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化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4-05-19 14:16李志华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城乡差距三农问题以人为本

李志华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城镇化建设确立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之一,使得城镇化问题比以往更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时机已经成熟,且意义重大,十分必要,但各地的城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城镇化;以人为本;三农问题;城乡差距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水平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对社会生产各种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组合的必然形式。世界城镇化历史表明,当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城镇化率超过30%时,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加速城镇化建设是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抉择。

(二)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一直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核心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而要致富农民就必须大量减少农民。只有靠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才能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从数据上看,城市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的3倍,一般来说,城镇化率每提高1倍,总需求增长1.2%,带动整个GDP0.4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至少可带动1万元的建设投资。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促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互为支撑。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促进扩大内需,转变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

(四)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城乡二元化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构建以大中城市为龙头、县级城市为主体、明星乡镇为补充的多点式城镇结构,统领区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布局,人力、物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内涵一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城镇化的中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让人在城镇中更好地进行生产生活,要让少年、中青年和老年等各类人群都能在城镇中找到生存空间。传统的城镇化在价值取向上是“以物为本”,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以至于出现了“空城”、“鬼城”现象。在“人造城镇”这一发展理念下,传统城镇化道路过度依赖资源投入,重发展数量而轻发展质量和效益,已经难以为继。

当前,一些城市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土地强征、房屋强拆,甚至造成了一些恶性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新型城镇化必须始终牢牢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一真正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百姓。这里面有两层寓意,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二是城镇的一切应当以人为核心,要牢固树立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

(二)新型城镇化的保障一体制机制改革

1、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国情复杂,区域差异大,户籍改革应充分考虑我国区域差异性、发展水平的差距性,不能简单搞一刀切,而是要分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首先,要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推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小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固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且享受城镇户口的所有待遇,这包括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其他大城市,考虑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其落户政策,合理控制规模。

其次,逐步取消城乡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划分方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推行居住证制度,破除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逐步剥离粘附在城镇户口的各种福利和保障,最终实现二者完全脱离。户籍制度改革是要让目前已经处在城里的2.6亿农民工以及未来还将陆续进城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能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终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

2、土地制度改革

农民要进城变成市民,自然离不开土地问题,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土地的节约利用。因为城镇化,城市建设用地要增加,但我国耕地要控制,所以一定要把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让土地节约利用。加大城镇内部闲置、废弃土地的再开发利用,通过复垦整理增加耕地,以高密度、集约化的用地模式,提高土地承载力,建设集约型城镇。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民的宅基地及房产流转,允许农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改革征地制度,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减小农民的城镇化成本。

土地制度的改革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完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作为关键要素,能否通过市场实现有效配置直接关系到城镇化的成功与否。只有从根源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扩大建设用地供给,减少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才能解决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城镇化而非“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角,是大量进城的农民,因此相应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应围绕这一群体进行全面调整,而这种调整要进行复杂的制度设计。

(三)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一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口聚集的前提,选择未来型持续成长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中一种广泛认可的模式。农民变身市民后,唯有乐业,才能安居。城镇化须有产业支撑,不能人为造城,防止城镇空心化,出现所谓的“空城”、“鬼城”。政府要创造条件,去推动产业发展,人口积聚,推动二者良性互动,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推进产城融合。

首先,要做好科学的产业规划。每个城市特点不同,应根据城市文化特色和产业优势来发展产业,不要过分依赖房地产,不要千城一面,盲目模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主要应当有市场规律来决定,政府应该提高产业规划水平。推进产城融合需要对区域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其中涉及到产业项目、生活设施、交通配套等各个方面。这种规划本身应该是多层次、综合性的,要满足综合需求。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而生产要素如何向城镇聚集是一个难题。资金、技术、人才、资本都在向高端城市聚集,要想推进城镇的建设,生产要素的聚集相当重要。可以通过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推动生产要素的聚集。产业园区模式应该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支撑方向。产业园区的城镇化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综合配套,结合现代服务产业,特别是消费服务产业的人本关联性,从而实现产业与城镇配套的双重效应。新型城镇化应以市场来做导向,以政府来做规划主导,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同步进行,引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确保当地农民和城市分散到这的市民,确保他们的幸福指数达到市民的水平。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立足国情,汲取国内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努力促进

“三化”协调发展。积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产城融合,促进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载体作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D].经济理.2010(9):1462-1467.

[2]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陶发展观察,2010(4):56--58.

[3]耿明斋.对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D].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l(4):l—4.

[4]王明瑞.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纵横,201l(11):57—58.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乡差距三农问题以人为本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报纸类媒体三农问题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拉近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