疆兵团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林下经济是以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为基础,在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借助林地特有的生态环境,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模式,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和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兴产物,林下经济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是区域林业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更是林农增收的新途径。目前,第十四师林下经济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团场增赢、职工增收的贡献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笔者结合第十四师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加快区域林下经济发展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1 第十四师林业资源概况

第十四师地处和田地区,土地总面积14.96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39%。森林1.33万hm2,森林覆盖率8.9%。果园总面积1.49万hm2(含未成林地),包括红枣1.29万hm2,核桃0.19万hm2,其它0.01万hm2。已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主要包括退耕还林工程7 066 hm2(其中退耕地还林 2 733 hm2,荒地造林 4 334 hm2),“三北”防护林工程7 267 hm2,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偿2 033 hm2。

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四十七团和皮山农场的职工主要以承包经营果园为主业,形成了以特色林果业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目前出产的“和田玉枣”已荣膺中国驰名商标。作为兵团名副其实的 “林业师”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2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发展现状

维吾尔族职工是十四师职工构成的主体,受其民族“庄园文化”的影响,有着“先栽树,再盖房,后安家”的优良传统,而由于经济、科技发展相对滞后,林中饲牧、林下养禽、林间种粮等经济活动长期处于较为粗放的生产水平。近几年来,虽然引种并产出了管花肉苁蓉(大芸)和雪菊等效益较高的林下产品,但是由于协调与组织较为松散,缺少资金支持与技术指导,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仍以生产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林下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原始数量型和粗放经营型阶段。

十四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可概况为林粮、林药、林牧、林蜂和林禽5类。各团场因资源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二二四团、四十七团和皮山农场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嵌,二二四团以林粮、林药和林蜂模式为主;四十七团以林禽为主;皮山农场以林粮为主。一牧场地处昆仑山北麓高海拔山区,是十四师重要的牧业生产基地,以林药和林牧模式为主。

十四师目前林下经济发展规模为3 660 hm2,占森林面积的27.5%,年总产值1 616万元,增收产值为4 415元/hm2,带动职工数2 150人,职工年人均增收7 516元。各模式中单位产值由高至低依次为:林药>林禽>林粮>林牧>林蜂。

林药模式:发展规模313.4 hm2,包括二二四团人工柽柳接种大芸基地266.7 hm2,年产管花肉苁蓉干切片16 t,产值160万元/年,增收6 000元/hm2;一牧场在核桃林下建成高寒雪菊生产基地46.7 hm2,年产雪菊28 t,产值700万元/年,增收15万元/hm2。

林禽模式:主要为四十七团红枣标准园林下养鸡、饲鹅,发展规模13.3 hm2,年养殖鸡、鹅5 500羽,年产值21万元,增收1.57万元/hm2。

林粮模式:发展规模533.3 hm2,包括二二四团红枣标准园内间种花生200 hm2,年产花生300 t,年产值150万元,增收7 500元/hm2;皮山农场核桃标准园内间种小麦333.3 hm2,年产小麦1 500 t,年产值375万元,增收1.13万元/hm2。

林牧模式:主要为一牧场核桃林下间种苜蓿舍饲牛、羊,发展规模133.3 hm2,年产苜蓿干草800 t,年产值120万元,增收9 000元/hm2。

林蜂模式:主要为二二四团红枣标准园内林间放蜂,年均放蜂3 500箱,可实现授粉2 666.7 hm2,年产蜂蜜60 t,年产值90万元,增收337元/hm2。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总量规模较小

目前十四师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分别占林业用地的18.3%,森林面积的27.5%,占主要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面积的22.4%。利用林地资源并结合生态建设工程发展林下经济的比率较低,现有模式也仅限于林下和林上产业范畴,属于林中产业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尚未得到发展,仍有较大的挖潜空间。

2.2.2 职工参与热情不高

部分领导干部和职工对发展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忽视了林下经济的整体效能,使职工积极性不高,客观上制约了高效益型林下经济模式的推广。

2.2.3 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职工发展林下经济普遍存在政策支持欠缺、产业引导不足、筹资渠道不畅、资金技术短缺、科技支撑薄弱、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效低下等问题。导致在发展林下经济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等方面止步不前,林下经济纵深发展的后劲不足。

2.2.4 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林下产品产值良莠不齐的格局下,绝大多数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尚处于自主经营管理状态,没有成立相应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缺少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的有效平台。目前,各团场农业科和林业工作站承担着林业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多项职能,受技术人力薄弱条件的制约,缺乏专职服务人员,难以切实发挥在服务林下经济发展中的牵头作用和服务职能。受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程度较低和服务体系功能缺位的制约,职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2.2.5 产业模式简单

