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杜桥第二小学,浙江 临海 317016)
2013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我校各个年级都使用了人教版的教材。六年级语文老师市里每年举行一次教材解读培训,经过六年的时间,已经培训了一轮。而一至五年级语文老师缺少指导,对新教材的把握不是很准确,特别是在习作教学方面。另外,教师对人教版的习作教学认识、理解不够到位,认为人教版的习作教材在指导学生习作不够细致、较为笼统,不像浙教版的习作教材,教材中往往有习作要求、习作内容和习作提示。教师对习作教学各个阶段训练的侧重点把握不准,导致习作指导充满随意性,普遍存在着随意拔高或者降低习作的要求,以致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没有一个层次性。特别是教师对于高段的习作要求与中段的习作要求较为模糊,中段的习作教学像高段的习作教学,而高段的习作教学仍停留在中段习作教学要求中徘徊。还有一些老师对习作目的性的认识产生了错位,让学生的习作失去了童真与童趣,制约了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发展。
基于以上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学期教务处将举行“同题分段”习作教学研讨活动。希冀能解决一些问题。
杜桥第二小学作为一个新建成的学校,学校有着很好的硬件设备和优质的师源,同时秉承了杜桥实验小学良好的教研精神和浓厚的教研氛围。此次“同题分段”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是上个学期杜桥实验小学举行的一次全市性的“看图习作”研讨活动的延续,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为本次活动作课的三位老师是经过年级段推荐,教务处审核,是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己教学思想的老师来承担。另外,本次活动将邀请台州市教研室小幼部主任省特级教师李彩娟老师参与指导、点评。
1.提高学校习作教学的整体水平,营造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
2.让教师认清不同年段习作教学训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习作指导以及学生习作的反馈、点评均应该体现年段的特点。
1.研讨会的准备:每个年段推荐一节习作课,每个年段推荐一个主评老师,语文老师做到“三个一”(即:每个老师在活动前撰写一篇习作教学小论文,每个老师备相应年段的一节作文课,每个老师撰写一篇听课反思)。组织者收集相关资料,印发给每位语文老师学习。
确定“磨课”时间:第十周星期四下午以及晚上,第十一周星期四。
参加“磨课”人员:校语文骨干老师。
2.研讨活动安排表(预设)
时间(12月3日)地点年段作课老师上午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一教学楼综合教室低段(二年级)中段(三年级)高段(五年级)金老师李老师马老师专家点评下午1:00-1:30 1:40-分组交流、讨论、总结分组汇报、
3.研讨活动分工:确定活动主持人,摄影、录像人员和后勤人员。
第一次“磨课”是在11月6日下午第一节课,按低中高年级进行,上课的时间用了一个下午。晚上7点到9点30分做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进行讨论。
1)本次磨课过程中发现可喜之处:二年级的课堂以小松鼠当导游来贯穿整个习作课堂教学,使整节课充满情趣,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能够把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实物图片与学生联想到的东西放在一起展示,给学生一种很强烈视觉的对比,学生学得情意盎然。五年级的马老师在习作前和反馈时都出示了“温馨提示”,即习作目标,让学生写时有目的,评价时有衡量标准。
2)不足之处:
(1)二、三年级的两位老师均没有在学生习作前和反馈时出示本次的习作目标。习作之前出示习作目标可以让学生围绕习作目标进行习作,使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防止学生在习作中漫无目的地写。教学反馈的时候出示本次习作目标,是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有一个可供检测的依据,有章可循。同时,习作目标也是老师对本次习作教学成效检测的一个参照。
(2)这三节课中有两节课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二年级的这节课中,让学生学习范文——《秋天的画》的环节应该放在学生写话之前,这样才能起到指导的作用。三年级的学习总分写法时,应该先指导学生总分段式的构段特点,再指导学生围绕总起句分几个方面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因此,老师在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时要斟酌。
