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公告(二)
审(认)定通过品种简介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4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高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川谷A×宝恢91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0.2 d,比对照Ⅱ优838长 2.1 d。株高 116.0 cm,穗长26.1 cm,有效穗数14.5万穗/667 m2,每穗总粒数175.2粒,结实率79.0%,千粒重31.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3%,长宽比2.8,垩白粒率52.0%,垩白度 10.5%,胶稠度82 mm,直链淀粉含量22.6%。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03.2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610.2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5.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06.7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6.2%。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29.2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9.3%。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②秧龄35~40 d,大田栽插株行距 16.7 cm×20.0 cm或16.7 cm×23.3 cm。③科学施肥,底追并重。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迟速结合、多元配合,稳氮、增磷、增钾,底肥60%、分蘖肥30%、穗粒肥10%;该品种对氮肥较为敏感,在氮肥用量过大的情况下叶片偏大且易披垂,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④水管理坚持“平水移栽活棵、掌水护秧保苗、薄露发根促蘖、够苗轻晒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排水落干促熟”的原则,抽穗至灌浆期断水不宜过早。⑤注意防治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5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18A×泸恢22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3 d,比对照II优838短 0.8 d。株高 110.9 cm,穗长25.3 cm,有效穗数14.7万穗/667 m2,每穗总粒数 183.6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9.7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较差;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1%,长宽比3.0,垩白粒率25.0%,垩白度5.0%,胶稠度81 mm,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90.5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611.4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6.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01.0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5.2%。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12.8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早播,稀播培育壮秧,用种量1~1.25 kg/667 m2。②适时早栽,秧龄35~40 d,插1万~1.5万穴/667 m2,每穴插2粒谷苗,基本苗4万~5万/667 m2。③按照“前促中稳后保”的原则施肥,施纯氮10~13 kg/667 m2、五氧化二磷8 kg/667 m2、氧化钾8~10 kg/667 m2、硫酸锌1 kg/667 m2,磷、锌肥全部用作底肥,氮肥的60%作底肥、20%作分蘖肥、20%作穗粒肥;钾肥的70%作底肥、30%作拔节肥;提倡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或复混肥。④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6
选育单位: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健645A×黔恢138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7 d,比对照Ⅱ优838长1.7 d。株高112.5 cm,有效穗数15.5万穗/667 m2,穗长24.8 cm,每穗总粒数176.4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7.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差。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2.5,垩白粒率27.0%,垩白度6.0%,胶稠度81 mm,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9.2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598.1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4.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93.6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4.3%。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14.6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早播,秧龄35 d左右。②栽插1.2万穴/667 m2,基本苗8万/667 m2左右。③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及孕穗期肥,增施钾肥,忌重施氮肥。④前期浅水管理,灌浆期干湿交替,后期不能断水过早,湿润到成熟。⑤强氯精浸种,始穗期和齐穗期注意防治稻瘟病,并及时防治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内香6A×蜀恢49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8.2 d,比对照II优838短0.6 d。株高106.7 cm,穗长26.0 cm,有效穗数14.7万穗/667 m2,每穗总粒数173.2粒,结实率81.9%,千粒重30.9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差。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8%,长宽比2.8,垩白粒率31.0%,垩白度3.3%,胶稠度80 mm,直链淀粉含量15.5%。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9.8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6%;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619.6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5.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04.7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5.4%。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99.8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②秧龄35~40 d移栽,栽插1.5万穴/667 m2左右,每穴插2粒谷苗。③配方施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施纯氮10~12 kg/667 m2,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底肥占70%、追肥占30%。④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⑤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8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58S×9311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0.8 d,比对照Ⅱ优838长2.6 d。株高108.2 cm,穗长24.7 cm,有效穗数15.8万穗/667 m2,每穗总粒数 181.2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6.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2%,长宽比 2.8,垩白粒率29.0%,垩白度 4.3%,胶稠度80 mm,直链淀粉含量17.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62.7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7%;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602.4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3.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2.5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2.6%。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19.5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播种,大田用种量为1~1.5 kg/667 m2。②插1.1万~1.3万穴/667 m2、基本苗6万~7万/667 m2。③中等偏上肥力水平地块栽培,施肥以基肥、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穗粒肥。④水分管理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⑤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072号,该品种还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