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4-05-16 06:13刘建华殷莉莉
关键词:辽宁人力资源素质

刘建华,殷莉莉

(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一、人力资源素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素质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这三大要素,而人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并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条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国家的国力强弱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江泽民也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提高人口素质是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用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比作一个GDP的分子式的话,减少分母固然可以增大分值,扩大分子—提高人口素质,同样也可以增大分值,而且在人口基数不易改变的情况下更为有效。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决定性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单纯依靠有形要素投入转到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也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知识、智力和人才的支持。

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一方面,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转变为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的转变,因此,提高人口素质,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加速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是技术进步的保证。在众多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中,最深层次的还是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不但可以使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发生质的变化,促进生产发展,还可以提高科技人员的创造力,进而不断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从而使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支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任务措施。这对辽宁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了更迫切的要求,关系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进程。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与素质提升对实现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2010年,辽宁省全年生产总值18 278.3亿元,环比增长了14.1%。然而,经济增长仍然是主要依靠固定资产的投入,经济效益较低且耗能较大。提升辽宁人力资源素质,将会使辽宁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次,当前辽宁正面临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工业整体水平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提升辽宁人力资源素质能够使人力资源结构向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政策进行梯度转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再次,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辽宁人才流失与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而且能够促进科技进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科技成果,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借国家重振东北重工业基地之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重塑辽宁在全国的“龙头老大”地位。

总之,加快辽宁人力资源整体性开发,全面提升辽宁人力资源素质,能够使辽宁从根本上消除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奠定坚实基础。

二、辽宁人力资源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辽宁人力资源现状

在党中央大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导下,辽宁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向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人力资源的结构实现了由传统型向发展型的转变。目前,辽宁人力资源现状有如下特点:

1.辽宁人力资源数量不断提高

辽宁省是重工业发展基地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人力资源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2005—2009年的辽宁省就业人数分别为2 120.3万人,2 128.1万人,2 180.7万人,2 198.2万人和2 277.1万人,2009年比2005年就业人数提高156.8万人。由此可见,尽管每年就业人数增长幅度不大,但仍保持增长趋势。因此,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经济的阔步发展,辽宁人力资源数量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2.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稳步提高

近年来,国家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辽宁中、高等教育也随之得到较快的发展。2008年,辽宁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比1990年同期增长12.8%;中学生所占比例增长9.3%,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增加使得辽宁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辽宁的科学、文化、卫生保健事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都促进了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见表1)。

表1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数变化情况

3.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力资源后备力量不足

计划生育政策在辽宁取得的成效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重大转变,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非平滑的阶梯型改变,2000—2015年,我省少儿人口(0—14岁)、青年人口(15—34岁)和壮年人口(35—44岁)的数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中年人口(45—54岁)、老年劳动力人口(55—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数据由“六普”数据推算得出)。这对调整学前和中小学教育及高等院校教育规模、合理安排就业、健全老年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见表2)

表2 2000-2015年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状况 单位:万人

少儿人口的减少,将直接影响辽宁未来几年的教育规模,也意味着劳动力后备力量的减少。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会导致未来我省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老龄化趋势的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也将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社会经济发展内涵层面来说,由人口结构问题带来的教育、劳动力供需、老年人口养老等问题,可能更繁杂。

4.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分布多集中在第三产业

辽宁省现有人力资源在产业分布和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与经济社会的需求不完全相适应。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之一,行业多集中在传统重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由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多。

由表3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已远远超过第一、二产业,而适应振兴辽宁省老工业基地需要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却较缺乏。

表3 2005-2009年就业基本情况 单位:万人

5.人力资源利用率较低,就业压力严重

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的影响,我省下岗失业现象严重,高规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资本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据统计,辽宁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辽宁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3424.3万人,占总人口的78.27%,比2000年“五普”增加311万人,提高了3.83个百分点。但可提供的工作岗位却无法满足现有的劳动人群,就业压力严重。

总之,辽宁人力资源目前的这些状况对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来说是极不相称的,因而亟待解决。