(3)典型范例分析过程中,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欠到位。要使学生掌握习作的方法,习作指导尤为重要。让学生习得本次习作的方法,然后按照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在指导学生对范文剖析时,五年级这节课单一指导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结合习作目标,从习作的方法予以指导。
(4)学生写的内容太单调。深秋山林可写的东西很多。二年级老师就单单指导银杏树的叶子写作是否恰当?其实深秋的山林可写的何止银杏树树叶,还有许多的东西可写,比如小野果、小动物、小野花等等。但是,作为二年级,入校时间也就一年多一点,他们的语言贫乏,语言的规范性很差,甚至有些孩子连话都说不完整,更谈不上说几句具体完整的话。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如果把深秋山林里的都拿来说、写,岂不是没有学会走就想急于跑吗?“若无规矩何成方圆”?因此,参与研讨的老师都觉得还是确定以银杏树的叶子作为范例,把银杏树的叶子的颜色、形状、动态和落地的场景写具体了,连起来就成了几句通顺连贯的话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模仿写其他树叶。对低中段学生习作内容不贪多,但求指导要精一点。至于高年级的习作,可以让学生由“小”及“大”,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秋的习作方式,也可让有能力的学生从全局把握写出深秋山林的特点。
针对学生不了解深秋的山林,老师和学生不但要走近深秋的山林,更要走进深秋的山林,去感受浓浓的秋韵,感受大自然恩赐与我们绚丽斑斓的秋天。建议老师和学生去捡拾山林里的落叶,采撷山林里的小野果、小野花,用相机捕捉深秋山林的美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深秋的可爱之处,让学生着着实实地喜爱深秋山林的美景。另外,老师可以把这些捡拾到的叶、果、花,或者拍摄的风景照片,在课堂上适时的奖励给我们的孩子们,这对调节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将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低中段的学生,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言语上的鼓励外,还需要一些实物性的激励。
(5)“说习作”的形式要多样,面要广一点。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习作教学中也应如此。学生的“说习作”时要有不同的形式,纵观下午三节课,均以指名学生说为主,应该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这样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就相对较多,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较多。
本次教研最大的收获是:经过参研老师讨论后,制定了这三个年级的习作目标,习作内容和形式。
年段 训练目标 训练内容 形式低段1.喜欢观察和收集深秋树林的叶子。2.能将喜欢的树叶按颜色、形态写几句连贯具体的话。1.展示收集的树叶仔细观察,展开联想,用一两句话分别将树叶的颜色、形状、姿态以及落地时的场景说具体。2.能自主选择一种树叶写几句连贯、具体的话。3.能欣赏同学的好句子,并能指出不足。看图写话中段1.学习抓特点观察深秋的树林景物。2.能乐于将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下来,并与他人交流分享。3.能运用总分段式有条理、较具体地写一段话。1.能围绕总起句选择习作材料。2.能灵活地仿照例文,有条理、具体地写一段话。3.能围绕训练目标点评或修改他人和自己的习作。段式训练高段1.用心观察深秋的树林,感受大自然的美。2.能抓住树林的特点,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1.能通过回忆拓展内容,提炼习作主题。2.范文赏析,感悟写法,掌握写景抒情的一般规律。3.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能抓特点写具体,并能抒发喜爱之情。4.重点评点抒发真情的表达方式。命题习作
通过这张表,可以明确地看出不同年段的《深秋的山林》习作目标、训练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
第二次磨课时间是在一星期后的11月12日上午第二节课,仍然按低中高年级进行,下午第二、三两节课对这三节课进行讨论。
1)本次磨课收获。老师在制定习作目标上要有年段的意识,在采用的教学手段,习作指导的过程以及学生习作的反馈、点评均应该体现年段的特点。中低段的习作指导以“细线条”教学为主,对学生的习作方法以“扶”为主;高段的习作指导应以“粗线条”教学为主,不能“扶”得太多,在习作的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低中段的习作反馈要细致,可以把学生的习作放在实物展示台上进行修改,可以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讲解,包括学生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应及时改正。高段的反馈,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围绕习作目标进行适当的点评。但是,不管是哪个年段的习作反馈,都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的反馈才能算是有效的反馈,否则,就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2)不足之处。
