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观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及其思考

2014-05-23 05:25史阿兰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3期
关键词:惯性预设错误

史阿兰

G·波利亚说:“如果一个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去解决一个他自己所发明创造的问题,那么他的经验是不完整的,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从一个刚刚解决的问题引出新问题,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留一部分创造发明给学生。”数学课堂上留有一些发挥的余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可以是一题多解,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中锻炼思维能力,甚至可以把这样的方案迁移至新的问题上。我们不能预设课堂中即将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应对一切的技巧。面对着一个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体,数学课堂的建构应该显现出在动态中生成的特点。我们要随机应变,着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是笔者在动态生成观指导下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案例及其思考。

一、教学实录

一道应用题的求解过程(初一):某建筑工程使用大理石铺地面时,设计出对同种规格的大理石用量规则:第一层用全部大理石的一半多一块,第二层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三层再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四层又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这样第五层恰好将剩余的370块全部用完,问原有大理石多少块?

像这样求解起来不那么省力,但想通了又不那么难的题目,恰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一个好机会。如果教师见题目有点难马上给予提示,就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一直缺少思考的空间,就一直学不会思考,对稍难一点的题就会懒得思考,空着不做。这道题我留了大段时间让学生思考计算,然后请学生交流方法。

二、几点思考

1.“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在数学的学习中,与其接着每一道题讲下去,不如留出一部分时间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去生成,在思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我们需要学生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老师预设中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当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时,就会相互对比,可能老师的方法最终被淘汰,此时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当课堂中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错误,花时间讲解会浪费时间,就去回避,而是应该尽量去发现学生思路中的闪光点,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之中,调整教学策略,课堂常常因此变得更加精彩。我们应该珍惜学生的想法,毕竟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

2.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觉,同时也离不开思维的惯性,思维的惯性很多时候提高了解题的速度。所谓思维的惯性,主要表现在习惯于某种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路、解法。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固然好,但是如果钻到了牛角尖里,就会干扰我们去寻求别的解法。在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同时,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教学案例(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讲解):如图1,正方形ABCD中,M是DC的中点,点E在DC的延长线上,MN⊥AM,MN交∠BCE的平分线于N,试说明:AM=MN。

思路分析:想到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边相等时,很容易过N作DE的垂线段,如图2所示,然后证明△ADM≌△MFN。

但是这样做比较困难,为什么不找一个和△NMC全等的三角形呢?可以取AD的中点P,连接MP,证明△MAP≌△NMC。学生习惯于直角三角形,所以去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没有看到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

思维惯性的副作用很难避免,我们要意识到它的存在。数学题虽然很多,惯性的影响时刻存在,但是影响的角度是有限的,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充分发挥联想,进行严密的推理,排除惯性副作用的影响。我们要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错误,这些错通常不只是某一位同学会犯的,帮助一位学生的同时,别的学生也会获益。课堂上,不要忽视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对于老师来讲很重要,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错误的原因,是教授方面还是理解方面。让学生的“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教师应该学会捕捉这些资源,把它们融入预设中。

3.自主反思,完善知识系统

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某道题进行反思,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学生可以对老师或者同学的做法提出异议。但勇于质疑不是无端的怀疑,那会给自己设置障碍,变成解不出的借口。质疑要有根有据。可能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质疑常常会是条弯路,但是这种尝试会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间的联系。

只要两位同学坚持坚持就能证明出来,千万不要过于轻易地去怀疑,要有凭有据。学生不断反思,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一道题,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学生会越学越有劲,对待数学学习也将越来越积极。

4.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应变能力

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思维过程。需要时间对新知进行分析,从而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把握住新知的基本结构。如果不去理解新知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是按照时空顺序逐个记住,这是死记硬背,是一种机械识记,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把学生拘束在教师的灌输上,死记解题步骤,而不知道依据是什么。数学的逻辑性很强,靠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是没法学好的。每位同学需要的思考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给他们的思考时间要根据整体水平而定。

学习优秀的教育理论,把它们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观指导下的课堂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的知识不应该单独依靠传授获得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最多只是预设之中的,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的知识是无限的。师生应当共同参与到教学中,促进智慧的生成。教师对于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教学事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能够预见到的,也应当有与学生共同生成智慧的准备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小学数学是怎么回事,而且要懂得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初中数学知识,而且要懂得一些大学数学知识……这样,作为教育者,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成。这是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另外,在数学教学上,要把数学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把动态生成理论同教学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教学的细节上提高教学的效率,生成更多的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endprint