(二)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现状成因分析

为研究辽宁人力资源素质成因,笔者随机抽取800人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分布为学生、职员、教师、公务员等,剔除无效问卷12份,得到有效问卷788份,有效率为97.25%。利用SPSS18.0对问卷中的备选因素做因子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由于KMO值为0.823>0.7,且巴特利特球形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5,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旋转成份矩阵中可以看出,因子1对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状况与文化水平、家庭成员的性格修养、个人先天因素有较大影响,反映的是家庭因素影响;因子2对社会的职业观念、社会的文化传统、社会的教育观念有影响,反映的是社会因素;因子3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地区的职业教育状况、政府对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视程度有影响,反映的是政府因素;因子4对企业的薪酬福利水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完善、自我学习观念有影响,反映的是企业因素;因子5对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影响,反映的是区域因素。因此,辽宁人力资源素质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外部环境影响

宏观环境中的很多方面与辽宁人力资源的素质有极大的关系,并对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

旋转成份矩阵a

第一,社会观念包括社会的职业观念、社会的文化传统、社会的教育观念等,这些对人力资源素质有很大影响。一个社会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就能给人民带来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民素质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辽宁人力资源素质受到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计划生育实施效果尤为显著,导致后备力量不足,造成辽宁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会影响辽宁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教育投入不足会严重制约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第三,辽宁的第二产业正在振兴的起步阶段,但相关人力资源比较匮乏,近三年来,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的人才流出4.7565万人,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却有大量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因此造成了辽宁人力资源利用率低,就业压力大的现状。

2.内部环境的影响

首先,企业的薪酬福利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其次,家庭因素对人力资源素质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状况、性格修养都对这个家庭的就业人员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从而对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水平产生一定的作用。

3.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一些个人因素也不能忽视,如个人的先天因素(遗传基因)、个人教育程度、自我学习观念等。

三、国内外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经验

(一)美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经验

美国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发源地,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管理经验。美国政府主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有以下方面:

1.重视各层次教育,整体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随着历届政府多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美国政府在教育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系统、务实的政策。除正规教育外,美国政府还把继续教育放在战略地位,并从法律层面上保障继续教育的发展。美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远远高于其国民收入对教育的投入。

2.政府将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创新进行有机结合

美国政府在创新制度上更多的是间接介入,政府对大学研究提供的资助与各职能机构紧密结合,如国立卫生研究院是大学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资助者,国防部和能源部是大学相关领域资助的主要来源。政府还专门成立了调查研究社会需要的机构,以促进大学、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人员的相互交流。

3.政府建立了全方位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评估及素质测评体系

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的人力资源交流服务方式主要是由美国人事署下属的联邦政府工作信息中心提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信息中心免费为社会公布招聘信息,为寻找工作的人提供参考,该系统覆盖面广,功能齐全。

美国人力素质测评是由专门的机构承担的。测评项目和标准是由测评中心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层次管理人员协商确定,并只对客户负责,因而其测试过程是科学的,测试结果符合用人单位高层次人员的主观要求。

4.移民政策开放,确立了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资源引进策略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可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弥补了美国经济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中人力资源的不足。同时,美国政府通过留学生教育政策将留美学生作为美国人才的后备力量。通过相关政策引进大量外籍科技人才,使美国人力资源素质得到快速提升,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原动力。

5.人力资源体制完善,促进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

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体制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如职能分工专业化,实现高度的专业化和制度化;人员配置市场化;激励手段多样化;员工培训经常化。完备的人力资源体制要求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源素质与之相匹配,从而促进美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日本的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经验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处于复苏与高速发展阶段形成的,有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1.推出早期退职优待制、能力工资制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许多实行终身雇佣制的企业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劳动力“过剩雇佣”,于是企业开始改革,推出早期退职优待制、能力工资制。这种改革有利于减缓企业劳动力过剩的压力,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效能,而且能够促使员工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环境,从而普遍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2.长期重视对员工教育培训

日本企业把员工培训看成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和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新员工还是已经上岗的员工,都需要接受教育培训。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强调技术传授,又注重员工品德和敬业精神的培育。在员工不断的培训与学习中,日本的人力资源素质得到了显著且全面的提升。