(1)本次三节课均存在着习作指导时间过长,习作的时间与反馈的时间久不充裕,课堂效果不佳。一堂习作课,习作的指导的又必要的,它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前提。但是,习作的反馈与点评也不能“蜻蜓点水”,它们是向听课的老师和参与的学生展示本次习作成效的一个途径。若是反馈、点评做得不到位或者选取学生的选文做得不够“精”,那么就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成效。
(2)老师和学生没有准备充分。作为写景的习作教师和学生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所接触,才会对景物有所感受,这样写起来才会真实,才能够有感而发。比如二年级大多数学生在描写深秋时节银杏树叶子的颜色是用了“金黄色”一词,可是深秋时节的银杏树的叶子不只是的“金黄色”这一种,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嫩黄、鹅黄、黄绿色、浅黄色、黄中泛绿、深黄色等等。老师收集不同颜色的银树叶子,粘贴在白纸上,在课堂中放在实物展示台呈现给学生看,让学生说,这样学生就不会仅仅说出一种颜色——金黄色。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不但丰富学生“黄”这种颜色的词语,同时也能够反映深秋山林那种色彩斑斓的特点。但是上课的老师意识没有到位,两次都没有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在选择让学生写话的材料时,老师选择了黄栌叶、梧桐叶、槐树叶和枫叶作为学生习作的材料。总觉得这些树叶除了枫叶和枫叶,学生比较熟悉,对于其它的叶子,学生都比较的陌生。另外,可供学生选择的习作的内容也比较少。是否在课外对学生做一次调查,看看学生对那些树叶比较熟悉、比较感兴趣。然后老师再去山林里找些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叶子来,或者是实物,或者是照片,这样在课堂中呈现出来,学生在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习作的兴趣也会倍增。其他的两个年级授课的老师一样,要带学生去山林里实地的观察,让孩子们采摘树叶、小野果、小野花,让孩子与它们在一起拍些照片,再在课堂中展示出来,学生就会有兴趣,有感想,有想表达的欲望。
(3)课件做得不够精致。这三节课的课件中所展示的图片没有给学生一种很强的深秋时节的视觉的冲击。参加教研的老师建议是:在选择图片时,要突出深秋时节的时令特点。另外在图片的安排上要精心设计,要有所整合。比如三年级的老师设计的课件,在第一次试教时,我们就觉得课件上所找的图片太单调——只有落叶缤纷的树,没有充分反映深秋山林的特点。第二次试教时,有了树、花、果、小动物等,但是在展示过程中图片的安排杂乱无序。因此,我们觉得应该对图片进行分类,树、花、果和小动物要分类集中进行展示,这样让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同时与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以求课件在课堂上发挥最佳的效果。在图片的展示中,五年级的老师做得较为成功。马老师在课伊始,边放深秋时节的山林的风景图,边和着音乐进行解说,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受深秋山林的绚丽多彩和美不胜收的感受,使课堂一下子沉浸在浓浓的秋味之中。
虽然经过了由学校组织的两次研讨,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的时间不再统一组织研讨,让这三个老师自行安排时间,进行个别的试教、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教案做微调,并最后定型。
十二月初,学校正式举行了“同题分段”习作研讨活动,邀请了省特级教师李彩娟老师和省教坛新秀黄吉鸿老师做指导,同时也在镇中心校网站发布教研活动讯息,邀请了其他乡镇的一些老师前来参加教研活动。为此,这次历时一个多月的“同题分段”作文教研活动结束,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回溯本次教研活动的过程,简单总结如下:
1.发现问题,确定主题。(明确活动的缘由)
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收集相关资料,引发给老师,让老师撰写相关小论文,让老师备相关的课)
3.课堂实践,印证预设。(年级组内磨课,初定教案,校内进行磨课)
4.主题研讨,反思教学。(听课者写听课反思,执教者写上课反思)
5.及时总结,生成问题,继续研究。组织者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下阶段进行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