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民的社会心理特征分析——据寿光市T镇六十余户农民问卷资料整理

2014-05-22 02:16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农民

刘 兵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农民对农村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它不仅直接影响和支配着农民自身的行为选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建设与改革,制约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振兴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随时掌握农民的社会心理动态,掌握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是领导者动员群众,引导他们朝着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奋进,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农村工作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基础环节。为此,我们对寿光市T镇两村六十余户农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的心理生活现状及其特征,把那些能够反映时代主流方向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对它们形成的社会背景稍加分析,以期在乡风文明中发扬光大。

二、方法及实施

本研究采用访问问卷调查法搜集资料,用偶遇抽样的办法,在T镇的A村和B村随机访问70位农民,共收回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达94.3%。

问卷分八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被访者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政治身份;第六、七、八部分为社会心理特征的测评问题,包括幸福度、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人际关系感受等内容,从总体上来说明目前农村社会的和谐度。

三、调查对象的构成

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男性35人,占总数的53%;女性31人,占总数的47%。

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见下表)

调查对象年龄构成分布表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构成:(见下表)

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构成分布表

调查对象的政治身份构成:(见下表)

调查对象政治身份构成分布表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T镇农民的社会心理特征

社会心理现象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具有可观测性。T镇农民的社会心理特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定位准确,安居乐业。据调查,关于目前从事职业的满意情况中,有84.8%的人表示满意;关于目前的居住条件满意情况中,90.9%的人表示满意。农民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主要取决于:一是,农民对农村在全国、个人在农村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定位。二是,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这是农民能够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三是,要有好的国家政策和领导班子,这是使农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制度保证。

2、具有竞争意识,恪守诚实守信。在调查中,将多余的钱用作投资做生意人接近15%,无论与当地历史水平,还是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地区相比,农民的竞争意识已是较强的。97%的人同意“与人交往,要诚实守信”;在判断近两年“与人交往诚实守信的人”多了还是少了时,60%的人认为多了,10%的人认为没什么变化,30%的人认为讲诚信的人少了。这说明,绝大多数的T镇农民是具有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3、与时俱进,追求时尚。一是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随着电话、电视机和网络的普及,部分村民很快改变了过去那种“东奔西走找项目,走街串巷找市场”的经营方式,采取了“电视、广播找信息”,坐在家里用电话、网络搞推销的经营方式,收到了“省钱、省力、省时间”的经济效益。另外,根据我们的调查,有20%多的农户参加了某种经济合作组织,其中有一半的参加者认为参加后比自己单干好,这种经营方式的转变说明农户对现代性经济发展组织的认可,是与时俱进的一大表现。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改变了农民的消费观念。在投资意向方面,有90%多的人改变了过去那种“有钱存起来,以备急需”的消费理念,把钱用在供子女上学或自己学技术、买汽车、建新房、投资做生意和旅游上。在对商品的需求方面,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吃、住”为主的消费意向,改变为以学文化、学技术、购家具为主的消费意向。据问卷调查,农民全年文化消费支出占全年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2%,超过小康水平指标2个百分点。这说明,当前农民的消费水平,已开始从“温饱型”向“宽裕型”转化了。其中大约有13%的人已经达到了“富裕型”。

4、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第一,垃圾处理方式科学合理。在关于处理生活垃圾方面,98.5%的被调查者是按照村里的提倡把垃圾放到街道垃圾回收箱,由村里集中处理的,仅有个别人将垃圾随便倒掉。第二,村内生态和居住环境自我评价较高。当问及“您对村内环境是否满意”时,66人被调查者中97%的回答满意,其中非常满意者占65.2%,不满意者仅为3%。第三,家庭居住环境第三者评价较高。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两道题目,由访员对被调查者居住环境进行评价,其中做到和基本做到门前“三清”(无污水、无垃圾、无粪便)的占被调查对象的92.7%;家庭院内整洁的占90.7%。居民居住环境处于优良,基本改变了过去污杂的农村居住状况。

5、遵纪守法,行为有度。调查发现,多数人行为有度。例如当问及“受到他人侵犯时,要以同样的方式回他”时,有63.6%的人表示不同意。在问及“你是否同意‘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时,不同意者占76%。在问及“你是否同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90.9%的人表示同意,其中非常同意者占71.2%。这三种情况说明,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多数人行为有度,而且把犯罪和犯错误区分开来,法制观念较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