3.倡导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主张自下向上的集团决策

员工通过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方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让其感受个人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从而促进自我素质的不断提升。

4.重视软环境建设

日本企业尤其注重员工的“感情投入”,尽可能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盛田昭夫认为,企业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培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在组织内创造一种家庭式情感氛围,培养企业与员工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良好的软环境下员工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素质,从而使日本的人力资源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5.重视建立福利制度及其设施建设。

企业尽力实现员工利益,让员工感受工作的快乐,获得从属于组织的集团意识、与企业同甘共苦的一体感等,让员工在工作的同时毫无后顾之忧地提升自身修养,最终使企业成为一种超越经济动机的社会结合体。

(三)国内各地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经验

1.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国内各地在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政策与措施中,都提倡大力发展教育,如湖南省在提升其人力资源素质的实践中提倡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提升体系;河北省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教育结构,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可以看出,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必要途径之一。

2.政府对人力资源政策支持的完善。

各地政府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方面的各项制度,如人才考核激励政策、人才流动政策、人才职称政策、人才工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及人才使用政策。不断从制度上完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为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逐渐确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我国很多地方意识到要建立全面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制就必须着力解决人力资源开放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运作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全面研究和学习我国市场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等政策,使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贷的收益逐步提高,从而真正走出了一条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4.推进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改革

很多地方政府都在从根本上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严重的人力资源配置失调现象,逐渐改变以往那种劳动力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转变职能,让企业和劳动者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激励和压力下活跃起来,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自身的潜能,扩大就业数量,提高就业质量,从而使当地的人力资源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5.广开渠道,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国内很多地方都利用当地优势,出台各种政策,大力引进并留住高素质人才,使得当地人力资源素质得到了快速而全面的提升。例如,河北省在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方面,利用当地地理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吸引并留住人才,其区域内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较快。

四、辽宁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政府在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正确认识辽宁人力资源现状,借鉴国内外可用经验,建立适合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科学机制。

首先,政府应努力创造和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允许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人力资源流动阻力;另一方面,政府必须转变“官本位”,“重国有、轻民企”,“大锅饭”等僵化观念,从而实现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升。

其次,加大教育投入,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虽然辽宁经济实力和财力不足,但在教育上应尽可能增加经济支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教育设施建设,从而提升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水平,为辽宁培养急需的人力资源和顶尖人才提供经济支持。

再次,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当前辽宁正面临着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业整体水平的新形势。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应遵循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政策进行梯度转移。同时要站在知识经济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高度,优化人才资源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最后,加大社会保险及医疗保健投入,提高健康人口存量。为吸引高素质人才,避免人力资源大量流失,应加大对社会保险及医疗保健的投入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辽宁人力资源的健康素质,也可以确保优秀人才在辽宁获得期望的福利保障,从而提升辽宁人力资源总体素质。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输出人才的直接场所,其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辽宁的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学生素质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三)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应根据其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结合员工培训需求,制定出适合员工发展的培训计划。并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定期开展能提高员工素质的培训课程。而且,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鼓励员工参加各种技能鉴定、职称评定考试,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其次,企业应从招聘源头把好人力资源的素质关,尽量吸引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并制定符合本企业文化的员工晋升模式,关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还应制定并实施适合自身发展的绩效考核办法,来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再次,企业应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鼓励员工参与公司治理。

(四)其他层面

辽宁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需要由每个家庭、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成员及个人的素质。首先,家庭应加大对子女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养成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其次,个人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总之,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辽宁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才会得以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转变,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1]Vilmant Kumpikait.Human Resource Training Evaluation,Engineering Economics,2007,5(6):29.

[2]王宇,焦建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05(18):31-39.

[3]熊治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14):224-225.

[4]王敏.美国的人才培养和留用[J].人才开发,2005(8):3-34.

[5]刘艳琴.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优化河北产业结构的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0(16):84.

[6]李敬.论人力资源素质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160-161.

[7]王德全.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08(4):11.

[8]崔玉波,陈万明.关于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7):25-27.

[9]崔学华.基于职业教育视角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2):171-172.

【责任编辑 李 菁】

猜你喜欢
辽宁人力资源素质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辽宁舰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