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艾
(四川省资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资阳 641300)
烧伤是临床常见创伤疾病之一,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更是疾不可为,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均造成不同的外貌和功能损伤,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我国人群中有500万-1000万被烧伤的人[1]。随着大面积烧伤患者治愈率不断提高,这一问题日益突出[2]。现将本文中3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瘢痕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来源于本院2007年7月至2013年12月共诊治的3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其中男性为20例,女性为18例,年龄为23岁~78岁,平均年龄为(50.5±4.5)岁,其中9例患者为煤气烧伤,12例患者为高压电弧烧伤,17例患者为热水蒸汽烧伤,深Ⅱ-Ⅲ度。烧伤面积为50%-70%的患者为23例,烧伤面积为71%-80%的患者为10例,烧伤面积81%以上的为5例。文中所有患者均无瘢痕体质病史。
采用加压治疗法、手术治疗法、梅花针刺法等综合疗法对48例病人进行综合治疗,其中加压治疗、手术治疗法按照文献[3]进行临床常规治疗。
加压包扎法:患者创面愈合后,给予体形套进行加压治疗,同时给予去炎舒松A药物进行注射,加压时应给予3~6个月的持续时间。
手术方法:将瘢痕增生的部位作为手术区域,手术切除瘢痕处后,严密进行创面止血,如深部暴露的组织,肌腱、血管、骨骼等,可行瘢痕皮瓣移植术进行修复工作。
梅花针刺法:患者采用常规消毒,行局麻或者全麻下,利用七星梅花针,采用高压灭菌,将针尖部对准瘢痕部位,利用手腕的弹力将针尖垂直的叩打在瘢痕组织上,深度为2~3mm,均匀叩击瘢痕表面,使用盐水纱布去除血液后,进行无菌加压包扎,每两周行一次治疗,共为六个月治疗时间。
观察患者的疼痛、瘙痒持续时间进行疗效评价。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文中38例大面积烧伤瘢痕增生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其疼痛、瘙痒症状均明显消失或减轻。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持续时间与治疗前后患者瘙痒时间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疼痛持续时间与瘙痒持续时间分析对比
文中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大面积的烧伤不是一种单纯的局部损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想而知瘢痕是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必然结果,是临床较为棘手的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影响人的美观。文中通过3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发现在临床治疗3个月时,患者的瘢痕增生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其颜色逐渐变为暗红色,部分患者呈褐色,临床症状如疼痛、瘙痒基本消失;临床治疗半年后,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仅仅表现为患者单纯的凹凸面,皮肤较为毛糙。临床治疗烧伤以及预防瘢痕增生患者,应积极的处理瘢痕创面及疼痛瘙痒等症状,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疤痕增生的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我们可以给予局部无刺激性的皮质激素软膏进行外用,如地塞米松软膏等。如有明显瘙痒患者,可给予抗组胺类药物进行服用。瘙痒严重者,可给予冰水冷敷,每小时进行一次,每次给予10min。
大面积烧伤患者后期的瘢痕修复治疗。以往采用瘢痕表皮回植法、扩张瘢痕移植等方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也受到多种原因的限制,或受限于供区的皮源,或仅用于创面修复[4,5]。对于疤痕表面的创面应及时处理,促进创面早日愈合,使疼痛消失[6,7]。
总之,我院针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瘢痕增生,采用加压治疗法、手术治疗法、梅花针刺法等综合疗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显著改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冯苹,夏照帆,张玲娟.烧伤患者生存质量现状与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419-421.
[2] Figus A,Leon-Villapalos J Philp B etal Severe multiple extensive postburn contractures a sinultaneous approach with total scar tissue excision and resurfacing with dernal regeneration temp late[J].J Burn Care Res 2007,28(6):913-917.
[3] 马成,成鹏.实用康复治疗技术[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
[4] 邓捷新,张勤,刘琰,等.大面积烧伤瘢痕的后期整复治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30):600-603.
[5] 陈骏,钱云良,王丹茹,等.额部烧伤后瘢痕扩张鼻再造术[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9,20(5):264-266.
[6] 张秋香,卜平元.48例大面积烧伤病人瘢痕增生的防治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4(17):745-746.
[7] 杨宗城.严重烧伤治疗进展及展望[J].中华烧伤杂志,2006,(22):237-240.