6、尊师重教,崇尚科学。86.4%的农民对当地的教学质量满意,并为子女能在较好的学校就读感到安慰和骄傲。与尊师重教相联系,在问及“如果您手里有多余的钱,您打算用在什么地方”的多项选择时,20.7%的人希望把资金用在供子女上学或自己学技术上,且此选项在所有选项中被选的比率最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农民对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的渴望和崇尚,也反映出他们对当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追求。

7、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在调查中70%的被调查者认为近两年尊老爱幼的人多了,95.5%的人对目前的家庭关系表示满意,T镇大部分农民是孝敬老人、爱护儿童的,但同时也有极少部分不尊老爱幼的人,这是农村工作者应关注的重点。另外,对于夫妻不和、闹离婚的人,超过半数的群众反映近两年有增多的趋势,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

8、关心政治,积极参与。调查资料显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T镇农民正在实现由 “靠清官为我做主”的政治理念向“我要做主”的政治理念的转变,对村务管理工作表现出越来越高的政治热情,使民主化管理得以落实。有86.2%的人参加了最近一次的村委选举,因对民选不满意或无兴趣而有意不参加投票者仅占1.5%;分别有66.7%和43.9%的人参加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村民代表人数已近一半,出席率达到历史最高;另80.3%的村民对自治效果持满意态度。这些都是对T镇农民的参政治热情和参政率的肯定。

(二)农民社会心理形成的社会背景

社会系统理论强调环境对客体的影响,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中,长期经受着某种社会现象的刺激而形成的。而这种心理现象又往往因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不同以及利益需求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1、不同群体中人们的社会心理现象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把问卷中十项测评问题及选项人数最多者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满意度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身份等进行分组,并把十项数据进行加和平均百分比计算,得到T镇六十余户农民心理特征加权平均比较表,用于评价总体心理素质。

T镇六十余户农民心理特征加权平均比较表(%)

从表中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性别看,男性的综合心理素质要高于女性。例如,表中加和平均指数男性比女性高出4.7%。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就多数家庭来说,基本上还没有改变过去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生活方式。这样一来,就是男性成员有更多的实践和机会接触外部社会,去了解新情况,学习新经验,由此,就逐步形成了比女性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而女性成员,则由于接触外界较少,又常年忙于家务,所以就很难有与男性一样的机会。这样女性的综合心理素质低于男性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上面说的仅就总体而言,但就某一特定现象看,有些心理要素女性要比男性好得多。例如:在我们问及“你是否同意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增强”时,男性的同意率高为80%,不同意率为10%;而女性在回答同样问题时,表示同意的占92.3%,比男性多12个百分点,同时,表示不同意者仅为3.8%,这说明,女性的人身财产安全意识较强。就这方面的问题而言,因为女性往往处于弱势,而且有可能上当受骗,于是就逐步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从年龄分组的情况看,从青年到老年,各年龄段的综合心理素质成正相关态势。例如,表中的十项加和平均指数,35岁以下的青年人有66.7%,36-59岁的中年人为75.5%,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76.4%,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是与他们从事实践时间的长短、阅历的深浅和社会经验多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是,对现在从事的职业的满意度方面,中年人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龄人群。

第三,从按学历分组情况来看,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其社会心理素质要好于小学及其以下学历的人群。按表一列出的十个社会心理现象统计,其加和平均指数分别为86.7%和73.2%,前者比后者高出近13个百分点。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与他们受教育的年限不同有关。因为,具有高学历的人群与较低学历的人群相比,前者所受的学校教育时间长,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就相对多,同时,学历高的人在学校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其技术含量也比较高,从而形成了较多的理性思维,相反,学历低的人,也往往由于他们的知识偏少,所从事的职业,其技术含量也不高,致使他们理性思维偏少,而直观思维却偏多。实践证明,一个善于用理性思维的人看问题一般比较全面客观,处理问题也比较慎重,而一个单凭直观思维、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一般比较片面、主观,有时还可能盲从冲动。这样也就形成了二者心理素质的差异性。

第四,从政治派别的分组情况看,共产党员的综合心理素质要高于一般农民。例如:表中所列的十项加和平均指数,党员高于群众,分别为90%和73.5%,前者比后者高出16.5%。这种差别的出现,多半与他们受政治教育的不同有关。党员与一般群众相比,身处一个具有核心作用的政治团体,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不少党员还承担着某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所以他们既掌握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有群众的监督和帮助。这样一来,多数党员所特有的政治条件和社会背景,也就逐步形成了好于一般群众的社会心理素质,这正是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

