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2013年3月22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简称“CFDA”)挂牌成立。
在此前,媒体曾用一只布满裂纹的盘子,隐喻中国食品安全“多龙治水”的分段监管弊端和迫切需要改变的现实。
一年之后,这只圆盘上的裂纹,是否已经被改革的锔钉弥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这个新部门,能否满足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新期待?日前,记者走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追寻这个新部门一年来的足迹。
从分段管理到全程监管
物理变化背后的化学反应
据不完全统计,长期以来,我国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在分段监管模式下涉及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17个部门。因此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九龙治水”。
以豆芽菜的监管为例。2011年4月,沈阳市查获40吨“毒豆芽”, 市打假办会同公安、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就豆芽菜的监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 各监管部门均称“不归我管”。工商部门表示,这是对食品生产领域的监管,应该由质监局负责;质监部门表示,豆芽菜应认定为初级农产品,归农业主管部门监管;农业部门表示,豆芽菜不是初级农产品,是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品,不应由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监管。对此,《人民日报》发表以《4个大盖帽管不了1颗豆芽菜》为题的评论,指出多头监管往往是有利抢着管无利都不管。
同样是一颗豆芽菜,在2013年3月之后有了不同的命运。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改革使“九龙治水”格局变成了“一龙治水”。
然而,机构改革不只是部门合并、“1+1=2”这样简单的“物理变化”。与分段监管相比,全程监管、一个部门负责的优越性还在于更容易发现和治理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使得监管手段更加符合食品安全监管各个环节的特点和规律,催生了“1+1>2”的“化学反应”。
2013年,以“奶粉进药店”为标志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新政等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出台,掀开了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新的一页。在食品安全领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决定试点建立质量授权人制度、可追溯制度、诚信自律制度这“三项制度”,探索保证“舌尖上”安全的治本之策。
监管效能提高,是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带来的另一个“化学变化”。由于改革采取了国家“减法”、基层“加法”的改革思路,在国家层面整合职能、优化组合、理顺机制的同时,监管部门积极推进药品审评制度改革,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行政与技术部门事权,调整审评审批策略,扩大了改革的正效应。
坚守为民监管立场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要打几仗、打胜仗”,这是国务院领导对新成立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
5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等问题。专项行动中,全国检查保健食品企业近50万家次,立案1万多起,责令停产停业797家,吊销证照47家,移送公安部门违法案件468件,移送工商部门非法宣传案件3907件。
时隔仅两月,7月17日,CFDA在药品领域部署的首个重大行动,药品“两打两建”(以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生产、打击药品违法经营、加强药品生产经营规范建设和药品监管机制建设为主要内容)专项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2014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成四个调查组对北京、河南、广东、贵州、海南五省(市)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环节的美容机构进行暗访调查,并予以媒体曝光。
公开约谈地方政府,坚持“谁开办谁管理,谁受益谁负责”;不是闪躲媒体、畏惧曝光,而是主动联系、主动曝光。这是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理念在整治中最直观地反映,也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因为在监管实际中,还有个别地方的监管部门,打着服务地方经济增长的招牌,承担着招商引资的任务,有的还替企业跑审批、争取特殊政策,甚至有的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安全隐患,知而不报、知而不查,乃至捆绑在一起蒙混过关。而与媒体合作进行暗访的方式,则解决了监管执法中无法“一竿子插到底”的难题。
“在加强管理、严格规范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定力,坚守为民监管立场,只要是符合绝大多数群众利益的,只要是从长远来看对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的,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斩钉截铁地说。
为民监管,就要始终和群众站在一起。
在出台重大制度和监管措施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坚持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向群众问计求策,汇集了民智、增强了实效。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也成为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强作风建设的有力载体。教育活动中,该局出台的与作风建设相关的重要制度共达51项,改变了以往作风建设中“抓一抓就好点,不抓就反弹”的现象,也使得来自四个部门的队伍实现了较好融合,国家赋予的新职能实现了有序整合。
不做可怜的“农夫”
确保监管公正、独立、权威
农夫和蛇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各类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回顾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风雨历程,每每“折足”在监管与发展的关系上,这与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无关系。在幼年期、成长期的医药产业,需要更多的呵护、培育,这也让监管部门承担了一些不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让扶持产业发展凌驾于严格监管之上,付出了牺牲公众用药安全的惨痛代价。
监管与服务,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可回避的另一话题。过去的若干年里,庸俗的“服务观”带给监管部门的教训太沉痛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先厘清了“为谁服务、怎样服务”。2014年2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全国药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视频会,会上强调:“为谁服务,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要为合法企业服务,而不是为违法企业服务;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而不是为不正确的地方保护服务……”
不做可怜的“农夫”,不当“东郭先生”,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努力凝聚全系统共识,为公正、独立、权威地加强监管奠定思想基础。
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使用“最严”的表述,这既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整治食品药品安全的决心,也表明了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的严峻。
为了筑造“史上最严”食品药品安全大堤,《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食品药品标准正在加快修订;不合格食品召回、退市和销毁相关制度正在完善中,企业责任首付、强制保险、民事赔偿等新的监管制度正在探索建立。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研究学者菲利普·希尔茨曾经说:“美国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走了很多弯路,也带来了很多积重难返的问题……而中国现在是从草图开始构建一个新的系统,完全可以从美国100年的教训里吸取经验,建立一个正确的体系,少走我们的弯路。”
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年度的履职报告上,不难看出,监管理念正日渐清晰,监管步伐始终坚实有力。中国CFDA,正在为兑现保证公众“舌尖上的安全”这一郑重承诺而不懈努力着。
“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地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积小胜为大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