G·波利亚说:“如果一个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去解决一个他自己所发明创造的问题,那么他的经验是不完整的,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从一个刚刚解决的问题引出新问题,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留一部分创造发明给学生。”数学课堂上留有一些发挥的余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可以是一题多解,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中锻炼思维能力,甚至可以把这样的方案迁移至新的问题上。我们不能预设课堂中即将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应对一切的技巧。面对着一个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体,数学课堂的建构应该显现出在动态中生成的特点。我们要随机应变,着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是笔者在动态生成观指导下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案例及其思考。

一、教学实录

一道应用题的求解过程(初一):某建筑工程使用大理石铺地面时,设计出对同种规格的大理石用量规则:第一层用全部大理石的一半多一块,第二层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三层再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四层又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这样第五层恰好将剩余的370块全部用完,问原有大理石多少块?

像这样求解起来不那么省力,但想通了又不那么难的题目,恰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一个好机会。如果教师见题目有点难马上给予提示,就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一直缺少思考的空间,就一直学不会思考,对稍难一点的题就会懒得思考,空着不做。这道题我留了大段时间让学生思考计算,然后请学生交流方法。

二、几点思考

1.“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在数学的学习中,与其接着每一道题讲下去,不如留出一部分时间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去生成,在思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我们需要学生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老师预设中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当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时,就会相互对比,可能老师的方法最终被淘汰,此时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当课堂中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错误,花时间讲解会浪费时间,就去回避,而是应该尽量去发现学生思路中的闪光点,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之中,调整教学策略,课堂常常因此变得更加精彩。我们应该珍惜学生的想法,毕竟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

2.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觉,同时也离不开思维的惯性,思维的惯性很多时候提高了解题的速度。所谓思维的惯性,主要表现在习惯于某种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路、解法。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固然好,但是如果钻到了牛角尖里,就会干扰我们去寻求别的解法。在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同时,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教学案例(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讲解):如图1,正方形ABCD中,M是DC的中点,点E在DC的延长线上,MN⊥AM,MN交∠BCE的平分线于N,试说明:AM=MN。

思路分析:想到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边相等时,很容易过N作DE的垂线段,如图2所示,然后证明△ADM≌△MFN。

但是这样做比较困难,为什么不找一个和△NMC全等的三角形呢?可以取AD的中点P,连接MP,证明△MAP≌△NMC。学生习惯于直角三角形,所以去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没有看到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

思维惯性的副作用很难避免,我们要意识到它的存在。数学题虽然很多,惯性的影响时刻存在,但是影响的角度是有限的,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充分发挥联想,进行严密的推理,排除惯性副作用的影响。我们要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错误,这些错通常不只是某一位同学会犯的,帮助一位学生的同时,别的学生也会获益。课堂上,不要忽视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对于老师来讲很重要,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错误的原因,是教授方面还是理解方面。让学生的“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教师应该学会捕捉这些资源,把它们融入预设中。

3.自主反思,完善知识系统

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某道题进行反思,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学生可以对老师或者同学的做法提出异议。但勇于质疑不是无端的怀疑,那会给自己设置障碍,变成解不出的借口。质疑要有根有据。可能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质疑常常会是条弯路,但是这种尝试会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间的联系。

只要两位同学坚持坚持就能证明出来,千万不要过于轻易地去怀疑,要有凭有据。学生不断反思,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一道题,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学生会越学越有劲,对待数学学习也将越来越积极。

4.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应变能力

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思维过程。需要时间对新知进行分析,从而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把握住新知的基本结构。如果不去理解新知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是按照时空顺序逐个记住,这是死记硬背,是一种机械识记,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把学生拘束在教师的灌输上,死记解题步骤,而不知道依据是什么。数学的逻辑性很强,靠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是没法学好的。每位同学需要的思考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给他们的思考时间要根据整体水平而定。

学习优秀的教育理论,把它们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观指导下的课堂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的知识不应该单独依靠传授获得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最多只是预设之中的,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的知识是无限的。师生应当共同参与到教学中,促进智慧的生成。教师对于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教学事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能够预见到的,也应当有与学生共同生成智慧的准备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小学数学是怎么回事,而且要懂得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初中数学知识,而且要懂得一些大学数学知识……这样,作为教育者,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成。这是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另外,在数学教学上,要把数学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把动态生成理论同教学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教学的细节上提高教学的效率,生成更多的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endprint

