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提要] 区域产业转移是我国当前发展的大趋势,其原因是落后区域与先发区域存在着发展差距,为产业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落后区域可以通过承接先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来获得特有的后发优势,产业转移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产业转移;落后区域;先发区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6日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已跃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摸索与尝试。1992年邓小平同志进行“南巡讲话”,这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划定了珠江三角经济区域的发展,使得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主要门户;后续又出现了长三角、京津冀等优先发展起来的区域。纵观这些经济的区域发展来看,它们的发展都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最后发展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结构发展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向世界开放了中国的市场,我国为外资的引进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拥有富足廉价的劳动力和富足的资源使得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而现在我国的人口红利开始逐渐的缩减,劳动力工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已经从劳动力相当富足,资本存量相对缺乏的国家走向了劳动力相对平稳,资本积累相对充裕的国家。中国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其主要原因之一:国家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这样东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东部地区却出现了“用工荒”,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这就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国内产业转移也就此拉开序幕。
一、产业转移基本理论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其实质是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重新组合和配置。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雁形理论”,从后起工业国的角度分析认为,产业发展从接受产业转移、到国内生产、再向外出口的三个阶段,即按照“进口-国内生产-出口-扩大生产”的模式相继更替,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是企业为了适应产品生命周期变化的需要。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学者小岛清将“雁形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起来,提出了追赶型周期理论,其核心是边际产业扩张。同时期,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综合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提出更为一般化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邓宁给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因素: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理论从微观领域讨论了企业的跨国、跨区经营的问题,但企业的跨国、跨区经营导致产业的区域转移,也是产业区域转移的一个重要诱因。
二、区域产业转移的基础
按照统计年鉴的划分口径将我国划分为四个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我国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即由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上的相对差异,产业梯度为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基础。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方面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进行对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地区。2011年东部的人均GDP分别是中、西、东北的1.98倍、2.00倍和1.42倍,而平均工资中部是东部地区的73.6%,西部是东部的78.7%,东北是东部的70.0%。就整体来看,东部与其他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差距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若再考虑西部地区的地理区位因素,从劳动力这个角度分析,这给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另一方面,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也为区域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2011年东部和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比较来看,2011年东部的三次产业比例为7.5∶45.5∶47.0,中部为11.8∶53.8∶34.4,西部为13.4∶45.9∶40.7,东北地区为12.0∶49.0∶39.0,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整体上来看,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相符合。
三、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
产业的转出和转移的实体是企业,企业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因此最小化生产要素的成本成为各个企业发展的关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成本,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产业集中度高,土地供给出现稀缺的现象,导致土地价格大幅度的上涨,比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而相反对于产业聚集度比较低的西部,土地相对价格就低一些,同时土地这种资源具备不可流动的特点,这为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基础;二是劳动力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发达地区产业的聚集度不断的提高,需要更多劳动力的投入,这就出现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现象,每年春节前后的农民工大潮就是一个例证,但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工资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部分产业已经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其原因之一就是东南亚国家有相对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三是制度成本,国家为了促进落后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比如各种鼓励性的投资政策、产业管制政策等,使得落后区域的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吸引先发区域企业和外商直接对该区域的投资,促进和推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除了降低生产成本,市场的需求也是产业转移的又一个因素,企业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生产,还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前景,若是没有市场的需求,企业也就没有理由将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时产业转出地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而进行的市场的转变,同时企业也旨在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以期达到规模效益,但是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地方保护政策使得外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四、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
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产业转移的积极影响
1、产业转移增加了落后区域的生产要素供给。产业转移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包括了资本、技术、知识的流动,这为经济落后区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都知道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积累少、知识的流动缓慢,新技术知识的流入为落后区域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根据哈德罗-多马模型可知,资本要素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落后区域由于自身的资本积累不足而制约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为落后区域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本,缓解了地方因为投资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在发达地区往往都存在着技术外溢的现象,这些技术的溢出也会成为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
2、产业区域转移可以推动落后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产业区域的转移使先发区域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同时也成为落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力。
3、产业区域转移为落后区域的市场注入活力。首先,先发区域的产业转移给落后区域带来了全新的市场经济理念,对落后的市场经济理念、管理方式等产生冲击;其次,产业的转移给落后区域的产业带来竞争,有效地推动区域竞争。同时,先发区域的产业发展比较成熟,为此落后区域的企业必须努力改善经营,加强人才的引进以及技术的开发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再次,产业转移改善了落后区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产业转移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拓宽就业面。
(二)产业转移的消极影响
1、产业转移可能导致落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随着落后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长期粗放式的开发,一方面能源的利用效率很低、消耗量大,存在着高能耗、高排放的现状;另一方面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破坏了区域原有的生态平衡,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威胁。如果在区域产业转移时,是将那些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那么势必会阻碍落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污染的治理成本很高。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把握好资源开发的尺度,既要发展,也要环境。
2、产业区域转移可能会造成落后区域产业结构的失衡。产业结构的演变有着自身的科学规律。按照三次产业法分类,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更替如下:开始以第一产业为主,后逐渐转向第二产业,然后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产业的转移受到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制约。由于先发区域的产业结构优于落后区域,不能盲目的引进大量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是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接受产业转移。
3、产业区域转移可能会冲击到落后区域的产业。落后区域的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差,自身的管理以及人力资本、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本土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当前区域产业转移形式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将在较长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开始到形成竞争优势,大概用时20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西部转移促进西部产业的发展也可能持续20年。
(二)能源密集型产业西移的规模会更大。近年来,能源价格上涨、碳排放标准的提升和东部能源资源衰竭,将进一步推动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中部过剩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西转移。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西移,已开始吸引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聚集。中西部能源丰富的禀赋特性和已经形成的能源密集型产业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关联效应。
(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将急剧增多。资本要素的过度集聚将会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2006年以来,中西部地区资本要素的集聚程度开始明显上升,电子通信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资产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转移,产业转移趋势将持续较长的时间。
(四)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放缓。东部地区在资本、劳动、技术和人力资本的集聚以及国外技术转移和知识的外溢,将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过程。虽然技术密集型产业率先转移,但由于东部地区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中西部产业比较优势有所下降。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丽.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对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8.
[2]郭少新.区域产业转移与西部优势产业培育[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1.
[3]曹颖铁,刘红霞著.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