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病与能源局

2014-05-15 00:27赵夙岚
看世界 2014年9期
关键词:荷兰天然气石油

赵夙岚

某方面突出的优势,有可能会间接成为整体大问题的“始作俑者”。一个人有可能如此,一个国家更有可能如此。在不知不觉中,曾经的绚烂可能成为尾大不掉的积弊。

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可谓此类现象的一个代指与象征。一般而言,它指一国的初级产品产业极为繁荣而使得资本与劳动力倾向于此产业,间接削弱了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导致其他产业凋敝的现象;上世纪50年代起,荷兰全力发展石油与天然气,经济发展曾盛极一时,但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出现通货膨胀上升、制造业产品出口下降、失业率增加等经济恶化现象,而由于经济增长时期大幅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负担对政府财政形成巨大压力,财政赤字也随之急遽增加。1982年,两位研究人员W.M.Corden和J.Peter Neary将这种综合性的连锁反应命名为“荷兰病”。

荷兰病首先当然是国家发展方向上的一种病态。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本期话题作者程蒙已列出了许多案例,这些国家都在不知不觉中,因为一种优势发挥到极致而陷入到某种难以脱身的困境。连一直强势坚持发展俄罗斯资源比较优势的普京,也已在不同场合表达俄罗斯可能罹患“荷兰病”的担忧。他也确实应该担忧。

能源是国家策略的一把双刃剑。国家政策若对此一味倚重,即便自身在资源方面颇具优势,也可能陷入“荷兰病”;若本身缺少自然资源,进口成本必定颇高,也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在这方面,美国可谓“长袖善舞”,它已将能源牌打得风生水起。今年3月美国已宣布向欧洲直接供应天然气。质高价优的能源产品,令美国有望摆脱困扰其数年的次贷危机后遗症,美国经济企稳也因此指日可待。

一切皆非偶然。“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此语可谓美国多年以来能源战略的真实写照。稍稍看一下世界地图,就可发现,基本上只要产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能源较多的地方,都曾见或可见美军或美舰的身影。每一次美国都要找一个颇具理想主义情怀、以一副解救天下苍生的理由出兵或出手,实际上打的多是能源的主意;哪怕实在没理由可找的乌干达,也要派上一小支军队去“路过”一下,以实现“能源布局”。

除了军队的“力挺”之外,美国对于世界能源的定价权也是毫不放松。一旦占据了“定价”这个制高点,其他国家也就只有陪玩的份,一不小心就要付出大价钱。此外,美国还占据了能源的舆论制高点。记得前些年的“玉米炼油”把戏么?甚嚣尘上的“玉米可以炼出石油”的科研成果,让美国主导的玉米地遍地开花,结果不仅成本颇高,还导致了全球粮食价上扬,差一点就酿成了危机。此事不仅丝毫没有损害美国的利益,也几乎没什么人提出质疑,美国还趁此机会将全球粮食市场洗了一遍牌。

与美国相较,中国在能源战略上屡现短板。从去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过于依赖煤炭,使得能效较低之外对环境也造成较大损害;对于全球能源价格体系的制定全无参与权等等。而且,由于中国国内石油天然气的消费价格远远高于国际水平,大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也会对制造业及其出口形成一定的成本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在能源问题上已经进入美国苦心孤诣布下的一个“局”,处处被动、受制于人。

不过,尽管疑似“入局”,你不能说中国在能源方面染上了“荷兰病”。如果说,偏执是一种病,惯性思维是一种病,无视多元环境走单一的路是一种病,抱残守缺是一种病,片面及过分抱守单一优势也是一种病。凡此种种,都可以称得上是荷兰病的某种侧影。个人认为,中国的“侧影”则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过于倚重房地产业。若企业投身房地产业而非制造业成风,也很可能让资源实现“错配”,引发另一种异曲同工的“荷兰病”。

荷兰病与其说是一种“病”,不如说是一种很难避免的社会现象,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等等,都难以高明到完全免疫。能做的,也只是“慎思而后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荷兰天然气石油
凡·高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中俄东线 天然气管道正式进入中国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石油PK太阳能
枷锁 ——阿伦德(荷兰)▲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五名索马里海盗被引渡至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