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河
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较快的、牢固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摆在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历经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探索发现,研究性学习对该问题的解决有良好的效果,就如何用该法破解生物教学中的难题做了大胆尝试。
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在于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因而教师的指导地位应从属于和服从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主要作用表现在:教师要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做出研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研究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以适当的“监控”手段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当研究出现偏差、陷人困难时,要及时予以指导。但教师的指导并不是发指令,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研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自行解决问题。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的体现越充分,研究的成果就越明显。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确立研究课题,自主地实施课题,自主地完成课题。教师干预过多,那就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二、重视研究性学习中的生成性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其涉及的面、时空的跨度都较大。开放性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生成性,而非预先性。当然任何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设性。如果缺少计划性,研究性学习往往会处于一个盲目的、效率低下的状况。此时,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及时调整,加强管理,使整个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和研究性材料的互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意义世界,会产生一些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领域发生兴趣,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价值观,这些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是无法预设和计划的,如果过分强调计划性就会泯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些非预设的生成性问题,充分肯定这些生成性主题产生的价值。
三、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编写出来的,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获取知识的工具,而且教材中所传授的知识和学习时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材料。同时,许多教材内容还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延伸。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却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突破教材资源的局限走向更广泛的课程资源,但有许多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仍然抓住教材不放,不敢冲破教材的束缚,这正是不足所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广大师生通过收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来加强对课题的研究。实际上,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既可以从风俗习惯、社区环境、自然风光等资料中搜集研究性学习素材,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我针对现在中学生近视眼发病率较高这一现状,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近视眼发病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通过在医院工作的亲属到医院请教有关专家;利用亲属开设眼镜店的便利条件进行随机调查访谈;甚至将学校档案中的体检表也利用起来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这些研究性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也培养了他们初步适应社会的各方面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意志品质。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满足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课内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内学习引发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和探索,从而延伸到社会,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去实践和创造。而学生在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能力、所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会很自然地迁移到学科教学中来,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所以,学会运用广泛的课程资源确实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四、研究的过程比研究结果更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追求研究成果作为一种学生的学习动万,并通过对成果的表达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有的教师为贪一时之功,使学生为展示、为得奖而研究,为追逐名利而急功近利。实际上,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做的课题或项目,其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在探究过程中所得到的体验和经验比其获得的结果更重要。例如,在针对“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状况”所开展的调查研究中,我要求学生走向社会搞调查,其中有个学生体会颇深,他说:“第一次遭到拒绝时,我并没有气馁,而是觉得在后面的调查访问中既要注意观察人的神态是高兴还是忧愁,还要选择好提问的时间,同时要大致判断这个人的文化程度。在仔细观察后,再做调查问卷就顺利多了。”学生的这种体验,不正是教师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的结果吗?谁又能否认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的提高不会对其终身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呢?
五、重视对课堂的动态活动设计
新课程中要不要重视落实基础环节?答案是肯定的。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静态思维,必须让书本上传授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得到更好地落实。研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实践和创新,而要实践就必须开展各项活动,也就是说让研究在活动中进行。因此,教师只有把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动起来,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研究经验,发挥研究才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中枯燥的学习环节设计为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研究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时,我让学生扮演缺乏某种维生素时人体出现的症状,以表演课的形式展示出来,以这种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愿望。但是,在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发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的,容易导致动手与动脑相脱节,且活动比较盲目,更没有体验和反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无效、无价值的形式化行为。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