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为导向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及实践

2014-05-19 13:28薛东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大学英语实践

薛东岩

摘 要: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研究以应用为导向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及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新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分级教学的探索,以及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民办本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3-0173-02

一、引言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且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中一般要求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达到的目标。

在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形势下,由于高校连续扩招,原本招生竞争力就不强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不得不面对更加残酷的招生现实。为了生存,民办院校不得不牺牲招生质量以保证招生数量。因此,民办院校录取分数普遍比普通院校分数低,而相差的分数很大一部分都因英语成绩太低。如何在大学阶段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民办院校学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甚至较高要求,成为民办院校英语教师和学生面对的首要问题。

黑龙江东方学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本文主要是总结了黑龙江东方学院自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以及2009版《黑龙江东方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来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经验;针对学院所提出的创建“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二、大学英语改革的具体内容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

我院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后,除艺术和国际贸易的个别专业外,其他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一律为每周6学时,课程设置均为大学英语精读和听力两门课程。课程改革开始后,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在兼顾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的情况下,将教学计划调整为每周4学时和每周6学时两种。课程设置方面在原有的精读和听力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开设了口语课程。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通过对精读课程授课内容的扩充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解决了学生英语素质差异较大的问题;听力课程比重的加大,增加了学生语言输入并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加开设的口语课程,实践了学生所学,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适应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另外,为了使课程对当代大学生更具吸引力,引入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调整的同时,我们在理念上也进行了转变。以往我们大多是以期末一张试卷的成绩来判定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状况。调整后,我们将大学英语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增加到40%,并细化了平时成绩评分标准,以作业、笔记、出勤和课堂表现等为依据给定平时成绩,使学生注重日常积累,确保了英语学习的知识积累过程。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增加了英语口语考试,促进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2.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倡导“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教师指导下的语言输入,也有以学生为中心的输出,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通过对话、角色扮演、讲解名人轶事、课堂辩论和讨论等任务,学生获得了与他人交流、协调、合作的机会。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和应用语言知识与交际知识,调动学生运用和创造语言的潜在能力,发展语言实际应用能力[1]。

倡导“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作为组织者,科学、明确地给学生提供任务,并予以答疑解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交互式教学是目前西方所普遍采用和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仅有助于营造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通过组织成立自主学习互助小组,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设计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课堂小组活动,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2]。

倡导“情感式教学”。情感式教学是指教师要以满腔热忱和恰当的表情进行教学, 并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注意控制学生的情感, 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情感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喜欢英语教师而喜欢学习英语,完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3]。

倡导“过程式教学”。过程式教学就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校园到职场能力的转变,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就业人才的需求[4]。

3.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改革

教学质量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建立了系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把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两级督导、三级评教等形式。院级、教研部级两级督导组专家深入课堂听课,掌握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进行评教工作。为了更直观地掌握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每年组织两次学生网上评教,以此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反映,检验教师的教学情况。近三年学生评教“良好”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在2012年6月份国家教育部教学评估检查中,教研部三名青年教师被教育部专家听课,专家对教师的评价为:“课堂氛围好、学生调动好、教师仪表好”,对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通过调查问卷或网上测评的方式对每位英语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此保障体系能及时反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每学期学部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平时成绩记录册、教师作业批改情况等进行检查,保证了教学的连贯和统一性。完整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使得我院大学英语课程在学生中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对2011级学生进行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中,共收回有效调查表1 071份。其中很满意的有630人,占58.8%;满意的有340人,占31.8%;一般的有97人,占9%;不满意的有4人,占0.4%。总体上获得近90%的学生满意度。endprint

4.分级教学的探索

课程体系调整后,我们再次尝试英语分级教学。利用四、六级辅导班作为实验班,于2010—2011学年第一和第二学期,两次将全院经自愿报名选拔的近400名学生进行分级制,四、六级考试考前辅导,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成班级,因材施教,使得我院一直以来四、六级过级率低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通过总结经验,现已将其推广到日常课程当中。我们对2011级新生进行了分级分班教学,将其分为A、B两级,进行授课,预计A班过级率将达到60%,B班将达到30%以上。

5.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我们采取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下:(1)精读课程,使用普通教室(40人左右),以学生集中在课堂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导学,并结合课文组织相应的读、写、译练习,师生互动的授课形式为主。(2)听力课程,所有班级均使用多媒体语音室(40人左右),采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说学习系统、教材配套光盘进行听说语言技能训练的授课形式,但是只精讲教材中学生难掌握的部分,其余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课下自主学习。(3)口语课程,使用普通教室(40人左右),口语课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际的环境,是对读写课程的补充,弥补了精读课和听力课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不足,满足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需要。(4)网络自主学习,建立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实验室,学生课余时间上机自主学习,使用新视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及网上英语学习资源。教师事先布置任务、一段时间内检查验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学有所获。

三、应用效果

1.英语应用能力提高显著

通过完成各种形式的课后任务以及参与课上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听、说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学生逐渐了解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了与他人协作的意识。

2.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持续上升

我院连续两年进行了大学英语四级冲刺备考辅导,四级过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我院以往的各班过级率为20%左右,分级辅导后的四级过级率突破30%,其中有两个班达到50%和40%。近年来我院考研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一些专业考研率超过20%,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为考研英语成绩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延.试论“任务型教学”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92-94

[3]李广凤.交互式教学原则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60-62

[4]卢家楣.论情感性教学原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2):106-1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大学英语实践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