2、即使同一种心理现象,在不同的社会结构要素中,其表现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为了测量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所产生的具体原因,我们在问卷资料中,选择了几种受政治权威影响较小、与被调查者的感受密切的社会心理现象,以期从不同侧面反映不同的心理素质。比如“分配制度满意度”测试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侵犯回击”测试一种社会行为对感知者的刺激力大小及其判断力之高低;“个人自由”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测试人们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同一种社会现象的作用下,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往往会形成三种不同的社会心理:一是予以肯定,二是明确反对,三是犹豫不定,把自己的想法闷在心里。出现三种不同心态的原因:从赞成和反对的两种心态看,一般是由于在某种社会现象作用下所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均有关,例如对分配制度的满意度,由于现行的分配制度,使一些人受益较多,而另一些可能有所损失,在这种不同作用力的影响下,形成两种对立的态度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持这两种态度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种敢于明确表示自己态度的心理素质,这又是他们的一种优点。作为一个管理者,一项重要的领导艺术就在于使人人都能直截了当地说真话,敢于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是实行民主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至于那些“说不清的人”,其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心里明白,有态度,但可能出于某种外部压力,而把真实的想法闷在心里;二是,有些人可能受认识水平所限,确实是说不清。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只好说“说不清”来搪塞;这正是管理工作者的难点所在,重点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出台某种方针政策,或制定某项制度时,一定要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将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团结尽可能多的人,为实现既定目标共同奋进。

第二,同一种心态,由于受某种社会现象作用力的不同,往往呈现出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的梯次性。通过对四种社会现象的认同感进行分析,很明显看出人们持“同意”和“基本同意”两种心态。同一种心态,为什么会呈现出强弱、大小、高低不等的态势,究其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某种政策或现象对感知者作用之大小所致。仍以分配制度满意度为例,在表示认同的那些人群中,受益多、且能持久的人,一般会同意,其外在表现是态度积极,执行有力。受益一般的,往往表示“基本同意”,其外在表现是态度不积极,行动随大流。在持“反对”观点的群体中,一般会朝反方向,出现同样的态度,损失越大,其反对的态度就越坚决。

第三,处在同一层次的相同心态,由于人们所处社会政治环境的不同,其形成的原因也不尽形同。例如,在四种社会现象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各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具体原因,这很难用短文淡笔把它们一一描绘出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是由某种利益的驱动而形成。在这些利益中,既有个人利益也有整体利益;既有长远利益也有眼前利益;既有局部利益也有全局利益,如此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正是这些不同利益的不同结合,才形成了产生某种社会心理现象不同的物质。

(三)T镇农民的社会心理薄弱环节与对策

应当肯定,上述讲到的八种心理特征是当前T镇农民的主流。但是,从我们调查到的另一些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

1、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社会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我们的问卷调查资料统计,1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5.6%,小学占16.6%,初中占40.8%,高中或中专占15.2,大专及以上占11.8%,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8年,离小康水平12年的水平还差3年多,农民的文化水平程度还需提高。根据村民回答的十余个问题,我们用加权方法量化出一个总体认知水平,当前T镇村民的社会认知水平为76.3%,离小康社会的90%的标准还差10多个百分点。造成当前农民社会认知水平较低的原因比较复杂,农民本身综合素质水平的限制是一种原因,大多数农民只顾生产,忽视教育,致使文化水平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整个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因素,当前社会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负面新闻时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环境,部分人借此夸张散播消极思想,使农村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当然也有领导失位失措的原因,部分领导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范,执行力欠缺,使群众对其评价较低,常有失望情绪。为此,我们建议,作为农村工作者在以身作则,提高能力的同时,要继续鼓励并支持农民朋友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积极宣传政府的政策条文,合理解释和处理某些消极事件,使农民能够正确认识目前社会上的各类现象,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切身相关的现象,使他们能够安心生产、生活、致富。

