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

2014-05-18 12:28任醒华麦国钊黄俊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4期
关键词:经皮缺血性穴位

任醒华 麦国钊 黄俊杰

(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鹤山 529700)

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

任醒华 麦国钊 黄俊杰

(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鹤山 529700)

目的探讨研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其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运动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两项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能够显著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有效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生活能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性脑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在临床上以发病率、复发率及致残致死率均较高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该病起病急骤而病程发展极快,在很短时间内可对患者脑部组织造成不可逆性损伤,且损伤范围较广,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对其运动功能造成严重干扰,甚至可能威胁患者生命,临床治疗难度较高,易存在后遗症[1]。随着我国医学技术与治疗器械的不断进步,该病致死率已经呈现下降趋势,但致残率仍然较高,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及运动功能康复情况,以作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共有患者62例,34例男性与28例女性,年龄平均为(63.48±7.92)岁;对照组共有患者62例,33例男性与29例女性,年龄平均为(64.25±8.17)岁。对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具有可比性(P>0.05)。

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脑部影像学辅助检查均已确诊;排除合并有其他器官严重病损或功能障碍患者,颅内占位性病变或感染患者,认知障碍或意识障碍等无法有效交流患者等。本次实验前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实验内容,自愿参与,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醒脑静(10~20毫升/次,500 mL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等药物静脉滴注治疗,同时开展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使用电刺激治疗仪,共有4对棘状镀银电极分别插入不同穴位,第一对所选穴位是上肢曲池与肩髑、第二对选择穴位是上肢外关与手三里,第三对选择穴位是下肢的解溪与足三里,第四对选择穴位是下肢三阴交与血海,电刺激频率设置为4 Hz,强度设置为0~100 mA(根据患者的极限耐受量调整),30分/次、2次/天。所有患者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进行评估,使用统计学检验对比观察其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康复情况以及两组之间差异。日常生活能力评估使用改良MBI量表进行评分,评估内容包括大小便、入厕、穿衣、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移动、行走及上楼梯等10个项目,总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好、依赖性越低;低于20分判定为残疾,高于60分判定为基本生活自理,正常为满分100分[2]。运动功能评估使用FMB平衡功能量表进行评分,评估内容包括无支撑下坐位/站立、支撑下站立、健侧与患侧单腿站立及展翅反应等7个动作,每项动作不能完成记为0分、完全完成记为2分,总分值0~14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越好,分值低则表明其平衡功能仍有障碍[3]。

1.4 数据处理

对所得数据使用SPSS软件17.0版本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数据表示为,使用t检验,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P<0.05表明样本数据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临床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患者治疗后MBI评分与FMB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增高,且观察组该两项评分(58.84±15.73,9.74±1.62)明显高于对照组(48.94±14.58,8.15 ±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明样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程发展速度非常快,从起病开始短时间内即可对脑组织造成损伤,且损伤波及范围较大,对中枢运动神经的损伤多为不可逆性,同时也伴有对其他运动神经元的侵犯,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伤害极大,严重降低了患者躯体运动功能,而运动功能作为人体主要功能之一,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个人卫生、保健运动等各项基础动作的基础。

因此该病常会导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能力低下,生活质量严重降低,患者及其家庭需要担负较大的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国内外学者对该病临床治疗的普遍观点是在发病早期即开始实施康复治疗,通常可以在发病第1~3 d内进行系统性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出现[4]。

在中医认识中该病属于“中风”范畴,其病在脑,而与心肝脾肾等各处相通,病机多为阴阳失调而使气血逆乱,导致上冲于脑引发病症[5]。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是将穴位针灸与经皮电刺激相结合,广泛的在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中应用,其穴位选择多为阳明经穴,上肢以阳经穴为主、下肢以阴经穴为主。该方法使用低频脉冲电流通过皮肤对机体进行电刺激,以使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提高肌张力,促进关节有效活动,首先恢复主动肌肉,而后通过对拮抗肌群刺激收缩对主动肌痉挛产生抑制作用,综合性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如选择三角肌、前臂肌后群与胫前肌等运动点附近的穴位,能够促使肘伸、腕背伸、肩外展、足背屈等相应的运动。

本文作者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通过对其治疗前后临床情况的观察发现,实施电刺激治疗后患者的生理活动能力与运动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其MBI评分与FMB评分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说明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能够显著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有效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1] 张恒利.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25-426.

[2] 张恒利.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75-1476.

[3] 邓小湘,蒋雯,王君等.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网络连接的变化[J].磁共振成像, 2010,1(1):11-14.

[4] 张恒利.血栓通注射液联合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78-279.

[5] 谢仁明,陈红霞,谢雁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致残结局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9):1175-1180.

R743.3

B

1671-8194(2014)24-0190-02

猜你喜欢
经皮缺血性穴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夏季穴位养心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