G·波利亚说:“如果一个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去解决一个他自己所发明创造的问题,那么他的经验是不完整的,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从一个刚刚解决的问题引出新问题,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留一部分创造发明给学生。”数学课堂上留有一些发挥的余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可以是一题多解,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中锻炼思维能力,甚至可以把这样的方案迁移至新的问题上。我们不能预设课堂中即将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应对一切的技巧。面对着一个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体,数学课堂的建构应该显现出在动态中生成的特点。我们要随机应变,着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是笔者在动态生成观指导下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案例及其思考。

一、教学实录

一道应用题的求解过程(初一):某建筑工程使用大理石铺地面时,设计出对同种规格的大理石用量规则:第一层用全部大理石的一半多一块,第二层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三层再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四层又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这样第五层恰好将剩余的370块全部用完,问原有大理石多少块?

像这样求解起来不那么省力,但想通了又不那么难的题目,恰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一个好机会。如果教师见题目有点难马上给予提示,就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一直缺少思考的空间,就一直学不会思考,对稍难一点的题就会懒得思考,空着不做。这道题我留了大段时间让学生思考计算,然后请学生交流方法。

二、几点思考

1.“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在数学的学习中,与其接着每一道题讲下去,不如留出一部分时间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去生成,在思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我们需要学生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老师预设中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当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时,就会相互对比,可能老师的方法最终被淘汰,此时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当课堂中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错误,花时间讲解会浪费时间,就去回避,而是应该尽量去发现学生思路中的闪光点,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之中,调整教学策略,课堂常常因此变得更加精彩。我们应该珍惜学生的想法,毕竟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

2.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觉,同时也离不开思维的惯性,思维的惯性很多时候提高了解题的速度。所谓思维的惯性,主要表现在习惯于某种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路、解法。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固然好,但是如果钻到了牛角尖里,就会干扰我们去寻求别的解法。在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同时,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教学案例(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讲解):如图1,正方形ABCD中,M是DC的中点,点E在DC的延长线上,MN⊥AM,MN交∠BCE的平分线于N,试说明:AM=MN。

思路分析:想到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边相等时,很容易过N作DE的垂线段,如图2所示,然后证明△ADM≌△MFN。

但是这样做比较困难,为什么不找一个和△NMC全等的三角形呢?可以取AD的中点P,连接MP,证明△MAP≌△NMC。学生习惯于直角三角形,所以去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没有看到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

思维惯性的副作用很难避免,我们要意识到它的存在。数学题虽然很多,惯性的影响时刻存在,但是影响的角度是有限的,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充分发挥联想,进行严密的推理,排除惯性副作用的影响。我们要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错误,这些错通常不只是某一位同学会犯的,帮助一位学生的同时,别的学生也会获益。课堂上,不要忽视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对于老师来讲很重要,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错误的原因,是教授方面还是理解方面。让学生的“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教师应该学会捕捉这些资源,把它们融入预设中。

3.自主反思,完善知识系统

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某道题进行反思,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学生可以对老师或者同学的做法提出异议。但勇于质疑不是无端的怀疑,那会给自己设置障碍,变成解不出的借口。质疑要有根有据。可能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质疑常常会是条弯路,但是这种尝试会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间的联系。

只要两位同学坚持坚持就能证明出来,千万不要过于轻易地去怀疑,要有凭有据。学生不断反思,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一道题,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学生会越学越有劲,对待数学学习也将越来越积极。

4.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应变能力

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思维过程。需要时间对新知进行分析,从而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把握住新知的基本结构。如果不去理解新知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是按照时空顺序逐个记住,这是死记硬背,是一种机械识记,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把学生拘束在教师的灌输上,死记解题步骤,而不知道依据是什么。数学的逻辑性很强,靠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是没法学好的。每位同学需要的思考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给他们的思考时间要根据整体水平而定。

学习优秀的教育理论,把它们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观指导下的课堂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的知识不应该单独依靠传授获得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最多只是预设之中的,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的知识是无限的。师生应当共同参与到教学中,促进智慧的生成。教师对于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教学事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能够预见到的,也应当有与学生共同生成智慧的准备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小学数学是怎么回事,而且要懂得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初中数学知识,而且要懂得一些大学数学知识……这样,作为教育者,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成。这是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另外,在数学教学上,要把数学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把动态生成理论同教学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教学的细节上提高教学的效率,生成更多的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惯性预设错误
普遍存在的惯性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