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贞奎
猪传染性胃肠炎又称幼猪的胃肠炎,是冠状病毒科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患病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为特征。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断奶以后各阶段猪感染常呈良性经过,发病后症状轻,并产生免疫力,但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降低。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天气寒冷,猪应激能力差,是该病多发季节。
一、流行形式
1.贮存宿主:经临床统计,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贮存宿主至少有四种。病毒扩散呈亚临床症状的猪场,如育肥猪场或不断有新生仔猪的猪场,病毒可持续存在,一旦到了发病的适应季节,即可引起本病的爆发;经狗、猫、苍蝇等带毒、排毒,机械的传播本病;带毒猪或发病猪通过鼻内分泌物、粪便、乳汁排毒,传播本病;感染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动物尸体、血液和屠宰后的废弃物可将病毒传入猪群。
2.流行形式:根据不同年龄猪的易感性,猪传染性胃肠炎可呈三种流行形式。
流行性:对于易感的猪群,当病毒入侵之后,常常会迅速导致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尤其在冬季,天气寒冷,猪应激能力差,是该病多发季节,大多数猪表现不同程度的临诊症状。
地方流行性:局限于经常有仔猪出生的猪场或不断增加易感猪如肥育猪的猪场中,虽然仔猪能从免疫后或从母猪乳汁中获得被动免疫,但受到时间和免疫能力的限制,当病毒感染力超过猪的免疫力时,猪将会受到感染。所以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能长期存在于这些猪群中。
周期性流行:常发生于病毒重新侵入有免疫母猪的猪场,由于前一冬季被感染猪在夏天或秋天已被屠宰,新进的架子猪和出栏猪便成为易感猪。
二、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5~18小时,有时2~3天,传播迅速,数日内波及全群,仔猪发病后往往表现为严重脱水而死亡。一般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小时会出现呕吐,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体重迅速下降,仔猪明显脱水,发病2~7天死亡,死亡率达100%;在2~3周龄的仔猪,死亡率在10%左右。断乳猪感染后2~4天发病,表现水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在5~8天后腹泻停止,极少死亡,但体重下降,常表现发育不良,成为僵猪。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反复感染,症状较重,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也有些哺乳母猪不表现临诊症状。
三、机理病理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入侵机体,病毒经口咽、食管、胃进入消化道,在小肠上皮细胞发生感染,导致空肠和回肠的绒毛显著萎缩。感染的上皮细胞受到破坏脱落,破坏了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功能,使肠道水解乳糖和吸收其他营养成分的功能下降,肠腔内高渗,导致严重腹泻脱水。病毒经鼻腔进入呼吸道,在鼻黏膜和肺中增殖,然后经血液进入小肠。
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从胃到直肠可见程度不一的卡他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心、肺、肾未见明显的病理肉眼病变。
四、防治方法
气温骤然变化和带毒猪排毒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脱水和电解质丢失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因素。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哺乳猪舍温度达到要求;免疫接种,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经后海穴(也叫交巢穴,位于肛门上、尾根下的凹陷处正中)注射妊娠母猪,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被动免疫,免疫期可维持到断奶后7天。
2.治疗
发生该病时,立即将病猪与健康母猪和未感染的仔猪隔离饲养,以确保仔猪免受感染。圈舍、用具清扫干净,并用草木灰水或碱水消毒,避免病原扩散。由于本病无特效药治疗,经临床试验,可用下列药物对症治疗,控制继发感染:
肌肉注射:硫酸小檗碱注射液(0.15~0.2毫升/千克体重)+烟酸诺氟沙星注射液(0.15~0.2毫升/千克体重)混合肌肉注射,收敛止泻;另一侧注射樟脑磺酸钠注射液(0.15~0.2毫升/千克体重)+维生素C注射液(0.15~0.2毫升/千克体重)+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10毫克),强心,维护心脏功能,提高猪的抗应激能力。每天2次,连用3~5天。
口服给药:脱水严重者,用人工补液盐+电解多维稀释成1%~2%的溶液给患猪自由饮用,以补充水分,维护电解质平衡。
混饲给药:饲料中添加白龙散(100千克饲料加200克)+硫酸粘杆菌素粉(100千克饲料加100克),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