2、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善于作有原则的忍让或妥协,不能合理、合法的采取相应措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本来是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在特定条件下提出的一种对敌斗争策略,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却不能用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了测试当代农民自我调节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如果受到他人侵犯时,是否要以同样的方式回他?调查结果是:同意和基本同意者达36.4%,不同意的占53%,另有10.6%的人说不清。实践证明,这种心态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是激化社会矛盾的一种消极心理。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统的乡村社会,村民之间的交往以人情为主,礼品为辅,这是一种存续千年的文化。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动摇或转变,在人情世故中,将礼品作为主要手段,甚至直接把金钱作为谋取机会或取得捷径的手段。据我们的调查有22.7%的人认为“人情淡如水,不送大礼什么也办不了”,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涉及利益的事件时,礼品是必不可少的,反对此观点的仅为21.2%。这是一种冲击传统和法理社会的心理现象,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值得我们重视。

欲改善部分农民在此方面的心理缺陷,政府和农民应共同努力。作为农村工作者,在摸清这些农民的详细情况后,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改造违法心理,并从周围环境入手,营造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使其避免类似情境的发生,只有人人知法,人人懂法,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同时,农村工作者还应将农民的金钱观和人情观作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根据具体实际开展此项工作。

3、在处理干群矛盾时,感性成分较多,自我调节能力和村民自治能力偏低。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人占31.8%,反对的占43.9%,另有24.4%的人说不清,部分农民对领导权力的认识过于片面,且持消极态度。这种干群关系间的误解或利益关系直接影响着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的实现。另据调查,在历届村委会的选举中,不少村庄总是有一些人利用各种极不正当的手段,拉选票,争席位。例如:有些村个别人,自视宗族大,人口多,以强欺弱,拉选票;再如有些家富钱多的人,不惜用小恩小惠对那些私心重的人行贿,以金钱换选票,搞权钱交易。总体上看,这些虽属个别现象,但它对村庄的民主选举、实行村民自治的干扰却不能小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不能任其蔓延。否则,如果任其发展,多数农民初步形成的自主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将会受到严重的侵蚀,人们盼望的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由此可见,将缺乏自我组织能力的广大农民培养成具有自我意识、自我组织能力的新型农民,应当是各级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核心任务,而广大农民学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应当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发展目标,如果这项任务完不成,这个目标达不到,我们将无法解决乡村社会的民主与法制问题,也无法很好地实现全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也很难以达到。

4、生产合作意识淡薄,共富缺少利益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正朝着多品种、高品位的方向发展。正是在这种消费需求的驱动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为了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创造更大的利益财富,方便农业生产,农民生产者自发或在相关部门的倡导下先后成立了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得到了众多农民的欢迎和响应,纷纷入社发展。但是,从我们调查到的情况看,有部分农户未加入任何生产合作组织,虽然有些农户加入了此类组织,但因农户间找不到共同利益,未形成全行业的共同信仰,致使相互间存在戒心,特别是跨村跨镇的联合组织。结果是,联而不和,合而无力,使这个合作组织很难发挥作用。

上述问题的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这与在长期小农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有关。大家知道,在长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形成了两个根深蒂固的弱点。一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善分不善合。在发展的道路上,农民往往偏重于自己的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更难以看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因此就不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家庭、超家族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二是,利用血缘与情感维系的非市场的人情交换。许多人用人情关系,礼尚往来维持着一个非市场性质的物质与劳务交换网格。在这里,“人情”与“市场”虽然都承担着交往互惠功能,但在交换方式上,二者却有着不同的特征。前者凭的是亲情、义气,不计工本;后者讲的是公正、平等、互利、共赢。上面讲到的种种弊端是否与这两个弱点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仍值得我们深思。

对土地承包下的当代农民,要使他们自觉走新形势下的生产合作之路,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绝非朝夕之工。在这个过程中,除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和利益驱动之外,最根本的还是靠农民素质的提高。他们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洗刷已经过时的旧观念,更换新理念,与时俱进;农民还需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会按市场运作法则办事的本领,增强自主创新意识,适时调整经营方向和营售策略,做到进退有度;在处理合作者的利益纠纷时,要善于寻求共同利益,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共同信仰,做到合作共赢。这样,生产经营合作社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有了内在的动力。否则,如果单靠外力的推动,而无共同利益和共同信仰所促成的联合,要么形同虚设,要么半途而废,也就更谈不上农民的共同富裕了。

[1]高伟强.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的变迁[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6(1):35-40.

[2]高剑平、万锋锋.广西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及心理分析——以桂林、柳州、南宁、北海四市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4(3):54-56.

猜你喜欢
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农民这一年
农民进城
不要再折腾农民
农民需要什么就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