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200 多年的历史里,海南岛中举者近600人,登进士者60 多人,其中,琼山一地即占40 多人。更奇特的是,耿介、清廉等性格特征,也成为这些进士、举人们身上共有的标签。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的海瑞故居近旁,薛远、邢宥、王佐、廖纪、钟芳、唐胄等十大廉吏的画像昂然而立。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明代贪腐的官员当中的确没有任何一个是海南籍的,海南官员基本上都是官清如洗的“穷人”。
对于明代海南盛产清官的原因,要从多方面来探究。首先,从地理条件来讲,海南作为热带岛屿,因为生活压力小,所以这里的人竞争意识不强,所谓“无欲则刚”,在海南成长起来的人往往对物质需求没有太强烈的欲望,因而容易坚守清廉的品格。
而且,明代海南清官现象和唐宋的贬官文化一脉相承。贬官大多清廉耿直,因而才受到官场的排挤而被贬至海南。因为海南的“学术圈”环境单一,不像中原那样包罗万象,所以,这些贬官所开创的学风可以在海南“无干扰”地传承下来。
其次,海南方言中原人很难听懂,当海南人考取功名北上为官之后,发现因为交流问题,想和大家打成一片相当困难,由于语言障碍,所以难以融入当地官场。这一方面有助于海南官员“保持本色”,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明白:既然难以靠人际打开局面,就只有清正廉明、不给他人任何把柄,才能在官场立足。
明代海南的书院学塾大大发展,但是和内陆发达地区相比,教育资源仍显不足。于是,求学心切的海南士子往往会冒险渡海、不远万里北上求学。通过“忍饥读书、冒死求学”的个人奋斗才当了官,而不是依赖裙带关系轻松入仕,这既让海南士子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坚守法纪不贪不腐,也让他们对穷苦大众多了同情之心,敢于为民请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