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

2014-05-23 07:41:32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肖启明
湖南农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孢子囊果粒感病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肖启明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葡萄产地都可以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嫩梢、花序、幼果等幼嫩组织。

症状特点 叶片受害后病斑多角型,淡黄至红褐色(见第21页图1),限于叶脉。发病四五天后,叶背面病斑形成幼嫩密集白色似霜物(见第21页图2),这是本病的典型特征。严重感染的病叶会脱落,从而降低果粒糖分和越冬芽的抗寒力,影响来年产量。新梢感病后上端肥厚、弯曲(见第21页图3),最后变褐色而枯死。幼嫩的果粒感病后果色变灰,表面满布霜霉(见第21页图4);较大的果粒感病后,果粒保持坚硬,提前着色变红(见第21页图5),霉层不太明显,成熟时变软,病粒脱落。

发生特点 葡萄霜霉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低温、高湿是此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多雾、多露和多雨的地区霜霉病发生严重。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潮湿的冬天,卵孢子成活率高,孢子萌发后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葡萄上,成为次年春天的最初传染源,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侵染循环见第21页图6)。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95%~100%相对湿度。该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2~25℃,一般为10~30℃,高于30℃或低于10℃都会抑制霜霉病的发生。在初夏、秋季雨水多,温度又适宜,是霜霉病的高发季节。

防治方法 ①搞好卫生。清除果园内的病残组织,如枝蔓上的病芽、病叶,修剪下来的病枝、病果粒等。尤其要注意清除越冬菌源。②控制温度和水分。任何降低湿度和水分、减少初侵染源的措施,都能减少或降低霜霉病的发生或发生几率,包括采取避雨设施栽培(见第21页图7)、完善排涝体系、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叶幕、通风透光良好、夏季控制副梢量)等具体措施。③药物防治。防治霜霉病,雨季要进行规范防治,即10天左右使用1次杀菌剂,一般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发病初期,需对发病中心进行重点防治。可选的防治药物有72%克露可湿性粉剂、72.2%普力克水剂、78%科博、80%波尔多液、50%福美双等保护性杀菌剂,以及科克、氟吗啉、缬霉威等内吸性杀菌剂。

猜你喜欢
孢子囊果粒感病
孢子囊群奇特的“住宅小区”
“果粒橙”的快乐时光
都市人(2022年2期)2022-05-21 04:06:51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文创产品设计
食品工业(2020年12期)2021-01-18 09:08:22
脏脏珍珠奶茶的制作
柠檬果粒凝固型发酵乳的工艺研究及质构分析
食品工业(2020年10期)2020-11-02 07:53:52
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物学通报(2019年7期)2019-07-08 06:04:02
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后4种酶活性的变化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
中华水韭孢子囊发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