林下经济发展的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职工”的产业经营模式与 “产、加、销一体化”的销售网络还没有形成,林下经济模式简单、品种单一、管理粗放,林下产品多数为原始初级产品或仅进行粗加工,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规模和竞争优势。如,一牧场职工在核桃林间种植的雪菊,在高海拔的生长环境下具备优良的品质和保健成分,但在松散式的组织经营下,没有走产业化的道路,市场风险较大,发展规模裹足不前。

3 对十四师林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开拓为导向,以促进林业发展和职工增收为目标,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资金扶持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策扶持、强化监督,企业带动、典型示范,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入水平,促进职工多元增收,为实现十四师“两个同步、两个力争”的目标做贡献。

3.2 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科学利用。以生态目标为主,保护与开发林业相结合。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紧密结合各团场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和发展项目,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产业,分类指导,多元发展。(3)政策优惠,加强扶持。充分发挥师、团的行政引导和推动作用,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联动、合力推进;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职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确保职工得到实惠。(4)龙头带动,产业开发。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实施集约化经营,促进生产、加工、销售配套发展,加快形成”产、加、供、销“一条龙的产业经营体系。(5)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指导力度,增强科技含量,引导林下产业科学发展,提高林下经济综合效益。

3.3 总体目标

十二五末,第十四师师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达到6 666.7 hm2,实现产值3 500万元;到2020年,全师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达到1.33万hm2,实现产值7 000万元。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生产基地,培育一批林下种植、养殖示范连、示范户;积极扶持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快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组建步伐,促进林下资源、技术、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构建生产、加工、销售、经营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形成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职工”的林下经济产业经营格局;发挥各团场区域资源优势,逐步建立不同团场的主导产业,形成“一团一业,一连一品”的发展格局,实现林下经济产值和职工综合收入稳定增长,现代林业建设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4 总体布局

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围绕特色林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分团场确定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通过大幅提升林下产品收益,在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的同时,积极发挥林下产业在改良土壤、增进土地肥力、促进有机农产品产出和增加就业等的多种效能。

二二四团扩大红枣林下间种花生的规模,发挥花生固氮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二二四团、四十七团大力发展林下养禽,为生产绿色、有机红枣产品提供优质肥源;皮山农场继续扩大林下间种小麦,并大力发展林下间种苜蓿,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饲料;一牧场积极增加林下间种雪菊面积,发挥林药模式的产业效益,同时,积极引进林菌生产模式;二二四团、四十七团和皮山农场应扩大林蜂产业规模,减少生物调节激素的使用;二二四团结合兵团级现代农业示范团场建设,四十七团结合军垦文化建设,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兴办农家乐,开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

至2020年,全师培育种植、养殖示范连10个,建立示范基地10处,每处种植基地面积不少于13.3hm2,养殖基地面积不少于6.7 hm2;建立示范点20处,每处种植示范点面积不少于6.7 hm2,养殖示范点面积不少于3.3 hm2。

4 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师、团、连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责任、推进措施、任务落实“五到位”,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要借助新闻媒体、生产大检查、农业现场会、“科技之冬”和“帮扶结对”等多种形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典型经验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充分调动职工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多元增收的主观能动性;三是由师林业局牵头编制全师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各团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规划要根据各团场的资源优势,把发展林下经济与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紧密结合,并争取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4.2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一是以兵团深化农牧团场改革工作为契机,结合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国有林地经营权属的流转。通过打破职工身份地长期固定的发展局面,科学合理地调整职工定额身份地的承包规模和年限,同时鼓励职工将身份地承包权属实行合理流转,将林地从不擅长生产管理的职工手中流转出去,向林下经济发展能手集聚,为林下经济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基础;二是将团场林下经济发展成效纳入干部考核机制,给予项目政策,建立师、团引导和支持,职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无偿提供技术等方式支持林下经济发展;三是加大科技扶持和投入力度,积极搭建职工、企业与疆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平台,实施林下经济科技攻关,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和科技成果推广。

4.3 加强合作,强化服务

在充分尊重职工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引导和扶持职工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销售网络,让职工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鼓励各团场生产科和林业工作站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入股专业合作社或参加协会,借助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平台作用发挥其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的服务职能,促进职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4.4 龙头带动,提高效益

引入十四师所属的昆仑山枣业公司的龙头引擎功能,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职工”的产业经营模式,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申报雪菊、管花肉苁蓉等优质林下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进行林下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挖潜增效,实施产业化经营,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培育林下经济示范户,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形成强有力的规模和竞争优势,在实现林下产品提质增效中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效益。

4.5 保护生态,合理利用

发展林业经济要自始至终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确保实现绿色增长。在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要时刻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严禁以发展林下经济为名擅自改变林地性质或乱砍乱伐、毁坏林木。只有将发展林下经济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林下经济由原始数量型和粗放经营型向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成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的新途径。

[1]赖庆奎.社区林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2]潘伟华.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2(3):148-150.

[3]张林科.陇县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7-148.

猜你喜欢
团场林业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兵团10个团场摘掉“穷帽子”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团场的冬天
青年职工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